淡江校園焦點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活動時間 2018-05-23) 瀏覽人次 2770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團隊於5月21日至6月22日,在海事博物館以「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為題,利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軸向,讓大家了解石滬的發展與變遷。
陳美聖 提供

大家都知道石滬是世界最古老的生態工法,但你可能不知道全世界95%的石滬在台灣、澎湖是全世界石滬最多的地區、北海岸是台灣本島石滬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鑒於北海岸的石滬已棄置不再使用,大部分已傾壞,且具捕魚經驗的耆老日漸凋零,相關歷史文件更是散佚,所以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團隊三年來就進行北海岸石滬探勘計畫,運用現代科技GPS定位、空拍,沿著海岸田野調查、訪問耆老等,並透過數位典藏進行相關推廣教育。為將此成果展現,團隊於5月21日至6月22日在海事博物館以「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為題,利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軸向,讓大家了解石滬的發展與變遷。

策展人資傳系副教授賴惠如表示:台灣是海島國家,身為海島的子民,能夠了解特殊的石滬漁撈文化史,其重要性在石滬是世界最古老的生態工法,先民利用大自然資源賴以生存,知足、與環境共榮的概念。淡江大學文學院團隊進行為期三年的北海岸石滬探勘計畫,在資圖系、歷史系、資傳系的跨領域協力下,各自術有專攻,計畫的成果包含地理定位與量測資訊、空拍影像、紀錄片、耆老口述歷史、生態系統等,後續將資訊公開呈現於「文創大淡水全紀錄」平台上。另外,於石滬文化教育推廣的部分,也有MV、立體書、桌遊、FB專頁、網站等相關媒體運用,期能讓一般大眾周知。

此次展出可發現,經由UAV空拍及實際踏查,北海岸目前有淡水沙崙里、興仁里、屯山里、三芝新庄里雙連、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等5處明顯可見石滬遺跡。石滬是透過股東制,捕魚和修護輪流共享,具有家族或經營者間團結共患難的情感連結。此外,透過現場展出日治時期的文書登記「漁業免許證」,記載番號、日期、漁業權代表人、魚場位置、漁產種類、漁獲,台灣的石滬從明鄭到清領時期都有課稅。團隊還發現現今沙崙里石滬群是呈現魚鱗狀分佈,有內外滬之分,全台首見;有智慧的先人以有稜有角的安山岩,人字砌、六石一心的梯形堆疊,厚度是依海水衝擊面而有寬窄之分,高度與潮差相關。

三年來參與多次相關田野調查的賴惠如有很深的感觸,她表示:三芝路邊耆老講以前整個沙灘都是魚,挑擔挑到哭...,跟現在沒什麼魚形成很強烈的對比;光復初期海邊駐軍拿槍掠奪居民石滬魚獲,搬咕咾石去賣,破壞滬牆;為抓到更多魚,拿氫酸鉀倒在滬牆上毒海蟲,連魚蝦都遭殃;以前居民搬運大石頭築滬是用棺材板浮在海面上;有些石滬居民對於重建有反對的聲浪,認為沒有效益,倒不如把錢發給居民比較實際,這是對文化資產的認定價值不同的落差。

再也捕不到魚的石滬,凸顯了海洋環境汙染以及過度捕撈的問題,團隊追查石滬廢棄的原因,而產生延伸議題性。面對北海岸的石滬只會隨時光逐漸消失,團隊想留下的是耆老口述歷史過去的半農半漁生活,現在比較重要的從了解歷史中借鏡與反思,還有進行鄉土教育,開發輔具深根學童,讓大家認識這塊北海岸的石滬文化。

本報導連結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陳美聖 提供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陳美聖 提供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陳美聖 提供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陳美聖 提供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陳美聖 提供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陳美聖 提供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陳美聖 提供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陳美聖 提供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陳美聖 提供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
陳美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