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校園焦點

109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本校通過件數全國第一

活動時間 2020-07-16) 瀏覽人次 2376

三年通過件數
本校近三年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件數。(資料提供/教師教學發展組)
淡江時報社潘劭愷 提供

【淡江時報潘劭愷報導】109年度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審查通過名單日前公告,本校通過件數連2年成長,從107年度的9件、108年度的28件成長至109年度的36件,數量更居全國之冠。其中文學院、商管學院、外語學院各通過5件、工學院通過10件、教育學院通過6件、全發院通過2件、體育處通過3件。

 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表示,本校為重視研究的教學型大學,除了研究能量的持續精進,更需要鼓勵教師提升教學內涵與技巧,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希望透過學校的推動,在不增加額外研究負擔的情況下,透過經驗分享、工作坊的集體操作,讓教師們更願意進行教學實踐研究,除提升教學知能,更可透過相關研究進行升等。「三年來我們樂見投入教學實踐研究的教師愈來愈多,除了感謝教師教學發展組的妥善規劃與協助,更希望全校教師能在學術研究之外,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發展途徑。」

 教師教學發展組組長李麗君說明,教發組的成立,即在於協助教師強化教學知能,提升教學品質;目前除了教師經驗分享及實務操作的工作坊外,109學年度更增加「主題諮詢」及「學門教學成果交流」深化及貼近教師的需求。她也鼓勵教師們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這對老師來說是教學的延伸,除了提升研究產能,更是對自我職涯的肯定。」

 體育事務處今年首次有教師提出申請並通過3件,體育長陳逸政感謝何啟東副校長的提醒、鼓勵與支持,以及處內教師們的配合與努力,「本校沒有相關科系,進行學術研究的難度較高,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執行,一方面可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一方面也有助於教師升等,對於學生、教師及學校都有幫助。」此外他還鼓勵教師們踴躍參加成長社群及教師教學發展組舉辦的活動,更邀請校外專業人士來校分享,希望藉由經驗分享與學習共同提升教學知能,「期許體育課程愈來愈好,讓同學們興趣盎然,收穫滿滿。」

在各學門部分,通過件數以「工程」9件最多,「教育」6件居次,「通識(含體育)」及「人文藝術與設計」各5件、「商業及管理」4件、「大學社會責任」與「技術實作」各2件,「社會(含法政)」、「數理」、「民生」則各1件。36位教師中,13位教師108及109連續兩年通過申請,教科系副教授王怡萱、觀光系副教授陳維立、電機系副教授楊淳良、運管系副教授鍾智林等4位更自107年起,連續3年通過申請,成果豐碩。

體育處助理教授陳文和表示,雖然這是他首次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不過在進入淡江任教時即感受到教學的重要性,因此除了持續檢視並改善教授課程內容,發現並協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上的問題外,當時也會透過申請「教學實務研究」補助來進行課程的改善。「如何更有創意地授課,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提升學習成效,是我想達成的目標。」

連續兩年通過計畫的中文系副教授林黛嫚表示,「教學實踐研究對我滿有幫助,因為研究時刻緊扣教學實務的進展,能讓思考更清楚,更容易發現問題所在;儘管第一年因為授課班級人數過多,無法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但他們在課程上的成長及正向的回饋讓我知道努力沒有白費,感到開心。」接下來的一年她也會持續精進課程的品質,希望帶給學生更多面向的成長。

「教學其實就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如果有經費幫你提升學習成效,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什麼不做呢?」曾獲得107年「亮點計畫」的王怡萱這麼認為。她回想剛開始執行教學實踐研究時,曾經面臨學生因為作業要求變多哀號不斷,自己也因此搞得很累,「不過當學生期末的學習成果展現出令人讚賞的成長,會覺得這樣做是值得的。」她鼓勵教師多多參與教學實踐研究的執行,「學生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或問題,如果我們可以發現並解決,協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對一個老師而言,不啻是最好的鼓勵了。」

三位老師都十分感謝學校在這方面的支援與協助,透過參加教發組所舉辦的活動,讓他們獲得不少教學新知,且透過不同學門教師的教學經驗分享,也為自己帶來新的視野與啟發。他們未來都將在教學實踐研究上持續努力,希望讓修課的學生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本報導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