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聯合報】 一位老兵 18本日記 穿越80年 見一面「素顏」民國史

刊登時間 2017-03-02 撰寫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報導來源連結

一群淡江大學學生,花了一年時間,一字字辨認、謄寫一位老先生80年前寫的18本日記,共計70萬字。為的是什麼? 「我希望他們完整讀完一個生命故事,不是好萊塢那樣的電影故事,而是一個真實的人生故事。」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楊智明表示。 日記的主人翁李子斌,生於1920年,卒於2001年。他是廣東韶關人,盧溝橋事變後投筆從戎。他從18歲入伍黃埔軍校15期的第一天開始寫日記,記錄了對日抗戰(1938-1945)、國共戰爭(1945-1950)、流浪香港(1950-1952),輾轉赴金門重新入伍(1952-1954),以及在台落地生根的生活歷程。 這部日記的前8本原本留在大陸,由李子斌的元配宋愛群保存。開放大陸探親後,這8本日記被宋愛群帶來台灣,跟另外10本「合璧」。李子斌辭世後,宋愛群試圖整理日記,最後把它交給了李子斌在台灣的女兒李建寧。 楊智明因緣際會讀到部分日記,也知道李家有意重新整理這部家族史。「我希望同學能讀一個完整、真實的人生故事。」心念一動,他決定把這部日記當成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的「服務學習課程」。 這趟橫跨80年的「日記之旅」就這樣展開。以淡大資傳系學生為主幹的學生團隊,2015年11月開始整理日記手稿,先掃描建檔,再逐字謄寫。去年底將謄打校正後的文本交還給李家,整個過程則做成展覽,昨起在淡江大學黑天鵝展廳展出。 楊智明說,此一團隊前後共有近50人加入、分工合作。李子斌18歲開始寫日記,楊智明也找來數名18歲的高中生加入;再加上兩名台大歷史系學生,跨校、跨學科與跨年齡的組合,提供解讀日記更多元的角度。 日記中可讀到老兵走過大江大海的辛酸人生。1950到1952這兩年,李子斌輾轉逃到香港,在社會底層中掙扎求生。他到墳場、工地、礦區做各式粗工,也當過乞丐、流浪漢,甚至曾因貧窮走私被捕入獄。 日記也寫下平凡百姓面對大歷史的轉折。1938年10月2日,李子斌在日記寫下:「我獨自走到民教館閱報,很久未來看過報了,時勢的轉變如何一點也不知。今天把板一翻,才知道世界時尚有一個大轉變,世界大戰或許于數日內爆發。」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楊智明表示,因為年代久遠,日記中的字跡難以辨認,學生曾利用Google建立難辨字索引。「看不懂的字,猜不出的詞,穿梭在不同的語言語境、遙遠的時空、陌生的環境,意外地提高對日記的想像和解析度。」在辨認的過程中,反而對歷史產生想像與連結。 學生抄寫老先生的日記,彷彿與當年同歲的年輕人隔空對話。一位學生告訴楊智明:「沒想到作者開始寫日記的年紀竟然我現在相仿,我瞬間覺得自己與他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許多,不像是過去歷史課本上的大人物們一般,身分地位都與我差距過大…」 學生李苡溱則表示:「以距離特別近的角度去看一個人一生的機會,這輩子說不定也只有這次。」 楊智明指出,現代學生總是質疑課本上的歷史,「覺得像傳說」。他們國、高中所讀到的歷史,往往被套在「標準答案」的框架中。透過抄寫李子斌的日記,他們認識的是另一種有溫度的、真實的歷史,「而不是被擦脂抹粉的官方歷史。」 他不諱言,許多家長質疑:「用這麼多時間去謄寫一個平凡人的日記,值得嗎?」但他相信自己在學生心中播下一個種子,「種子有一天會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