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聯合新聞網】 生態文學批評 給吳明益「複眼人」新觀點

刊登時間 2020-02-18 報導來源連結

淡江大學英文系主任蔡振興月前出版《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書林),是台灣首本生態文學批評著作。蔡振興說,希望透過新的理論切面重詮文學,賦予文學新意義,像他也用新物質主義詮釋作家吳明益《複眼人》,認為複眼人一角扮演「第四人稱」非人角度。 用生態論述審視文學,其實是偶然。蔡振興說,文學批評長年用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理論等審視文學,淡江英文系希望開創新的研究契機,尋思有否其他理論角度,2005年起開始請國外生態文學研究學者來台,慢慢形成研究氛圍,五年前還成立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並將生態文學視角和台灣原住民文學結合,希望讓文學研究有更新的視野。 在引進並發展生態角度時,蔡振興特別注重在地結合。他說,台灣早期也有許多學者做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等生態文學研究,但久了難免重複,需要走入第二階段的反省再造,並賦予理論性架構、引入全球化討論。「地方與全球不論是對話或衝突都很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腳踏台灣,眼望世界。」他希望,台灣能一磚一瓦地建構自己的生態論述,並與大眾進行生態溝通。 過程中,蔡振興最驚艷的就是美國普立茲詩歌得獎人史奈德結合生態、佛學、美國原住民文化的跨域作品。他說,他就是透過史奈德詩歌,開始研究美國原住民文學,並與台灣原住民文學類比分析;史奈德談生態,也深具佛學中「依正不二」概念,表達人類主體這「正報」與所依據的環境「依報」,其實互相形塑彼此主體性,在在啟發新的看待生態角度。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表示,史奈德學過中國文學,把古詩人寒山作品翻譯成英文,熱愛生態,來台時特別要求要爬玉山,與東方及佛教思想都有很深的淵源。 單德興說,生態文學批評角度可有五大貢獻,首先是在台開風氣之先,引介理論;在學術實務上,則可經由比較文學訓練,一方面閱讀外國理論,一方面掌握台灣關切議題,將全球在地化,在國際上展現本土特點,將研究提升到更高層次。 單德興說,生態文學批評也可研究如何與其他科學跨領域結合,例如中研院的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等;甚至與社會運動、環保運動接軌,做出實際改變。此外,就如「依正不二」概念,生態文學批評也可引入如佛教的眾生平等觀,從文學角度切入不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觀、宇宙觀。 《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主要收入外國文本研究,蔡振興說,他也用生態、科學角度思考台灣作家如吳明益作品,像《複眼人》就引用曾獲諾貝爾獎的神經科學家說法,為書中大腦與記憶運作埋下伏筆。相關論文刊在國外比較文學期刊。 蔡振興說,吳明益著作常會引用科學論證,但較少被注意。他則引用新物質主義中「物件也可表達想法」的概念,認為「複眼人」其實是在人類中心主義中第一、第二、第三人稱角度外,表現第四人稱的非人的角度。他也運用許多醫療、大腦相關論述,討論作品中記憶等主題,希望能更系統化表達文化背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