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天下雜誌】 從Teaching到Learning,以創新打造淡江永續

刊登時間 2023-06-30 報導來源連結

不只培育人才,更關注社區,淡江大學秉持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aonsibility,簡稱USR),與年輕世代共同關懷在地、實踐永續,以行動和大淡水展開共創共好的旅程。 因應時代參與社會變遷,與在地共生共榮,是淡江大學創校以來持續努力的方向,因此早在1969年是第一所招收視障生的大學,是善盡社會責任的濫觴。1990年代,台灣地方文史工作蓬勃發展,淡江大學院系師生投入在地社區營造與淡水的文史調查工作,見證淡水歷史城市的變遷。 「到了2017年USR試辦期,「異源復史,萬巷更新:淡水老街再生計畫」獲得補助。之後逐年增加,到2023年,全校提出五案,全數獲得補助。包括「守滬樂齡宜然自得計畫」、「為樂齡而行計畫」、「濃情食課計畫」、「淡北風情e線牽、海陸旅遊全體驗」與「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等計畫。是以建構淡水淡江大學城而持續努力。」淡江大學USR行動重要推手之一、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社會實踐策略組組長黃瑞茂娓娓細數多年來的行動與演變。 營造好生活,社區青銀共伴經驗再複製 談起淡江大學在大淡水生活圈的生活營造,「我們長期關注老人、兒童、婦女、新住民與原住民的處境。」黃瑞茂指出,學校將老師的經驗結合學生的創意行動來支持與回饋社區,透過協助里辦公室來陪伴里鄰中的居民,其中又以正德里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正德里的關懷據點是為了守護社區的長輩與小朋友而生,小小的空間不僅是社區長輩平時聚會學習的場所,更是「小阿德課輔班」的所在地,讓許多課後無處可去的孩子能有一個安心寫功課的地方。這裡不僅關注孩子們的課業,還帶著他們了解在地燕子的生態,認識環境。 「我們還協助據點做空間的整理與改造,讓長輩和孩子都能在這裡快樂學習,特別是今年也將會優化周邊的遊戲巷、友善步道,讓社區的居民都能在這裡悠閒散步。」黃瑞茂表示,這些改變與行動都是奠基於淡江師生長期和在地居民互動所累積的情感與文化觀察。而這樣青銀共伴共好的互動模式,也成功吸引了其他鄰里的仿效,淡江大學團隊也協同正德里里長前往賢孝里,協助里辦公室成立課後照顧據點,持續支援社區,擴大大學的影響力。 Teaching到Learning,資源共享共好 從永續生活圈到建構學習型城鄉,淡江大學有感於社區轉變過程中對「學習」的迫切,於是更進一步提出「淡水好生活: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針對「淡水人口結構轉變下的地方議題」及「大學轉型議題」,展開共作共創。並且在2021 年底啟動了「大淡水教育資源分享平台」,由大學發起、邀請地方工作者與更多在地中小學合作,透過「共讀」與「課程共備」來發展更多有關地方與環境教育的課程。同時,「守滬樂齡宜然自得計畫」與「為樂齡而行計畫」以終身學習為目標,從生活世界中建構樂齡自我健康的學習與管理模式,以維持生活品質。 除了USR計畫之外,本校積極開放校園內的海事博物館資源,打造環境教育場域;還有呼應落實聯合國所推動SDGs永續目標,啟動北海岸地區行動聯盟,建立互助互榮的合作生態系,舉辦工作坊,展開校園碳排放盤查等行動。真正從Teaching到Learning,帶領大學生在真實生活的場域實踐跨領域課學習,也與在地社區建立起綿密的互助學習網絡,共同實現「打造淡水淡江大學城」的共好目標。 陪伴社區與人才,以創新擁抱永續大學城 值得一提的還有,前三年因正值新冠疫情肆虐期間,整體觀光產業與淡水老街商圈受到相當大的衝擊,淡江大學USR團隊嘗試以打造台版「小樽」的概念出發,協助商圈店家建立網路行銷管道、構思打造老街品牌,開發各種伴手禮、選物盒等創新模式,開拓淡水老街的無限可能。黃瑞茂笑說:「我們希望淡水老街不僅只是觀光客喜歡遊逛的老街而已,也是淡水人生活、購物的日常。」 為了持續擴大創生能量,淡江大學提倡「大學支持型農業」,持續投入推動食農教育,以「『農』情『食課』─無毒、有機印象淡水計畫」,開展對土地、食物所承載的故事與文化,朝向活化地區與永創大步前行;還透過北海岸農業地方創生行動,帶領大學生由知農、體農、創農,深入農業社區,活化在地。同時也積極培育人才能力,將大一共同課程「社區服務學習」及「知能服務學習」,開展至淡水及三芝、石門等農村社區。「淡北風情e線牽、海陸旅遊全體驗計畫」更將淡水所累積的地方文史經營經驗,擴展到北海岸一帶從陸地到海面上的遊憩體驗產業的營造。黃瑞茂說:「接下來我們也會辦理生活實驗提案的徵件活動,來增加學生的即戰力,讓他們的創意能有更多被實踐的可能。」 大學不只是知識與研究的殿堂,也是社區學習與創新人才培育的重鎮,未來,淡江大學也將持續結合科技與專業,展開與在地共好共融的行動,持續打造永續大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