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2
2017年「第十屆上銀智慧機器手實作競賽」於上週在南港展覽館進行激烈的總決賽,並於9月8日舉行頒獎典禮。本屆共有24隊進入總決賽,其中「開發組」及「應用組」分別為9隊與15隊參賽。參加「開發組」競賽的隊伍必須以自行設計製作的機械手臂才可以參賽,而2016年新成立之「應用組」則是由『上銀科技』所提供的機械手臂參賽。本校電機系教授翁慶昌與蔡奇謚兩位老師所率領的「機器人研發團隊」再創佳績,團隊所研發之6自由度機器手臂參賽的「大黃蜂 MIT」隊及使用『上銀科技』所提供之機械手臂進行軟體策略應用的「淡江尚贏」隊,分別獲得「開發組」之總冠軍與三個單項冠軍以及「應用組」之總冠軍的佳績。「開發組」之前三名分別為本校、成功大學及台灣大學,在這個群強環伺以及競爭激烈的大賽中,「大黃蜂MIT」再次蟬聯「開發組」總冠軍,締造四連霸的紀錄,誠屬不易。 翁慶昌表示:「第十屆上銀智慧機器手實作競賽」的決賽項目包括「智慧堆疊」、「機械揮毫」、「眼明手快」及「智慧裝配」等4個項目。今年這4個項目,除了要求機械手臂必須更靈活、更精準去適應嚴苛的環境外,而「眼明手快」、「智慧裝配」及今年所增加的「智慧堆疊」這3個項目皆須包含影像辨識系統,使得今年上銀競賽的每一個項目更增添了「AI人工智慧」的元素,所以4個項目均提升比賽的難度。而本校「機器人研發團隊」亦迅速尋找新技術與新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在於影像辨識的部分,團隊透過大量的照片訓練,運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DarkFlow架構來對RGB影像進行物件分割,用以快速找出物件位置,並且配合Tesseract-OCR,使其有更穩定的文字辨識效果,透過兩種演算法的整合來讓機器手臂能夠具有更好的物件自主辨識能力。因此,本校「大黃蜂MIT」和「淡江尚贏」皆能夠在這些競賽中順利完成任務並拿下佳績。 競賽之「智慧堆疊」項目規定機械手臂須於時間內抓取英文字積木,並堆疊至指定區域由上而下排出「2017/HIWIN/ROBOT」。「機械揮毫」項目規定機械手臂抓取多支彩色筆在白色排球上繪製出規定大小的「台灣」圖案並塗滿及寫出「HIWIN」字樣,該項目考驗機械手臂的穩定度、軌跡控制能力及學生們構圖的創意能力。「眼明手快」項目規定機械手臂必須能夠透過視覺辨識判斷洞口位置、顏色與形狀,並讓機械手臂自主完成四種色球、六角柱、方塊及三角柱的分類。「智慧裝配」項目規定機械手臂必須透過機械手臂末端的鏡頭設備拍攝影像,並自主辨識準備盒中包含的7個螺帽、5個墊片與5個螺栓,並於時間內進行螺栓、墊片與螺帽分類、螺帽放入無螺紋螺栓中、螺栓放入立方體通孔中及螺帽鎖入螺栓上四項指定任務,該項目考驗機械手臂的速度及影像辨識的精準度,也是在這四個決賽項目中,最具工廠智動化含意的項目。比賽結果,本校「大黃蜂MIT」奪得「智慧堆疊」、「眼明手快」及「智慧裝配」三個單項冠軍、「開發組」總冠軍;「淡江尚贏」榮獲「應用組」之總冠軍的佳績。 隊長葉奕伸(開發組隊長)表示:連續四年參加了上銀舉辦的「上銀智慧機器手實作競賽」,從懵懂無知的菜鳥隊員到一路當到發號司令的隊長,在這段期間內,不僅目睹了上銀致力於推廣智慧自動化這塊領域的熱忱,同時也見證了實驗室的「傳承」。自去年起,實驗室投入上銀比賽的主要人力非以往研究生為主,而是交棒給大專生,但本校自第七屆上銀競賽以至今年第十屆的四年時間,已立四連霸不敗紀錄,守成真的很不容易!隊長賴宥澄(應用組隊長)表示:從2012年至今,本人已是第六次參與上銀競賽,今年參與競賽的隊伍,實力均更甚於以往,因此在軟體的開發為決勝關鍵。能在激烈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獲得冠軍,也再三證明了學弟妹們在機器人技術上的實力以及團隊合作的默契。
2017/09/01
馬來西亞Jln Tuanku Abdul Rahman(端姑阿都拉曼路)的後巷秋傑區,充斥著坑坑洞洞的路面、垃圾桶、污水溝、無家可歸的人…,非營利團體Buku Jalanan在此區推廣閱讀,扮演補救教育的角色。本校建築系黃瑞茂老師親身經歷,有感於 Buku Jalanan反映的是社會問題,而不是空間問題,所以利用今年暑假帶領八位建築系學生、兩位大傳系學生來到吉隆坡這條后巷,協助改善當地街童在都市中受教育的空間環境改造計畫,總計完成書箱車三座,座椅五十把,除讓夜間路邊教學減少志工來回奔跑的負擔,也讓台灣南向政策又有另一個新亮點。 馬來西亞秋傑區是紀念曾大力資助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富商陸秋傑,昔日的繁華景象,而今天貧、娼、毒像附生植物與這個老區域共同生長。針對許多父母親是外勞不是國民身分而無法不能入學,以及Buku Jalanan創辦人之一Cikgu Rahayu(拉哈尤)相信教育是兒童的基本人權,所以從2012年成立「街頭書房」,開始於每個星期五和星期天晚上在這個後巷進行前述孩童之英文與數學教學,希望這些孩子有了教育機會後,將來可以改善生活。成立初期,Cikgu Rahayu把所有教具及書籍放家裡,上課前搬進車後廂,運到教室再卸貨,回程也如法炮製;現在雖有雜物房供擺放,但志工還是得在後巷與雜物房之間來回多趟,才能把教室設置好。 黃瑞茂表示:這次的計畫,是由本校建築系結合當地技職學校Kuala Lumpu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e的鐵工支援,與Buku Jalanan合作單位(IOJ,人道救援組織)的志工討論出方案,如何用設計解決目前志工有限下,以省力的方式來張羅每一次街頭學校的讀書空間裝置。有效的提供可以改善書桌與書籍移動及在操作上的困難,此計畫內容是訪談獲得「街頭書坊」的使用需求進行設計及製作移動書籍的工具,同時也設計及製作供孩童在街邊上課使用的座椅。經過二個星期的觀察、訪談、材料選擇與來回提出方案設計與進行修正,在8月13日的星期天晚上進行一次實際的操作。 參與此計畫的建築系同學黃羣育說明,當天傍晚的一場大雨,雖然來的小孩比較少,但是當推車將道具運送進場時,場地開始動員起來。志工家長攤開塑膠布,小孩領取桌板與簿本有序的就位,陪讀志工也陸續就位,開始這一難得的二個小時。移動書車上的書櫃成為座椅將空間界定,提供家長可以等候的休息處。後巷燈光昏黃,雨絲輕飄飄落下,不遠處污水溝發出臭味,可攜式LED桌燈照明了孩童的作業,他們在黑暗中找尋一絲希望。誠如黃瑞茂老師所述,「(事情)會不會如我們所想的那樣發生?不知道。看看設計能不能回答生活的問題。」
2017/08/31
目前傳播產業已經進入數位匯流年代,為迎向數位化與媒體匯流趨勢,台灣Yahoo TV提供數位平台的實習機會給本校大傳系學生,讓學生思索如何打破媒體的界線。張家宜校長30日在首屆Yahoo TV產學合作實習計畫記者會上表示,在此整合性的媒體產製環境中實習,讓學生在不同的多媒體訊息特性下,展現出內容創作與行銷統合的專業能力,實為難得的機會,謝謝本校校友Yahoo奇摩董事總經理王興的協助及大傳系師生的參與。 張校長表示王總經理為本校英文系校友,曾為金鷹獎得主,在傳媒市場瞬息萬變,王總經理有變革的勇氣,持續創新的思維以及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累積競爭力,進而創造Yahoo TV在網路影音市場的領先地位。 張校長也表示,本校致力於培養學用合一的學生,建構學用並進的學習環境,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學以致用,在資訊化及未來化的時代中,如何鍛鍊心靈卓越的淡江人,也將是本校未來努力的方向。會後張校長在大傳系系友Yahoo TV公關副總經理歐玫瑛的引領下,參觀辦公室環境,並關心現場實習同學的學習狀況。
2017/08/29
外國語文學院於8月22至24日舉辦教育部委辦的「106學年度北區學生學習營」,招收來自全國80位大學生,分別參加日、法、西、德等四系辦理的營隊,不但學習了第二外語,也在短短三日的活動中,載歌載舞體驗異國風情。 此次為外語學院第三度舉辦教育部基礎語文及多元文化能力培育計畫-子計畫四「多國語文與文化連結活動計畫」,院長陳小雀歡迎80位學員一同來到好山好水的淡江大學:「多學一種語言,就多開一扇窗,你們作了正確的選擇!」 四語種營隊都從字母教起,輔以簡單對話,別出心裁的課程設計,讓學員可以朗朗上口。日文系中村香苗教授指導學員在「打招呼遊戲」、「請不要說13」等遊戲中學習日語,並搭配上日本地理解說,上了4小時的速成課程後,每位學員都能自然而然地使用日文打招呼,並且熟知日本各地名產的採購攻略。西語系助理教授劉珍綾利用字母歌影片幫助學員記憶字母發音,學員們於課堂結束前一起拍攝帶動唱MV,邊唱邊手忙腳亂的比出各個字母的動作,留下逗趣的畫面。另外,西語系也派出西籍助理教授孔方明以英語教西班牙文會話,學員都覺得非常有挑戰。 除了語言,該活動亦著重文化層面,德籍教授孫敏學的「德國面面觀」課程,用德國人的視角呈現給學員最真實的德國面貌。呼應台北的高第展,西語系主任林惠瑛把西班牙的建築藝術介紹給學員,並請學員以台北建築作呼應,進行集體創作,完成海報作品參加競賽。 美食文化也是這個營隊一向的重點,學員們不但有口福,也順道習得一手好廚藝。西語系照例請學員品嚐必吃的「西班牙海鮮飯」;德文系品嚐德式香腸搭配酸菜;法文系請學員試吃餐前小點、法式香腸。各系也設計讓學員動手做異國美食,西語系調製「桑格麗亞酒」,法文系調製薄菏口味的法式飲料,日文系由劉長輝老師教做壽喜燒。 載歌載舞是另一項特色,八月恰巧是日本德島的阿波舞祭,日文系特地安排了阿波舞教學、浴衣教學以及茶道體驗,讓學員彷彿置身於日本濃厚的夏日氣息當中。西語系第三度邀請「迷火」舞團,由團長林耕親自介紹並示範佛朗明哥舞,也教大家打節拍踩舞步,體驗熱情的節奏。 為期三天的營隊,學員展現了實質成果,西、德分組海報競賽,法文系學員也分組3-5分鐘演出情境劇,大秀三天所學。德文系安排「德式彩蛋DIY」活動,讓學員帶回家作紀念,系主任吳萬寶表示:「彩蛋是西方國家復活節象徵性物品,是表達友誼、關愛與祝願的方式,也比喻「新生命的開始」。已經有一點德語基礎的中興大學生物科技系大一新生鄭宇成第一次做彩蛋,感到興致勃勃,對自己的作品超滿意。
2017/08/24
世界地球村促使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越來越頻繁,國際間有許多共通的社會議題須藉由跨國的合作才能解決,為了持續探討與發現相關議題,2017年第2屆為期三週的亞洲領導營「2017 Asian Community Leadership Seminar」已於106年8月7日在日本展開,第一站由國際處顏嘉慧老師帶領本校10位學生到日本立命館大學(8/7-13)探討「跨國文化溝通」的研習活動,該校有2位學生參加。第二站由宋玫玫老師帶領到韓國慶熙大學(8/13-19)探討「世界和平學」的研習活動,該校有12位學生參加。最後一站(8/19-26)在本校劃上句點,探討未來學相關議題。三校合計共有24位同學參加。 2017年活動規劃針對東亞地區特定的社會議題進行討論,將理論和實踐的想法具體地擬定出解決方案,讓來自日本、韓國和台灣的三所大學學員分別在三所大學停留一週,共同生活及相互學習體驗不同的文化環境。在每一個國家,研習項目內容包含講座、小組活動及實習。活動過程中,學員學會跨文化溝通,尊重文化多樣性、了解世界和平,進而倡導世界大同,以及學習如何洞悉、掌握及創造未來。 在本校為期一週的活動中,課程設計由未來所宋玫玫老師引導,第一天以預(遇)見未來的自己為主題,透過選定自己喜愛的動物並描述其特點,想像二十年後的自己。第二天利用時光機搭帶大家進入二十年後的未來,請學員們討論及勾勒出未來世界的趨勢及樣貌。第三天講師請同學建構自己對未來大學教育的想像。學員特別提到,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為透過攝影機影像計算與圖像技術,在螢幕上將虛擬世界重疊於現實世界進行互動,結合虛擬化技術以觀察世界。此技術對於未來大學的教育方式將有很大的影響。最後,學員們將三週所學做成報告與同學分享。第四及五天將學習的課程拓展到花蓮原住民部落,帶領學員進入由劉倩如講師創辦的「開心學堂」,希望把世界帶進部落,讓原住民孩子開心的展望未來,透過世界各地講者的文化分享,不再覺得未來遙不可及,也讓此次學員在二天一夜的花蓮部落之旅,看見台灣,認識台灣,將台灣介紹給世界。 將近一個月的移動學習中,學員們學習如何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習得跨文化溝通和領導能力,並且為人生跨文化的友誼萌芽。
2017/08/23
我國舉重女將郭婞淳於21日晚間在本校紹謨紀念體育館以107公斤破世界大學運動會的抓舉紀錄,在全場千餘名觀眾的加油吶喊下更以挺舉142公斤打破高懸10年的世界紀錄,總和249公斤也突破世界大學運動會的紀錄,不僅將金牌留在國內,更打破了多項紀錄。為感謝本校提供良好場館,讓她一開賽就展現旺盛的氣勢,今(23)日下午她又回到締造世界紀錄的場館,與林敬能教練共同為這雙舉起台灣的手在本校紹謨紀念體育館永遠留下印記!校長張家宜特別贈送紀念品嘉勉郭婞淳與林敬能師徒兩人締造世界看到台灣與淡江大學。 張校長在印手模儀式上表示:淡江在創辦人張建邦博士及歷屆校長、董事會的支持下,於2006年興建了紹謨紀念體育館,她更致力於全校體育活動的推展。為配合世界大學運動會的賽事,不僅投入大量人力支援賽事活動,更耗費鉅資進行場館改善工程,以提供符合世界標準的賽事場地及友善健康的運動環境給各國選手,讓各國好手能創佳績!除了郭婞淳的好成績讓世界看到,相信支持世界級賽事的場館軟硬體與管理更讓世界為之亮眼! 林敬能表示:淡江大學紹謨紀念體育館是今年台北世大運的舉重比賽場地,也是台灣隊締造金牌重要場館,感謝這所福校為他們師徒帶來好運氣!郭婞淳表示:很高興這次世大運能在台灣破紀錄、並以金牌凝聚台灣的人心,她今年3月測試賽在這個場館比賽狀況很好,就有預感能夠在此次世大運奪金,今日出席印手模儀式,很開心能留下歷史紀錄。手模儀式上,郭婞淳也回贈她的專屬紀念衫給張校長。 參加印手模儀式的公行系校友陳怡婷表示:21日她入場觀賞郭婞淳比賽,當郭婞淳試舉成功全場歡聲雷動!在母校可以看到國際級的賽事一睹各國舉重選手的丰采實屬難得和榮幸,在那個神奇的夜晚,她看見嬌小的郭婞純舉起眼前比自己重2.5倍的槓鈴,那是多少歲月苦練而來的瞬間,那一刻台上台下淚水潰堤,謝謝郭婞淳讓她看見一場不服輸又具有運動家精神的比賽!今日破世界紀錄的郭婞淳印製手模,將永遠留在學校體育館做紀念,意義非凡!郭婞淳的「人生的目的不是贏得每場賽跑,而是當我們完賽的時候,途中幫助了多少人一起完成賽跑。」最難能可貴的助人特質亦將深深影響她。
2017/08/22
「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為臺灣歷年來獲得主辦層級最高的國際體育賽事,主辦組織為國際大學運動總會(FISU,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約有167個會員國,有「小奧運」之稱。本校紹謨紀念體育館獲選為「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舉重項目的比賽場地,8月20日至8月25日連續6天被委以重任,國內重點選手唐啟中、高展宏、郭婞淳、張念欣、陳士杰等,吸引社會大眾及媒體的焦點,締造世界看到淡江的大好機會! 為迎接這6天的世大運舉重賽事,本校體育事務處及總務處早在一年前就進行相關籌辦事宜,體育長蕭淑芬、總務長羅孝賢參與無數次協調會議,兩單位同仁戮力以赴,例如3月初進行「2017臺北世大運測試賽」,測試賽期間,針對賽事、燈光、管制、服務、拍攝、頒獎典禮等,比照正式賽模擬測試,將主場優勢發揮出來。測試賽後各方對本校場館與服務到位表示相當的肯定與讚揚。5月中旬也在體育館進行防災演練預演。此外,利用世大運補助款,於暑假封館動工進行紹謨紀念體育館場地整修,整修內容為7樓地板翻修、改善照明設備、舉重室烤箱等。種種的作為就是展現淡江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國際運動賽事所做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校校友3520扶輪社前總監郭俊良、系所友會聯合總會總會長林健祥、EMBA校友會理事長黃茵茵,捐贈舉重2500張門票。學生社團「外語傳譯社」也在此次世大運服務外國選手與外賓。管科系碩二同學邱偉哲參加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校園志工U大使選拔,歷經3階段審查,加上16小時訓練,最終在42天的網路票選中,榮獲男生組第一名!為以實際行動支持舉重賽事,張校長、副校長及一級主管等於21日下午蒞臨會場觀賞女子53公斤級項目比賽,張校長並擔任頒獎嘉賓。 20日晚間男子62公斤級項目參賽的高展宏,強忍喪父之痛舉出銅牌佳績,背後故事令人動容!在記者會上落淚,但個性溫暖的他也不忘強調,雖然自己的比賽已經告一段落,大家別忘了要進場去幫其他還未出賽的選手加油。備受矚目的世大運舉重好手郭婞淳,21日晚間在本校紹謨紀念體育館坐擁滿場觀眾加油助威之下,郭婞淳在女子58公斤級項目氣勢如虹,以抓舉107公斤、挺舉142公斤、總和249公斤勇奪世界金牌,且三項成績都打破他保持的紀錄,在破紀錄的當下她與教練林敬能相擁而泣,接受來自全場觀眾的歡呼,賽後記者會時郭婞淳表示,「回家比賽的感覺真好,在這個場地比賽感覺很放鬆」。 入場觀賞郭婞淳比賽的本校公行系校友陳怡婷表示:GOOD LIFT!試舉成功!全場歡聲雷動,她做到了!距離上一次陳怡婷參與國際級的賽事是2009年的聽障奧運,八年後「世大運在台北、舉重在淡江」,在母校可以看到國際級的賽事一睹各國舉重選手的丰采實屬難得和榮幸,在那個神奇的夜晚,她看見嬌小的郭婞純舉起眼前比自己重2.5倍的槓鈴,那是多少歲月苦練而來的瞬間,那一刻台上台下淚水潰堤,謝謝郭婞淳讓她看見一場不服輸又具有運動家精神的比賽,賽事才剛開始,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進場館,替我們的主場,每一位的選手搖旗吶喊。 本校在創辦人張建邦博士及歷屆校長、董事會的支持下,於2006年興建了紹謨紀念體育館,更在現任張校長的支持下致力於體育活動的推展。為配合世界大學運動會的賽事,不僅投入大量人力支援賽事活動,更耗費鉅資進行場館改善工程,以提供符合世界標準的賽事場地及友善健康的運動環境給各國選手,期以各國好手能創佳績!此次除了郭婞淳的好成績讓世界看到,相信支持世界級賽事的場館軟硬體與管理更讓世界為之亮眼!
2017/08/14
由本校與台灣玉山機器人協會共同舉辦的「2017年國際奧林匹亞機器人大賽北區初賽」於8月12日及13日盛大舉行。今年隊伍數為歷年區賽之最,共有215支隊伍、近900名師生同場競技挑戰機器人創意、競速與足球賽,其中競賽、足球賽項目唯有取得晉級資格的隊伍,得以拿下參加全國總決賽的入場券。全國總決賽的優勝隊伍將代表台灣出賽於今年11月在哥斯大黎加「WRO國際奧林匹亞機器人競賽」。比賽結果請參考http://www.era.org.tw/main/。 本校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中心主任翁慶昌表示:北區賽已連續三年於本校舉辦,除了玉山機器人協會請的裁判與助理裁判外,有一部分的助理裁判與工讀生皆來自本校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中心。該中心成立於2011年,是一個跨學科研究中心,由電機、資訊、機電工程等系的教師與研究員所組成。機器人中心之目標為配合國家之智慧型自動化產業發展策略,並整合本校相關資源與人力來從事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之技術研發,以提升台灣自動化與機器人產業的競爭力。 8月12日舉辦競賽國小組「永續觀光」機器人,計有104隊,分為甲、乙組參賽。機器人任務須將在遊科區發現的瀕臨絕跡動物移動至鄰近的雨林或海洋內,讓學生們進而了解這些瀕臨絕滅的動物更應珍視愛惜牠們。8月13日則舉辦競賽國中組、高中職組及足球賽組。國中組的「碳平衡」機器人,報名隊伍數則為66隊,任務是將企業的碳足跡平衡到零點。碳足跡是企業在工業製造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機器人必須安裝太陽能板和在不同栽植區種植正確的樹木才能夠平衡二氧化碳的排放。高中職組的「再生能源」機器人,共28隊,參賽者的機器人須為風電場組裝三個風力發電機,機器人必須在五個不同施工區中的三個渦輪機牆內建立發電機,只有當再生能源所產生的廢棄物能被處理時我們才真的能夠永續生存。 另混齡組的機器人「足球賽」有15隊參賽,由每隊派出兩隻機器人、四隻機器人守門、射門、或進攻的近身競技。機器人足球賽比的不只是技術,更重要的是隊伍間的策略運用與合作無間,同時避免發生失誤,讓學生透過邏輯思考、反覆測試與團隊合作精神取得競賽最佳成績。現場不論是守門、射門、進攻與防守,吸引大家目光,精彩程度不輸世界盃足球賽。較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首度加入了WeDo競賽組,參賽年齡為9歲以下的孩童,共計兩隊參賽。此競賽項目對剛接觸電腦與機器人的孩子來說非常方便上手,漸而培養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和獨特性,經由積木和兒童程式課程,動手玩積木、動腦想邏輯,做中學,玩出屬於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和創造力,挑戰未來無限的可能! 翁慶昌強調,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中心第三度協辦此項比賽,投入非常多的時間與人力,主要是希望藉由舉辦比賽的契機讓學生們可由比賽獲得學習交流經驗,提供與世界機器人教育潮流接軌的機會。此外,如此生活化的比賽主題,也讓參賽選手們對於環境永續經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及體會,也讓此項競賽更富教育意義!
2017/08/10
全球風華語!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三千萬人正如火如荼的學習華語。為吸引更多的外國學生來臺學習華語,教育部舉辦「臺灣觀光學華語」計畫,由北中南東4所學校華語中心設計主題式精選華語課遊程,透過與交通部觀光局、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合作,開發地方特色課遊程模式,提供國際人士體驗華語學習,北部地區由本校華語中心規劃的「走讀、華語、品味、臺北」五條課遊程獲選。 為宣傳「臺灣觀光學華語」計畫,教育部於8月8日舉辦記者會及啟動儀式,記者會中由華語中心李啓禎老師帶著來自印度的齊利銘和日本的齋藤春奈共同表演大稻埕百年商貿課遊程體驗,示範如何帶領外籍學生運用簡單的華語體驗臺北在地生活。 華語中心主任周湘華認為華語文教育是我國重要的軟實力,在外交及國際上都有很大的助益,需要政府及各企業更多重視與投入。此次為規劃觀光特色華語課程,5月份就安排參訪大稻埕,並帶領華語教師了解大稻埕導覽方式和教材內容,以汲取大稻埕導覽經驗,以利未來開設華語觀光課程之用。 華語中心規劃的「走讀、華語、品味、臺北」課遊程,藉由臺北地區便捷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採取小團體方式進行,上午由華語老師進行簡單的華語口語教學,下午則根據主題進行戶外文化講座,透過實際走訪,了解與體驗大臺北地區的文化、飲食與生活,行程包含淡水小鎮風情、北投女巫之鄉、大稻埕百年商貿、西門傳統民俗及臺北時尚文創。 周湘華強調,本校華語中心通過華語文教育機構評鑑,獲得教育部補助,修習人數年年增長。對於吸引外國人來臺學習華語,未來將會持續改善教學品質及軟硬件設施環境,提供學生更好的服務。而本校華語中心的老師全部都通過「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老師在課堂中也會採用數位教學,更加貼近大家的生活。 李啓禎表示,語言與文化的結合,是一種更深入了解臺灣的方式,希望透過這次生動有趣的演示,能讓更多外國朋友願意來臺且愛上臺灣。這次他也很榮幸有機會參與臺灣觀光華語計畫,在得知需要在記者會上演示課遊程內容時,很感謝找到兩位符合設計的學生一同演示,並與所有辛苦認真的工作夥伴,一起完成這次充滿意義的活動。 齋藤春奈很開心的說,能有這個機會參與觀光華語的活動真好,也因此認識了從印度來的朋友,一開始因為中文不是很好,所以有點擔心,怕和大家配合得不好,但老師非常有耐心地指導,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講得愈來愈順,到了正式上台,雖然很緊張但也努力地完成了表演。透過這次的活動所得到的成就感,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謝謝學校給她這個機會,也讓她更認識臺灣這塊土地。齊利銘則說,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能夠在大眾前用中文表演,他從來沒有這樣的經歷,對他來說很有意義。記者會當天整體感覺都很好,團隊組織也很有經驗,大家對國際學生也很友善,記者會上也看到很多臺灣的知名人士參加。 此外,教育部也建置「臺灣觀光學華語」官方網站,提供精選課遊程內容及連結報名管道,網址為:www.mgt.org.tw。本年度精選課遊程之活動期程係自106年9月1日起至107年7月31日止,歡迎國內外各界外籍人士上網報名參加體驗。
2017/08/04
2017年8月4、5日在本校淡水校園驚聲國際會議廳舉辦「2017年第11回OPI國際大會(台灣大會)」。此學術研討會在橫跨歐美亞大陸舉辦之後,首次來台舉辦即由本校日文系負責主辦。會議約有來自超過10個國家、350人以上參加,可說史上最大的盛會。會議在校長張家宜祝賀以及致詞下,於4日揭開序幕。 日文系系主任曾秋桂表示: OPI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以「日語運用能力Proficiency」為主軸而發起的一個學術研討會;所謂的OPI是由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 (簡稱 ACTFL) 所開發的外語口頭運用能力測驗(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在日語教育中,學者們利用OPI來測試學習者的日語口頭運用能力之外,也積極地進行相關研究;近年由於學習概念的翻轉下,日語教育中也積極導入OPI中所強調的「能力Can-do」,即「會使用日語做~~」的概念在日語教育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中邀請到風靡全球的日本教育界大師佐藤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學習院大學)進行精彩的演講。佐藤學教授著作《學習共同體》影響了日本教育界以及台灣教育界甚鉅,可與「學・思・達」創立者台灣中山女高張輝誠博士首推行的開放式教室相媲美。會中亦邀請到張輝誠以「學思達隨時開放教室,讓世界走進來」為題,進行精闢演說。爾後的佐藤學教授、張輝誠博士日台雙雄,加上本校學習與教學中心執行長潘慧玲女豪傑,共同在五虎崗進行三雄世紀大對決論戰,本校教育學院張鈿富院長亦親臨主持論戰。 除了前述1場世紀大對決論戰外,大會還安排兩場由佐藤學教授及張輝誠博士之主題演講、來自全世界日語教學現場的論文發表51篇(包含壁報發表)、1場介紹整體學術研討會的圓桌論壇、另有「重視連結的日語學習改革」工作坊,分別從美國、日本、台灣的教學現場進行表述、外加2場OPI推廣的教育訓練課程講座,海內外參與者高達300人以上,盛況空前。 參與研討會的中文系秦同學表示:佐藤學曾說過「在『學習』的世界中,孩子能持續與事物、與他人對話,更與自己對話,是在這片看不見的土地中自我翱翔,將土地所發生的一切與自己連結的世界。」今日聆聽大師主講學習革命,對於他「堅持提倡學生們從接觸、互動與討論中去學習」的理念非常感佩!畢業後她計畫投入教育行列,一定會實踐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為目標的改革作法,期帶給臺灣的教育界一股「學教翻轉」的希望。
2017/08/03
7月12日至22日,本校姊妹校哈薩克國立歐亞大學2017年暑期訪問團蒞校進行為期11天的短期研修課程。此訪問團係由哈薩克教育部所支持的公費碩班生海外短期訪問活動,由歐亞大學營建系Prof. Nugul Alibekova帶領15名學生前來本校,修習營建工程相關課程,課程內容包括「結構風工程實驗和分析」及「軟件開發」等相關研究。 此訪問團由土木系張德文教授安排相關課程及接待行程,張教授曾於2016年10月應邀赴歐亞大學對三班碩士班學生進行密集授課,成效和反應良好,而促成其中一班碩班生來校訪問,另兩班則由該校安排至韓國仁川大學和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訪問。 土木系洪勇善主任及多名教師皆參與接待及授課:王人牧教授和王建凱教授分別介紹土木系概況、微觀材料科學和最佳化研究、羅元隆教授介紹風工程中心的相關研究、王人牧教授和風工程中心黎博士介紹軟件開發和規範應用、姚忠達教授和段永定教授分別介紹結構橋樑震動分析和導電混凝土的應用、蔡明修教授和張德文教授分別介紹虛擬實境的營建自動化應用和樁筏基礎行為的設計與分析。范素玲教授和在台訪問的美國馬里蘭大學名譽教授Prof. Miroslaw Skibniewski則說明營建工程相關研究與應用。 訪問團一行並於7月18日下午拜會本校國際事務副校長戴萬欽教授,由土木系王人牧教授、鄭啟明教授和張德文教授等作陪。戴副校長說明本校外籍生狀況和招生資訊,會上出席的土木系教授並介紹該系外籍碩博生修課學分數、課程安排和獎學金等作法。會議氣氛熱烈,提問踴躍,與會者咸信該項活動能奠定本校的哈國外籍生源良好基礎。一行人稍後並參觀本校圖書館設施,對豐富藏書和良好設備留下深刻印象。 在張德文教授的安排下,訪問團一行並參觀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由中心主任黃世建教授親自接待,地工組楊炫智博士簡報後,隨即由陳家漢博士帶領參觀各式的結構大型實驗儀具。 在土木系多名教師及學生的熱情接待與協助下,訪問團一行對本校及和台灣留下良好深刻印象,相信這次成功的學術交流,定能進一步開拓本校與哈薩克國立歐亞大學間的合作和友誼。
2017/08/01
本校於8月1日(星期二)上午10時,在淡水校園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行106學年度布達暨交接典禮。其中包括工學院機器人博士學位學程、商管學院大數據分析與商業智慧碩士學位學程、商管學院產業金融暨經營管理博士學位學程、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等4個單位布達,以及18個二級單位等,總計22個新卸任主管交接,期待藉由新的行政團隊接續努力,使本校在少子化、高教經費稀釋的嚴峻考驗下,能締造校務新猷! 校長張家宜致詞時表示:感謝卸任主管過去對學校的付出,讓本校在國際化、資訊化與未來化三化的推展,以及66週年校慶各項活動等有優異的成果,她也謝謝新任團隊願意接受挑戰。接著校長說,配合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近日已完工之校門入口至工學館前驚聲路段之「人車分道改造工程」,增寬鋪設透水磚的人行道及重鋪瀝青路面,讓大家感受校園煥然一新。張校長指出,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落成為本校正式進入第五波,葛副校長已召開院長會議決議第五波願景及發展內容,請各院系所積極落實在地連結、區域合作、國際連結及創新實踐之願景。目前教育部正規劃新一期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值此之際適逢本校邁入第五波,教育部引導高等教育發展之未來性計畫可與本校第五波之定位、發展願景及執行策略相結合,所以她預定於今年年底,將邀集全校各單位重新擬定5年校務發展計畫。 為協助新任系所主管即早進入狀況,扮演稱職的系所主管角色,8月9、10日舉辦新任系所主管研習會,除藉由教學、研究與行政工作經驗交流及心得分享外,校長亦將贈送新任主管《哈佛教你高EQ管理術》、《Thank You for Being Late》兩本書,希望新任主管能以高EQ、高抗壓性、人和的特質來領導單位;深切理解湯馬斯.佛里曼指出當今世界的運作受到「摩爾定律」(Moore’s Law)、市場(Market)和大自然(Mother Nature)三股力量的交互作用正在快速重塑現代世界,以及如何安度於這個加速時代的方法,以利未來在課程改革上的參考。最後校長舉出昨日記者會,默克公司因感佩科學教育中心行動化學館全臺推廣化學教育,同意連續三年各贊助7萬美元(每年約新臺幣219萬元),以協助臺灣偏鄉科學教育的資源與水準;更提及中國大陸清華大學國際事務班,因招收全球人才深具特色,每年獲得外國人高額捐款辦學。校長強調面對少子化及高教經費稀釋問題,本校組織必須瘦身、全校必須積極努力執行各項校務計畫,如馬太效應理論,辦得越好的院系所能獲得更多的獎助、募款,期以帶動之間的良性互動,如此校務才能突破困境永續發展。 接著進行新卸任主管致詞,新任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劉金源表示:在美國教書3年後回國,經國立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國立台東大學校長、經濟部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董事長等行政職務的歷練,去年9月加入淡江團隊,可說是重新試煉教學工作,一年來深感教學與行政工作截然不同。由於他專長於海洋科技領域,感謝學校協助成立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以配合國家海洋產業發展政策,進行聲納系統(潛艦國造相關)、水下文化資產(海洋國家政策相關)、深層海水(水資源與能源資源相關)等相關研發工作。未來他將整合本校海事博物館、歷史系相關研究領域之資源,規劃成立海下博物館,以締造淡江另一個發展特色。 卸任的大眾傳播學系系主任紀慧君則表示,4年來行政職務的歷練讓她深切體會─換個職位就要換個腦袋,因為學校是主體,系所主管的思維應以學校為考量點,以該系製作實習媒體「淡江電視台」30年紀錄片為例,主題為「淡江新聞三十、淡大與淡水」,就是紀錄本校與淡水小鎮30年來的變遷,及本校在傳播人才的培育,吸引了聯合報半版的採訪。紀主任還記得4年前校長期勉新任系所主管應秉持「承先啟後」的使命,儘速了解系務概況、研讀相關法規,並以創新創意的思維來發展系所特色,領導系所朝著既定的目標邁進,她深信一棒接續一棒好的傳承,將奠定系所更好的發展。航太系主任湯敬民表示他常以勇於任事的心態處理系務,所以4年來在產學合作方面推展有成,如與中華航空、安捷飛航訓練中心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開設就業學分學程,共同致力於發展臺灣飛航教育。該系8月17日又將與國防部簽訂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飛行專班(ROTC)合作,由航太系提供課程訓練,希望持續提升本校聲譽。 新任英文學系系主任蔡振興表示,非常感謝學校對英文系的支持,6年前接任、4年後卸任、2年後又接任系主任,深感系所與學校是生命共同體!2年前卸任系主任,他接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 (ASLE-Taiwan)會長、擔任A&HCI期刊主編,持續在學術領域服務並發揚淡江精神,未來他仍將賡續射手座「使命必達」的個性,配合深耕計畫並將之發光發熱,以不辜負母校栽培之恩!產經學系系主任洪小文說明,原本打算在淡江就進行教學與研究工作,被推選擔任系主任是人生另一個試煉,她將會配合學校政策,進行系務推展工作,盡一己棉薄之力,也請大家多多給予指教!
2017/07/31
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默克,與本校為增進臺灣偏鄉科學教育的資源與水準,於今年簽訂科學教育活動合作備忘錄,將連續三年各贊助7萬美元(每年約新臺幣219萬元),期望能協助本校化學遊樂趣團隊擴大臺灣偏鄉學校的科學教育領域,將環境分析研究納入推廣教育的一部分。贊助範圍將包括新增一台裝有專業設備的環境化學實驗車,以及每年與各地區學生合作進行水質、土壤等不同研究主題的分析與數據收集,希望能提供更豐富的軟硬體資源來讓小朋友體驗化學的樂趣,同時增加對環境的了解。感謝台灣默克公司提供本校科學教育中心工作團隊能夠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後盾,讓他們更能帶著更多的資源與能量,將科學普教育的種子散播到更多的地方,為此,兩單位於7月31日上午10時假市長官邸文藝沙龍進行「台灣默克與淡江大學合作跑跑分析車活動記者會」。 校長張家宜指出:「淡江大學自2011年開始,由現任的研發長王伯昌教授組了一個團隊,打造出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化學車,用不一樣的方式來慶祝國際化學年,透過大學生及研究生熱情服務的精神,開著行動化學館全臺走透透,推廣化學教育。多年來一直仰賴各界支持得以行走全臺灣各地,並預計在2018年達成400場校園巡迴活動,將累積超過三萬名國中小學生受惠,透過簡單動手做的化學實驗,領會科學的樂趣。這次也很謝謝默克的協助,結合產學兩造的力量,將教育效果發揮到最大。」 過去四年來,默克與淡江大學已合作過十五場偏鄉學校巡迴與兩屆新北市科學日,從新北市的雙溪區到高雄市的桃源區等,一起將高科技的液晶面板製造原理、化妝保養品調製、還有生命科學領域的試紙試劑,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給學生,讓他們理解化學的應用其實遍佈於生活之中,並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既便利又科技。台灣區默克集團董事長謝志宏表示:「默克非常認同淡江化學下鄉團隊的理念與抱負,因此獲得集團總部直接贊助,希望這個經費能夠拋磚引玉,貢獻產業界的一己之力,來贊助這麼有意義的科學教育活動,讓團隊有更完整而穩定工作環境,並納入不同領域專長的團隊陣容,從一台化學車,變成一個車隊。期待未來這台新環境化學行動實驗車的加入,能加上默克在生命科學、醫藥及化學材料的專長,能每年帶領學生進行不同的研究主題。」 研發長暨化學下鄉計畫主持人王伯昌教授表示:「跑跑分析車其實就是一間行動實驗室,內有搭載可攜式的分析儀器,例如螢光儀、離心機、紅外光譜儀等。我們預計第一年將進行水、土資源的研究。當我們巡迴到各縣市進行教學的時候,學生們可以將生活周遭的飲水、土壤及農作物帶來做分析,進而學習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是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也累積台灣環境化學大數據資料庫,進而提升台灣中等教育的科學研究水準與能力。」 化學遊樂趣過去在2015年新北市科學日以及今年五月份科普列車活動時,與台灣默克集團合作,邀請了全臺各縣市的學生,蒐集了超過百份來自各地學校、車站或是家裡自來水的水樣,進行水中鈣、鎂離子濃度分析,發現各區域水質硬度有許多差異,因此啟發出建立環境化學行動車的想法。本校科學教育中心執行長高憲章博士認為:「各地區自來水的水質分析實驗顯示出的數據引起小朋友的研究的興趣,而探討範圍也非常廣泛,例如為什麼學校某些水槽特別容易起水垢,為什麼池上所種出來的好米跟水質土質有沒有關聯?我們非常期待明年透過跑跑分析車正式上路,就可以邀請全國的國中生繼續投入相關的研究,一但有更多各地區的大數據比較,我們就能引導學生一起找出答案,這也是跑跑分析車的使命與目標。」
2017/07/18
2017年第四屆皖台物聯網研討會於7月8日在大陸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學院舉行,本校張家宜校長率學術副校長葛煥昭及資工系張志勇教授、石貴平教授等人前往參加。張校長並與滁州學院許志才校長以共同主辦者身份於大會開幕式中致辭,包括安徽省、省教育廳、安徽省計算機學會、滁州市等貴賓出席開幕式。 本校與滁州學院在物聯網領域已建構良好的學術交流及合作基礎,兩校共同主辦的皖台物聯網研討會至今已舉辦四年,2014第一屆在淡江大學舉辦,2015第二屆在滁州學院舉辦,此後即循此兩地輪流辦理的方式,今年第四屆研討會來到滁州學院舉辦。歷屆以來,兩岸及國際相關學者參加人數逐年增加,顯見對此物聯網議題的重視以及會議成效已被廣泛肯定。今年與會達100多人,提出論文者,包括台灣東華大學趙涵捷校長、大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國外美日等國學者專家,本校葛煥昭副校長亦於會中發表「建構醫療器材單一識別系統智能醫療網絡」論文。 滁州學院與本校同是創建於1950年,滁州市與南京毗鄰,學院位於市內琅琊山邊,山上的「醉翁亭」、歐陽修寫下的「醉翁亭記」俱為眾所熟知的傳頌佳話。自2013年起兩校首先以資訊方面議題開展交流合作,其後每年都有該校師生前來本校研修,並逐步擴大範圍。兩校於2016年3月22日由該校許志才校長前來本校簽署學術交流協議,正式成為姊妹學校。2016年12月12日滁州學院13個學院院長及教務處、發展規劃處處長等重要學術主管來到本校實施培訓。本校郭經華資訊長、資工系張志勇教授則多次前往該校駐點指導。 研討會前一日7月7日,滁州學院特邀張校長向該校各級主管及教師代表200人發表專題講座。張校長以「形塑優化品質、掌握卓越未來-淡江大學經驗分享」為題,報告了高等教育管理、TOM整體發展脈絡,以及本校實施經驗及成效等主題,獲得與會者極大的迴響。該校許志才校長與省教育廳慶承松書記在Q&A階段,除回應大陸高校的作法外,均高度肯定淡江大學以TQM運用於高等教育辦學的成就,並對張校長靈活互動的講座方式、激勵踴躍發言的引導,非常贊同,咸認是講座內容以外的另一項重要收穫。張校長以「TQM在淡江 感動服務」一書及「見微知著 未來秘笈」手冊,作為互動討論的贈品。 張校長於會後,受邀參觀了張志勇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指導的「智能家居與健康科技實驗室」,以及該校其他如「智慧消防應用研究所」等相關教學研究單位,對於該校的科研投入與全國性成果留下深刻印象。 張校長表示:本校與滁州學院有學術研究的平行合作,亦有高校辦學的經驗輸出,兩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可為一種值得發展的姊妹校互動模式。葛煥昭學術副校長亦認為:物聯網、大數據,是未來全球轉型的熱點方向,滁州學院有極佳的發展實力,兩校合作將是互利雙贏。
2017/07/06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簡稱THE)日前公布「2017亞太地區大學排名」,本校進入該項排名,整體排名的表現為第200+名。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今年首次製作「亞太地區大學排名」(Asia-Pacific University Rankings),分析東亞、東南亞以及大洋洲地區38個國家的大學,最後有13國200多校上榜。此次排名本校較3月初公布的亞洲地區排名又躍進,這個成果除為全校努力耕耘的結果外,評比也為本校積極爭取全球排名最佳位置及學術優勢時的最佳鼓勵! Times Higher Education進行大學排名,其宗旨在發展一套提供最精準的全球教育機構概況之資料來源,從一個完整資料庫中建立全球顯著教育機構之概況,結合聲譽評估、學術研究成果、資金、師資等資料。調查所需之論文引用相關數據由THE自行蒐集,從12,000份期刊檢視過去五年發表之六百萬篇論文及超過5千萬次引用。其他機構相關資料則由各機構自行上網填報。 此次亞太地區排名使用其世界大學排名相同之13個評比指標, 針對亞太地區最佳243所學校進行排名,部分指標之權重經調整以強調亞太地區學校特色。本校與輔仁大學、義守大學、銘傳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排名在兩百多名。THE全球排名總編輯Phil Baty於日前之THE亞太卓越研究高峰會議中指出:近年來亞太地區大學在全球排名表現有明顯進步的趨勢,這將是値得重視的。 據報載,Phil Baty表示,台灣在「知識轉移」上表現優異,但在「國際觀」的表現最為弱勢,部分因素是澳洲和紐西蘭在這項指標的表現太過搶眼。此外,台灣的大學同時還有預算侷限的問題,可能影響學校表現。他表示,「如果台灣能夠更向外聚焦,吸引更多國際學生及師資,並擴大與海外學者合作,將有助於排名提升。」 現今最為知名的全球大學排名有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學網路排名(Webometric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HE Rankings),與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NTU Ranking)等5個。世界排名有其深遠的影響力,例如成為選擇學校的基準,學生會以世界排名為參考來選擇學校、政府也會以此基準來選擇投資目標、科學家也會以此來衡量工作地點、社會團體也會以此為準則選擇合作對象,可見世界排名是一個在學校利益攸關間,普遍使用的評量標準。期待全校教職員生持續共同檢視淡江過去的努力,以及未來有什麼可以增進,以朝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2017/07/05
國際處為持續促進兩岸青年交流,於7月2日至7日在淡水校園舉辦兩岸青年東西文化論壇,此活動參與學校包括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天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金陵中學及泉州市第七中學等校師生共54人及淡江大學師生共41人,總計16校95人參與。 國際副校長戴萬欽開幕致詞時表示,此活動迄今連續舉辦第8年,從初期舉辦以文化參訪為主要的活動方式,到最近幾年以東西文化交流為導向的論壇方式,使得本校與大陸地區姊妹校師生透過此交流平台,達成更緊密、更實質的互動,讓海峽兩岸在學術界的交流更活絡。 接著大陸各校代表師長及同學們一一介紹各校的環境及特色,除了表達對淡江大學溫馨週到接待的感謝外,對依山傍水美麗的校園亦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校中文系陳大道老師以「閱讀台北」為主題,為此論壇揭開序幕。陳老師以台北及淡水重要的照片介紹著名的古蹟及景點,透過「十三行博物館」等五階段建築物,概略說明臺北發展,再以白先勇《臺北人》14個短篇小說介紹戰後臺北市內生活,最後以孟瑤小說《飛燕去來》與改編電影《家在臺北》分析「留學移民」與否的生涯規劃,並闡揚生命價值在於努力工作。資傳系楊智明老師更以「在地文化實踐」為主題,與大陸師長們述說台北及淡水的在地故事,從在地的人、神、環境的變遷講述了包括老先生的18本日記、淡水殼牌倉庫、淡水三芝大道公及青年學子李雙澤的故事,見證歷史的軌跡﹐希望透過學生的參與,提高歷史的公共性,讓大家對歷史不再無感,甚至進而反思。 本論壇共分六場次,各場次皆有不同的聚焦主題,場次一討論主題:東西思潮,從淺談老子的”仁”與”自然”、中西方文學中的女權主義等,各篇論文中都可看出東西思潮的不同。場次二討論主題:文化融合與激盪,內容包含以中國志怪、神魔小說與英國哥特小說為例淺析中西文化差異性等,從各篇論文的討論可以窺探,透過文化的融合與激盪,才能創造出兼容並蓄的文化。場次三討論主題:東西文學,內容包含莫言小說意象的民族特色與世界價值、基於漢唐詩賦分析文學與文化間的相互關係等,從各篇論文中可以了解到,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論文,都是在表現作者所在環境的文化與記錄,透過文字的呈現,使我們可以回溯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生活。場次四討論主題:社會發展,內容有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因素分析、日據時期的臺灣社會精英—以臺灣勸業共進會和灣博覽會為中心的考察等,讓大家了解社會的發展一直是歷史的縮影,從兩岸的社會發展中可以反應出時代記憶與人民的生活軌跡。場次五討論主題:傳媒文化,內容包含新媒體文化對在校生的影響、傳播對社會文化的影響研究等,讓大家明白傳播媒體一直是主動影響社會主流議題的發動機,從論文探討可以瞭解媒體文化對學生、社會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場次六討論主題:經貿文化,內容有淺析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與合作的基礎與條件、臺灣八十年代經濟發展和都市文學關係研究等,印證了經濟貿易的快速躍進是兩岸被世界看見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國崛起於世界的基礎,從論文可以了解兩岸的經濟、貿易與文化密不可分。 兩天論壇發表與討論後,學員們將深入宜蘭體驗台灣農村文化,以及參訪台北故宮,讓學員們對台灣留下美好的回憶。
2017/06/25
2016年9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92%的人口生活在空氣品質標準之下,650萬人於2012年死於空污,其中300萬與室外空污有關,2/3發生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區域。由於霾中含有數百種大氣化學顆粒物質,侵入人體呼吸道和肺葉中,從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生殖系統等疾病,引起許多人恐慌。為提醒大家探討能源與環保政策走向,找到能源供應、經濟福祉及可靠度與可持續性之間的平衡點,理學院國際大師級講座特邀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於6月24日(六)下午在淡水校園覺生國際會議廳,針對「霾害」進行國安、環保、民生需求、經濟發展、社會心理及永續發展之影響,郭校長以專業知識、理性分析與客觀態度,提點人類未來能尋找一條安全、美好之路。 郭位蒞校演講,由校長張家宜親自主持,國際事務副校長戴萬欽、淡江大學系所友會聯合總會總會長林健祥等多位主管、校外貴賓及師生等近二百人踴躍到場聆聽。郭位開場時首先述說他與淡江大學研發長王伯昌的哥哥王伯輝是大學同學,他們兩位都剛好「壽與淡江同」,出生時剛好是淡江大學創立時期,今年剛好滿66歲,他除了祝福淡江校運昌隆外,也希望淡江大學能繼續千年萬年! 接著郭位正式進入演講,他開宗明義點出─進步離不開創新,創新難免產生副作用,他說1980年代始,藉由科技突破、網路萌芽,提供大量資訊,在檢測兼造福日常生活的同時,食安、工安、社安,或是虛擬的網路霸凌、民粹、助長恐怖主義,嶄新的風險亦步亦趨,無所不在。郭位逐項、分層解析當今面對有形無形的風險、隱患以及輕重程度:以911 及連鎖災難為例,雖然恐怖攻擊並非21世紀才出現,畢竟2、30年前尚難以想像今天那些波濤洶湧極端恐攻所產生的連鎖災難。911恐怖攻擊造成美國2,700人喪生,之後衍生的副作用是美國出兵攻打中東國家,這些軍事行動造成1萬多人的死亡;每年美國因槍枝誤傷而造成的死亡有1萬人;全球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每年有200多萬人;全球因食物問題造成的死亡人數每年有650萬人。前述的各類風險固然令人膽顫心驚,郭位提醒因通訊網路無遠弗屆,許多包括網路在內的創新科技已然加持各類生態及新型武器的殺傷力。 郭位請大家靜心看看空氣汙染之危害,比911 及連鎖災難更是令人怵目驚心與更要人命。郭位以全球空汙分布色標圖說明室外空汙最嚴重的區域為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地區,由於目前全球能源的來源有70%是燃煤,郭位說假設20年後,我們可以有50%的能源來自綠能,也就是風力、水力、太陽能和生物能,但另外的50%呢?以核能而言,就像核廢料的處理,即使科學家可以安全的處理,但是不可否認的,大家的心理還是會覺得不舒服。毫無疑問,至今面對的千百種有形的危機,以使用石化燃料造成的危害最具體、也最嚴峻。 最後郭位強調,今天面對的大危機實乃小數據、甚至無數據所帶來的風險:911 事件如此, 311 事件如此,霧霾、環保、國安問題如此。社會上及國家間貧富懸殊、利益糾纏、宗教紛爭、地域挑撥等深刻卻未必及時的議題,其伴隨小數據決策的後續殺傷力道,則較包括空氣污染在內的各類風險更加險峻。他大聲疾呼─除空中霧霾易,除心中霧霾難。如何避免抱著小數據或無數據空洞打轉、高調口號幾近野獸饑渴似地治理方式的掌權者才是百姓面臨的最大挑戰呢!
2017/06/22
說起兩岸的文創各有所長,如何讓兩岸年輕人的無限創意、國際經營與文化鏈結操作等相互觀摩與標竿學習,列為兩岸文創契機的最重要政策之一。為此,本校與福建大學合作首創「文創學程閩台專班」,105學年度福建大學文學院49名學生來到本校修習一年的文創產業學程,讓陸生了解文化創意產業及臺灣實務經驗。福建大學閩台專班的學生,並將一整年青春奮鬥的篤行,成長紀錄集結出版《大三那年,我在台灣》專書,讓兩岸文創持續深化,攜手讓文創成為全球重要的支撐性領域。 文學院院長林信成表示:該院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學分學程」,為跨領域學分學程,涵蓋「創意漢學、文化觀覽、創新出版、影視娛樂、數位內容」5大主修領域,共開設近百門有關文創產業基礎、實務、進階、實習課程。這學期規劃「文創學程閩台專班」課程分為專業基礎、專業方向及實踐環節3類別,師資匯聚文學院5系教師,以帶領福建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大三學生修習文創課程,課堂也開放本校學生共同學習,以利加速融入台灣文化。《大三那年,我在台灣》由該校出版中心出版,將同學首度來台灣研修一年的所見所聞集結成冊,透過群體創作的方式,分享大三這年在台求學的校園生活及校園外所體驗到的台灣文化、風土人情,為兩岸學生交流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文創學程閩台專班的福建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同學周曉迎感觸最深的是課程設計生動活潑,蠻注重社會實踐,強調創新與協作的精神;課程要求自主學習性強,常以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開展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董佳鈺也認為台灣的大學對於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比較看重,還有課堂講座安排業界菁英面對面交流,這是台灣與大陸高等教育模式不同之處。郭論則體驗到台灣的老師給人亦師亦友感覺、課堂的氣氛很活潑、師生互動多、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看法。 陸星瑤深深感受到在台灣,文創的每個夢想都可以敞開,因為許多看起來舊舊的,但不乏前沿創意、不同於大陸大刀闊斧的「拆」與「建」,台灣總是對老舊多一份挽留。有許多老街構建著最初的記憶,古典的商鋪,靜默的店招,數十年的積澱,時間給了老街巷弄獨特的韻味,文創者總是將老玩意玩出新花樣,文創似乎已融進台灣人的血液裡,新與舊的界限不再明顯,透過文創激盪出美麗的火花。這是她參與閩台專班、實地踏訪台灣各地文創區的感想! 幾年前大陸媒體曾以「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為題,對台灣人的人文素質、環保意識人情味等頗多讚賞,這句大家可以朗朗上口的台灣Slogan,對王大興來說印象深刻!因為他遊玩鹿港回台北後發現弄丟學生卡,心急如焚回校後第三天突然接到電話,有一封他的信件寄到淡江大學中文系辦公室,他去領取來自鹿港寄來的信,信封上面字跡工整、信封內放著王大興的學生卡。王大興說,在台灣接觸不同的人事物,讓他的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他開始注意自己身心靈健康、思考自己忽略了什麼、思考世間的一切遭遇都應該感恩…。 文創學程閩台專班的導師、中文系副教授馬銘浩表示,文化創意產業近年蓬勃發展,「文化創意」概念不斷在世界各地被提出及討論,甚而給予文化研究及產業新的發展方向,其所蓄積的巨大能量是我們不可輕忽的。然而所有文化創意的源頭皆從瞭解自身文化基礎而來,再從中發想、生成創意的形變及增加產業的價值。淡江大學與福建大學合辦文創學程閩台專班,就是讓學生瞭解自身的文化是發展文化創意的首要任務,希望未來他們可以從文化中找尋創意的原點,並重新給予相關產業新的文化價值。
2017/06/20
當全球化浪潮來襲,所有人都無法自外其中,青年學子應以開闊的態度、寬廣的知識,以及尊重在地文化的精神,拓展自己國際化的視野,如此能成為最具競爭力的世界公民!為支持與鼓勵106學年度即將出國留學的同學在世界各角落自由探索與飛翔,本校於6月20日下午援例為這群出國學生舉辦授旗典禮,校長張家宜親臨主持與授旗,並邀請加拿大駐臺北貿易辦事處副處長Ms. Charmaine Stanley、法國在台協會專員Ms. Anne-Laure Vincent等貴賓致詞;西班牙商務辦事處專員Mr. Miguel De Felipe Tena、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日本語專家Ms. Fujishima Yukiyo,本校一二級主管也參加典禮,為同學們獻上無限的祝福! 張校長表示:本校在創校之初,便具體訂定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為教育理念,並在1993年成為國內公私立大學中首創「大三出國留學計畫」的學校,24年來已有7,029名學生出國留學,為台灣社會培育了優秀人才;106學年度本校將有597名同學赴19個國家、102所學校研修一年。她請家長與學生放心,因為這102所姊妹校都是經過學校精挑細選者,而且本校會秉持全面品質管理的精神與PDCA的步驟,追蹤出國留學同學的學習成效。張校長亦勉勵即將出國圓夢的同學,好好利用時間精進語言深度、克服文化隔閡,賦予自己全方位附加價值的生命智慧。 106學年度外語學院6系、商管學院國企系以及蘭陽校園等各系所選派大三、研究生等403名,並公開甄選了大學部、碩士班等194名校際交換生,全校共597名同學將遠赴國外姊妹校研修1年。典禮上主辦單位邀請政經系三年級謝齡寬與國企系三年級林芳羽兩位同學,於105學年度分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科特蘭分校及美國賓州印第安那大學交換留學1年的感想與收獲;另外,也邀請即將於9月初至法國普瓦捷大學留學1年的法文系二年級同學陳美儒談談自己的留學計畫。典禮中張校長也頒發獎狀及獎金給105學年度海外學習心得分享徵文比賽得獎的同學。 即將啟航前往日本立命館大學留學的外交系二年級同學邱子瑄表示:之前已從許多學長姊分享許多大三出國的留學經驗,包括專業知識的學習、不同文化薰陶與磨練,拓展全球視野,成為具有國際觀的專業人才,方能在各行業中發光發熱!邱子瑄強調,在全球化效應席捲時,具備良好的外語能力與國際觀已經不再是優勢,而是一種基本能力,因此她希望利用此次大三出國的機會,前往立命館大學留學。她非常感謝父母親的全力的支持,讓她能無後顧之憂到國外實體環境進行多元文化與語言學習、累積生命的能量,她深信一年後必將行囊滿滿而歸。
2017/06/13
竹子歷來年來是許多建築師、設計師的設計靈感來源。由於竹子造價低廉、低碳環保、易於加工等特性,除了用於建築材料、景觀或室內設計,竹子還可以被做成工藝品及生活用品。本校建築系為提倡綠建材的建築實踐,以及提供社會大眾有別於一般的休憩場所,特別於淡水海關碼頭的草坪進行竹構空間藝術展覽,利用竹子裝置了像月亮、球體、花朵、魚簍、波浪等一坪大的小涼亭空間,讓竹亭的造型與碼頭的海波、環境等相互呼應、對話,形成一片淡水的在地新風景。自即日起展出3個月。 建築系系主任米復國表示:該系參考國際上及東南亞等區域運用竹材構築的工法與文化,發展出一系列的竹構藝術空間創作。此次該系指導大一學生,分成9組進行竹構藝術空間的設計與實作。在建築系黃瑞茂老師與柯純融老師的協助下,成功募得包括新北市營造工會等單位贊助部分資金來協助本次活動之推行,同時也在黃瑞茂老師的引介下,獲得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柏麗梅館長的支持,同意提供淡水海關碼頭的草坪,作為本次竹構空間藝術展覽的裝置與展出基地。 9組裝置作品為「金烏下 玉兔中」、「懸穹 碧落」、「廊盡 夢啟」、「亭‧駐」、「9:08」、「弓築 弦揚」、「翼然」、「魚僂」、「風下翠微」,學生超有創意的竹構藝術矗立在綠油油的草皮上,引人注目。其中「魚僂」作品呼應海港環境,以魚簍的型態發想,讓人們在這件作品中被魚人捕捉,扭曲而豐富、緊密而包覆、綿延而層迭,讓外面的人從觀看到產生想進去探索。組員莊秉翰同學表示:團隊主要使用的工法是編織,總共使用了斜向編織、直向收編和互層式結構等幾種方法,由於作品疏密錯落,使內部和外部能產生觀看和被觀看的效果。已先進入作品體驗的社區居民黃先生表示:這個作品像他小時候捕魚的竹簍,扭曲的有機形狀,吸引他走進魚僂,他有「人魚置換」的感覺!「懸穹 碧落」則是一個可以自行站立的球體作品,團隊發想是置身在此空間中,彷彿身處一顆小星球,人們可藉此與上方的天空、周圍的環境有不同對話。其他組別如嘗試用竹構出自身對於月亮的遐想,巨龍展翅逃進桃花源、穿越通道有置身於波浪中的空間體驗等,都值得去體驗!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柏麗梅館長表示:由於淡水夏日炎熱,海關碼頭的大片草坪因少有遮蔭而經常閒置,甚為可惜。期待透過本次與淡江建築系的竹構空間藝術合作計畫,希望能讓更多遊客可以來利用淡水海關碼頭,同時也透過竹構建築的實踐與介紹,得以讓國際友人得以更認識台灣的竹構文化。黃瑞茂老師表示:本次展覽名稱為「竹波坪亭」,意指運用竹構工法搭建出約一坪大的小涼亭空間,讓竹亭的造型與淡水的自然景觀能呼應,遊客參訪海關碼頭能有不同的體會,歡迎大家前往參觀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