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3
【淡江時報記者彭云佳報導】劍道社12月4至5日在臺北體育館參加中華民國劍道協會主辦的「110年度第45屆全國中正盃劍道錦標賽」,本校劍道社在團體過關賽中,奪得女子組亞軍;在團體得分賽中,女子組和男子組皆獲得殿軍,資圖二潘侑萱在社會女子段外組個人賽獲得第六名。 隊長產經三黃紀為說明,由於疫情關係,這次的比賽比往常增加了許多規定與限制,平常的訓練也大受影響,即使如此大家仍然積極地練習,而這次比賽的籤運不錯,也為奪得獎項帶來好彩頭。社長水環三許景翔認為,本屆中正盃未能由具有豐富參賽經驗的大四學長姐帶領,因此成績相較去年遜色,期許來年能再獲佳績。 隊員法文二謝采倪分享,「有幾場比賽,對手使勁打在沒有護具的身體部位,我們各個都忍著疼痛來完成比賽,還好最後如願獲得勝利」,未來的訓練會多加強攻擊的變化與出劍的速度,希望能在下次比賽中雪恥。 隊員俄文二黃祺皓也分享,在比賽過程中,看見學長姐努力取分的身影,即使對上強硬的對手依然自信地盡全力表現自己,充分展現劍道精神。 潘侑萱表示,很開心能與許多厲害的選手一起交流,希望未來能超越過去的自己,並在下次的賽事打出更好的成績。
【淡江時報訊】本校榮獲教育部110年度大專校院「績優賃居服務工作評選」學校組特優,由軍訓室賃居中心執行秘書陳肇華於11月25日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賃居輔導服務工作研討會代表獲頒獎牌乙座。 賃居服務中心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服務與關懷,不定期為賃居生舉辦座談會,由各系教官宣導賃居安全注意事項;在宿舍抽籤後,舉辦賃居博覽會進行安全宣導,並邀請合格房東參加,發放文宣及租屋小百科;建置賃居服務網宣導資訊,運用教育部雲端租屋平台、租屋懶人包,讓學生上網學習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租屋處所;邀請新北市政府城鄉局及崔媽媽基金會法律顧問合辦講座,增進同學租屋常識,提升安全知能;除此之外,還辦理賃居防疫種子師資培訓,針對居家隔離及檢疫人員送餐並協助提供生活與防疫物資。 軍訓室主任王鴻展表示,「這個獎項歸功於學校擁有優質的人員與完善的賃居服務機制,感謝所有教官與各系導師的共同努力,有導師們的協助,教官才能充分掌握學生的狀況,在賃居訪問的過程中,了解學生校外租屋的安全性及校外生活的情形,預防勝於事後的處理,我們會盡力做好賃居服務的每一項環節。」
2021/12/12
趣味競賽及樂齡運動會 71週年校慶體適能趣味競賽及樂齡運動會於12月8日上午10時在田徑場熱鬧登場,體育長陳逸政開幕致詞表示,希望藉由趣味競賽的進行,讓大家都能體會到健康、團隊合作的美學涵養,同時也歡迎淡水社區的樂齡好朋友們一同參加這場運動會。 趣味競賽「手忙腳亂」項目,強調手眼協調、肌力、團隊合作。裁判哨聲一響,各隊兩兩一組,須全程維持身體接觸方式前進,同時攜帶排球、足球、籃球及抗力球完成折返。有選手搶快,身上的球就散落,場邊驚呼聲不斷,最後由默契十足的「校女排A」奪得第一。 「蜻蜓點水」項目,強調肌力與柔軟度,兩人一組,一人負責於地面擺置呼拉圈,另一人須雙腳跳進圈內,若想贏,速度很重要,但雙方合作的默契更重要,最後由超級活潑的「校女籃老人組」拿下第一名。 「飛躍71」裡的數字,代表創校71週年,這個數字每年都會累加,是趣味競賽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強調協調性及團隊合作。2人持繩,6人集體跳繩,在最短時間內跳71圈的隊伍即為優勝,最後由「淡江泳隊—鯊魚」奪得冠軍,資工四張簡晨昀與隊友們開心地表示,「自己的經費自己賺,參加比賽是想獲得獎金來支援游泳隊的活動經費,跳繩這項目有事先練習,因此很有信心可得名。」 「勁爆九宮格」強調準確度,每人限投5顆網球,看哪一隊能在限定時間內擊落最多九宮格門片就算贏得比賽,只見賽場上歡呼聲不斷,每一隊的丟球者都使盡全力的向前丟球,裁判得冒著被打中的風險在場邊計分,觀眾的吶喊也讓氣氛顯得緊張刺激,最後由「班長的油豆腐」拿下第一名。 去年70週年校慶備受樂齡長者及學生好評的青銀共樂趣味競賽,今年再度舉辦,競賽由本校學生與樂齡長者合作參賽,競賽項目有三種:「兩人一球」,二人須合力以身體部位來移動大抗力球、「跨圈圈」的進行方式與「蜻蜓點水」一樣、以及樂齡組的「勁爆九宮格」。樂齡學員們個個精神抖擻,移動抗力球時,彼此的合作協調性完全不輸年輕人,整場賽事在加油歡呼聲中,順利的畫下句點。(文/朱映嫻) 樂齡運動會頒獎典禮暨紀傳書寫成果展 體育處與歷史系12月8日下午1時30分在HC307共同舉辦「樂齡運動會頒獎典禮暨紀傳書寫成果展」,由學術副校長何啟東、體育長陳逸政、歷史系主任高上雯、以及80多位樂齡運動班學員一同參與,歡度下午時光。 陳逸政說明,學校參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推進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發展樂齡運動班已邁入第四年,大家如此熱情的參與令人感動。 何啟東表示:「在體育處教師教學上的創新,以及本校硬體設備的支援下,希望可以讓淡水的鄉親們健健康康,幫助現階段的大家打造黃金歲月!」 接著由何啟東表揚各隊在運動會上的佳績外,現場也展現大淡水的樂齡長者與歷史系學生合作撰寫刊物《淡水樂齡青銀共學》2021創刊號的成果。高上雯分享,樂齡朋友們精彩的人生故事,參考史記的紀傳體方式呈現,過程中學生成長不少,大家也能達到心靈上的療癒。 會中多位學員也分享製作過程中的不少點滴,退休同仁江夙冠說:「與年輕人互動中,學習了很多,也讓我重新回味這充滿愛的人生!」黃偉慈則分享,閱讀《淡水樂齡青銀共學》後,內心澎湃不已,與自己有生活交集的人生故事總是特別令人感動,紀傳書寫的確讓老少達到共學的目的。(文/李沛育)
2021/12/06
【淡江時報記者鄭佩維報導】國際暨兩岸事務處、秘書處與覺生紀念圖書館12月2日上午10時30分,在圖書館閱活區舉辦《儒雅鴻志一書生:陳校長雅鴻博士紀念專輯》贈書儀式,校長葛煥昭、行政副校長莊希豐、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蘭陽副校長林志鴻、中華民國校友總會理事長林健祥、前校長林雲山及各單位主管與教職員生、以及陳前校長教過的學生共逾70位出席。 葛校長感謝林健祥的鼎力相助,讓本書順利出版,也提到與已故前校長陳雅鴻相交頗深,「雅公是一位飽讀詩書、具有學術風範的文人雅士,更是一個慈藹的長者,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林健祥則代表校友會感謝母校與陳前校長的栽培,此書便是為了紀念陳前校長在淡江期間的事蹟與貢獻,特別邀請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國際長陳小雀主筆,「希望能夠讓所有淡江人透過專輯,共同緬懷他對淡江的卓越貢獻。」 陳小雀進行內容介紹時說明,即使自己身為陳前校長的學生,要把他的事蹟一一列出實在不容易,因此耗費許多時間從校史、淡江時報報導與親友、學生口述中蒐集資訊;她特別感謝張家宜董事長特地為本書寫序,並提供多幅珍貴照片充實並完善內容,也感謝文錙藝術中心主任張炳煌親自為書本封面題字,透過行書呈現陳前校長「內涵豐富,思想自由」的特色,讓專輯更加完整。 本書將陳前校長生平與淡江歷史結合,共分「儒雅鴻志」、「溫雅鴻儒」、「典範永存」、「永懷師恩」、「文以載道」以及「年表紀要」六章。其中第一章由陳小雀執筆,介紹陳前校長的生平,描寫陳前校長與淡江之間的深厚淵源;第二章由中文系榮譽教授陳慶煌特別撰寫的五首詩,詠懷陳前校長的一生與對淡江的頁獻;第三章透過校友服務處執行長彭春陽及前高雄市校友會會長莊壽男的撰文,說明陳前校長對校友的重視,以及與校友之間建立的深厚情誼;第四章由陳前校長的學生及同事,細數與他之間的回憶,與對他永恆的懷念;第五章透過陳前校長曾發表的文章,闡述淡江精神,以及其教育與治校理念,文字之間充滿傳承自張建邦創辦人「未來學」的概念,迄今仍十分受用;第六章則對陳前校長學經歷、學術著作及大事記進行完整介紹。 為紀念陳前校長,圖書館校史組特別策劃「儒雅鴻志一書生~陳校長雅鴻博士紀念特展」,陳列展示陳前校長的個人文物,包含書信、證書與聘書、著作、照片、剪報等,可協助參觀者從中瞭解陳前校長的治校理念以及協助外交工作的成果,同時展示圖書館向師生校友徵集的紀念文物;另透過觸控式螢幕,讓參觀者可了解陳前校長的個人事蹟、後人追思及照片回憶,以緬懷其行誼。紀念特展即日起至111年1月18日在校史館暨張建邦創辦人紀念館展出,歡迎踴躍參觀,共同追憶這位可敬的長者。
【淡江時報記者姚順富報導】校長葛煥昭於11月28至29日率團訪問本校金門校友會,28日上午10時在漁多多餐廳,參加金門校友會第七屆第二次會員大會,與校友們相見歡。葛校長宣布,將在金門開設EMBA碩士在職專班,若報請教育部核准作業順利,最快在112年8月可招生開班,此行並拜會楊鎮浯縣長及金門大學校長陳建民。 行政副校長莊希豐、蘭陽副校長林志鴻、校友總會理事長林健祥、菁英會會長江誠榮等隨同拜會,葛校長說明:「雖面臨少子化,但本校今年招生仍有成長,這次決定在金門開設EMBA班,是爲了培育在地學子及優秀的企業主管,及各行各業專業人士。」預計初期由企管系先開設學分班,待正式成立EMBA專班,最多可抵免12學分。金門縣政府秘書長陳朝金表示,金門縣永續發展,培育人才即是根本,「淡江大學EMBA金門分班設立,若需行政支援,縣政府都會盡力協助。」 金門縣商業會理事長、前金門校友會理事長李有忠表示,金門地區校友人數眾多,人才濟濟表現傑出,感謝葛校長全力支持並積極促成,設立EMBA金門分班。會中由金門縣政府社會處長董燊,頒發第七屆理事長當選證書予陳滄江理事長,陳滄江再一一頒發當選證書予理監事們。觀禮者包括金門大學副校長洪集輝、本校金門校友會前會長李福生、林榮泉等。
【淡江時報記者鄧晴報導】淡江大學USR淡水好生活學習城鄉建構計畫11月27日下午舉辦「淡味創生永續饗-百年市街大集合」活動,在透過「在地遊」與「食在地」的方式,帶領參與的教職員生,與在地商家與居民共同了解並體驗街區的歷史文化與生活,感受百年市街在地生活與觀光共享的城市遊廊經驗。 活動首先由手作開始,由講師帶領參與人員一同用麻繩和各種果實進行手作;還有由歷史系副教授林嘉琪「歷史人口學理論與應用」課程製作的店史繪本作品《濃情淡日》及《我的嫁妝店》發表,展現該課程同學的共同努力成果;「真人圖書館1號」開幕則是建築系「社區營造」與課程所「課程改革專題」的成果之一,透過萬寶堂第三代老闆陳俊吉這本「活字典」分享中藥相關知識及淡水老街的歷史與變化;重頭戲則是「百年市街好生活路徑走讀」,由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帶領學員們從重建街出發,前往清水祖師廟、清水街一路走向老街河畔及中正路上的福佑宮。 黃瑞茂一邊走著,一邊細說淡水在清朝時的情況,「清朝時的淡水是街庄,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有原住民部落和漢人聚集,有淡水街等路為交通幹道,隨後出現重建街跟清水街,因為各地商人、攤販都在這裡進行物資買賣,逐漸形成過去淡水的重要道路,和清水祖師廟所在的永樂巷,都是淡水人記憶中的生活道路,也是真正的淡水老街。」就這樣帶著所有參與人員走了幾條淡水的小路,一路說著當中的故事及轉變,讓大家就像閱讀了一本「淡水在地史」。 活動最後則邀請在地商家與居民共同參與「一家一道菜」的野席饗宴,讓大家在溫馨的氣氛下交流,共同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運管三洪婕穎表示:「因期中考結束便報名了這場走讀活動,從活動中認識了許多淡水的小路,也從中通往很多秘境,覺得相當驚喜。可惜的是今天下雨,使得石梯有點滑,是叫美中不足的點,希望有機會還能再參加類似活動,讓我更了解淡水。」
教育科技學系副教授王怡萱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博士 專長領域:創新科技教學應用、多媒體數位內容開發、科技輔助語言學習、遊戲式學習 研究方向:數位遊戲設計、多媒體互動教材開發、行動學習、科技輔助翻轉教學應用 文/淡江時報張容慈 研究緣起 教育科技系副教授王怡萱日前以110年度科技部資訊教育學門計畫案,榮獲「科技部110學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她以運用數位遊戲結合擴增實境的教學設計,將教學融入數位遊戲,讓科技輔佐教學,增加學生學習成效。王怡萱說明,對數位和教學的喜好讓她開始投入研究,開發實境教材、數位教材及遊戲式學習,進而嘗試利用科技突破教學限制,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提到遊戲,多數人認為是屬於娛樂為主,很難將遊戲與學習聯想一起,但隨著教材多元化和科技的進步,許多傳播科技也運用於教學之用,「數位遊戲」趨勢也應運而生並結合於數位學習範疇,如:數位遊戲式學習(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DGBL)、遊戲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等,讓學習者能在這數位學習過程中,透過遊戲特性讓學習者自主性學習。王怡萱指出,將遊戲和學習相互結合似乎很容易,但執行起來並不簡單,因為目的是要讓學習者在學習中如同遊戲一般,因此需要將所要學習的知識概念融入於遊戲中,讓他們透過遊戲設計和相關橋段,可在遊戲中學到相關知識,但並非要取代傳統教學,只是以遊戲方式來增加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以強化他們的自主學習。 研究歷程與特色 關於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是科技部為培育青年研究人員長期投入學術研究,從該部各學術司的當年度執行專題研究計畫之主持人中,遴選出42歲以下副教授、副研究員或相當職級以下的表現優秀者,經過初審和複審後,每年選出45人,並頒發獎牌一面、獎勵金30萬元等鼓勵。這次的獲獎,王怡萱感謝學校、教育學院、教科系師長們的支持與鼓勵,並感謝審查委員的肯定。她提及,現在因資訊過多、長期社群互動容易造成學生學習意願低落,為促使學生擁有學習的動機,開發遊戲式數位教材來幫助教師在教學之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內容進展來增加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習動機;因此,遊戲設計中的主角、背景、情節、腳本規劃等,都要和學習內容緊緊相扣,也會增加挑戰關卡、讓他們為了突破關卡的練習題而學習該單元必備知識,在無意間學到課程必備內容。王怡萱強調,引起學習動機後最重要的是要維持學習動機,接著需要強化師生互動、加強學科深度和廣度,以達到提升學習成效之目的。 她表示,自身專長於創新科技教學應用、多媒體數位內容開發等領域,也運用所長帶領學生以科技來探究及開發各種不同類型數位教材,但從教學來看,課堂上面對面教學方式仍是最直接的傳授知識管道,數位教材是輔助教學豐富的工具,它無法替代師生互動、觀察學生學習情形,課室中的主角仍是教師與學生。儘管王怡萱應用媒體設計來探究與研發不同類型數位教材,但仍重視與學生課堂的互動,藉此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專注度,並評估學生學習成效,來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她認為,科技介入教學可以增加教學效率,例如,以考試平臺出題讓學生作後繳交的同時,系統可以計算考試分數並回傳教師與學生,幫助教師節省時間;還有教師可以透過線上教學後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數據分析、免費數位學習教材等,都能幫助教師的教學更加多元。她補充,過往的教學性質與現今不同,現在資訊發展迅速,知識持續更新,趨勢也不斷地變化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著時代變遷而轉變,教師在教學時需要隨時調整,因著課程有時需要準備講義及簡報,有時需要使用學習教學平臺,有時需要遊戲式教材等,教師都在不斷地學習與摸索並與時俱進,這是科技在教學中產生的成效,進一步協助學生學習。 王怡萱運用專長與不同專業科目教師的合作,她舉例,先前曾與國文科老師合作,將郁永河的〈北投硫穴記〉設計數位化教材,該文是以文言日記體的方式記載清朝官員郁永河渡海來臺,在北投探尋硫穴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在討論過程中,國文老師希望能將該篇文章的冒險情境轉換成具象化教材,並且透過遊戲設計讓學生了解古文詞彙字義。她分享,在製作教材前,除了理解〈北投硫穴記〉內文外,還與科目老師討論內容腳本的呈現與共識討論,設計文本時,考量每個段落的呈現概念,並以動畫方式來呈現作者的探險歷程和文章內容,製作過程中除了反覆討論及修改、審視校稿外,需要以第三人的立場不斷地重頭至尾的操作與觀看,一但發現動畫和文章有些偏差,就要重新修正,讓該篇教材能完整呈現。王怡萱表示,不論製作何種數位教材,除了發揮創意外,都要回到該教材的背後專業領域,與該領域專家學者進行評鑑與審核,才能讓該教材具備可信度,「因為教材最重要的就是傳達正確的知識,如果因為遊戲引導錯誤知識,例如示範錯誤的實驗流程,導致學生在實驗時發生意外,即有可能導致學生遇到生命危險,因此,製作過程時絕不可馬虎。」 如今都會區學校的硬體設備多已充足,透過使用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裝置都可以上網進行線上學習,加上受到疫情衝擊,讓線上課程大幅增加也加快了數位教材的發展步調,王怡萱說明,硬體設備對多數國中小來說並不是問題,因此師生的使用方式也能彈性運用;通常教材設計是由研發者決定,教學者可根據自身的教學狀況及習慣來靈活使用教材,有些教師會邊上課邊帶領學生點閱教材、有些教師則喜歡當作課後複習或課前預習工具,最重要的是,「無論是任何的教學方法,就是希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不會感到無聊,這是數位教材的核心價值,如果教學成效和學習成果良好,其實不一定需要使用數位教材,因為科技永遠是配角,在教室殿堂中的教師和學生才是主角。」 研究展望 提及設計教材所遇到的瓶頸,王怡萱認為,如何將專業知識結合於教材之中,並傳達給學生才是最困難的事情,因為每份教材內容背後都代表某專業領域。這也是她的研究動力,讓她持續運用新興科技結合教學內容,並帶領學生開發相關輔助教材,她指出,教材本身的核心便是傳達該科目的專業知識,因此製作過程需要相當了解該科目的內容,「時間永遠不夠用,所以在時間分配上是一大挑戰,但是對教學與研究的熱忱是支持著我持續前進的最佳動力。」 最後,王怡萱感謝學校支持教師善用專長進行相關研究計畫,同時對所有研發教材過程中,給予幫助的教育學院、教科系的教師們銘感於內,她將會不斷地嘗試新科技和研發設計全新數位教材,「只要有教師有合作意願就會深入討論,我會不斷的精進自己的能力,接觸不同的專業領域,多嘗試、多學習,讓數位教材成為師生教學過程的左膀右臂。」 研究聚焦 。近期研究計畫 1.應用媒體設計探究與研發不同類型數位教材-從實務開發到實證分析之研究(2/2) (111.8-112.7) 2.應用媒體設計探究與研發不同類型數位教材-從實務開發到實證分析之研究(1/2) (110.8-111.7) 3.從教與學觀點設計與研發數位遊戲結合擴增實境輔助音樂序列性學習教材 (109.8-110.7) 4.運用數位遊戲結合擴增實境設計自然科電學專題課程輔助教材-從概念到實作的學習與應用(2/2) (108.8-109.7) 5.運用數位遊戲結合擴增實境設計自然科電學專題課程輔助教材-從概念到實作的學習與應用(1/2) (107.8-108.7) 6.運用多媒體情境與遊戲式元素設計國文文言文課程翻轉學習輔助教材(106.9-107.7) 7.探究運用擴增實境技術結合多媒體元素與鷹架理論輔助國文寫作之可行性與效益 (105.8-106.7) 8.運用跨平台行動學習系統輔助國文科翻轉教室學習 (104.10-105.9) 。近期期刊論文 1.Wang, Y. H. (2021). Expl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dopting anchor-based game learning materials to support flipped classroom activiti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9 (3), 365-384.(SSCI Journal). 2.Wang, Y. H. (2021).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using various designs of game-based materials on music lear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ccept)(SSCI Journal). 3.Wang, Y. H. (2021). Integrating modified WebQuest activities for programming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37(4),978-993 (SSCI Journal). 4.Wang, Y. H. (2020). Integrating games, e-Books and AR techniques to support project-based science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3 (3),53-67.(SSCI Journal) 5.Wang, Y. H. (2020). Design-based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learning technology tools into higher education classes to achieve active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156, 103935 (SSCI Journal). 。近期獲獎榮譽 1.榮獲 110 年度 科技部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2.榮獲 109年度 科技部 補助大專校院研究獎勵 3.榮獲 108年度 科技部 補助大專校院研究獎勵 4.榮獲 107年度 教育部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亮點計畫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見王怡萱個人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annywang12345/home)查詢。
【淡江時報記者彭云佳淡水校園報導】劍道社大專盃喜獲佳績!大專校院110學年度劍道錦標賽11月27至28日在醒吾科技大學體育館舉行,本校在男子團體組得分賽、過關賽皆奪得季軍,女子團體獲得一般組得分賽季軍、一般組過關賽第六名、公開組得分賽亞軍、公開組過關賽冠軍,而個人賽的部分也表現亮眼,隊長產經三黃紀為在段外男子組奪下第三名,化學二包巧兒則在段外女子個人賽獲得第五名,觀光一林芷儀為二段上女子個人賽第八名。 黃紀為說明,一週三次的社團練習除了讓隊員增強劍技,增進團隊的凝聚力,也更加熟悉彼此打劍的風格,這是隊員們團結合作得到的成果。因疫情影響,減少了練習時間,又兼隊長職務,原本一直擔心自己的個人賽表現會不理想,幸好在隊員的支持與教練的熱心指導下,順利拿下季軍。 社長水環三許景翔表示,大專盃是疫情爆發後的第一個公開賽,感謝大家防疫有成,讓劍道社有機會參加比賽,也將更努力鞭策自我、帶領社團向前邁進。 包巧兒分享,不論在賽場上如何廝殺,賽後與對手交流,互相鼓勵與學習,很開心能參與比賽,並認識這麼多劍術精湛又溫暖的同好。 林芷儀也分享,比賽中遇到亦敵亦友的同好,互相切磋技術,看見大家都各自成長卓越,期許自己也要再進步,以更好的劍技去跟劍友們交流。
【淡江時報記者李沛育報導】11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事務會議」12月1日在驚聲國際會議廳舉行,由學務長武士戎主持,行政副校長莊希豐列席指導,各相關單位一二級主管、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等出席,臺北及蘭陽校園同步視訊。 武士戎致詞時做出五點提醒:首先,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仍不可大意,請持續做好防疫;其次,學校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同學們躍躍申請;再者,本校近期的交通事故案件增加不少,而社會上也有多起治安事件,建議在手機裝置警政署的110視訊報案APP,請師生多加留意自身安全;也請師長在課堂上多加宣導著作財產權的規範,以防學生觸犯;最後,松濤宿舍及淡江學園仍有床位,住宿環境安靜又安全,歡迎同學申請入住。 各組業務報告中,生活輔導組建議學生休學期間仍應持續參與學生團體保險,以確保就醫補助之延續,也提醒師長,疫苗假不列入缺席紀錄。課外活動輔導組簡述各項社團活動因疫情衝擊而有所調整,學生們均積極配合,而學生會會長補選將於12月進行。衛生保健組說明本學期舉辦之各項健康促進宣導活動,並持續加強校園餐食的把關。 住宿輔導組報告學生宿舍之住宿與床位分配現況,以及說明「下一步,新東村」宿舍整建及公共空間整體改善預計在2025年完工,將打造支持生活與學習的校園空間。諮商職涯暨學習發展輔導中心提出本校高度危機之個案有增加的趨勢,請師生務必多關懷自己與周遭的人。 會中通過修改「淡江大學學生請假規則」,擴大公假的申請範疇,除現行條文提及的事由外,若因配合司法單位調查,須製作筆錄或出庭者、因公或義行負傷者、以及配合政府政策指示者均可依公假處理;而考試期間,學生因病無法參與,檢附請假當日健保特約醫院(診所)的就醫證明即可;若因公無法參與考試,則須事先辦理,並檢附書面報告及相關證明文件。
2021/12/05
【記者張容慈淡江校園報導】本校校務研究中心、資訊處與優久大學聯盟於11月26日上午9時30分,透過MS Teams共同舉辦「2021大學永續發展之校務研究發展論壇」,由校務研究中心主任張德文與管理科學系副教授陳怡妃主持,邀請臺北醫學大學數據處校務研究中心主任陳錦華、輔仁大學校務研究室主任蔡偉澎、東吳大學校務資料分析中心副執行長王志傑及中國文化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主任王子奇與會交流,近120位參與。 本校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致詞表示,永續發展的議題逐漸受到各方重視,不僅是時代潮流,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更成為各大學積極發展的重點項目,培育永續發展相關人才。他感謝所有協辦單位的支持與協助,特別是優久大學聯盟執行長崔文慧提供良好平台資源,讓本校有機會邀請全國大專院校專家與同仁共襄盛舉本次論壇,「今天7場演講的講者來自5所不同學校,希望透過各校的分享與交流,促進校務研究的發展。」 論壇以「以公共服務動機(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PSM)作為『實踐USR,延續SDGs』的核心價值」、「校務研究應用於利害關係人之管理」、「學生獎學金申請流程與滿意度調查研究」、「大學的校務研究發展」、「校務研究分析在學生學習成效上的應用」、「校務研究與校務經營及永續發展之挑戰」、「入學管道與退學之分析:以淡江大學為例」7項講題,切入校務發展的各個面向,探討運行方式與潛在問題。其中,本校公行系助理教授王千文將服務學習分作「社會轉型」、「良善治理」、「環境永續」、「經濟成長」四個面向,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與本校八大素養,並透過問卷分析本校學生服務學習之成效;王子奇根據各方進行滿意度調查,利用數據分析資料,說明檢視學校策略與成效之方式;本校教科系助理教授鍾志鴻針對校內獎學金相關項目進行調查,分享透過質量化分析,發現的淺在問題及改善方式;陳錦華說明大學校務發展內況,運用PDCA達成校務研究管理機制;王志傑分享校內分析學生競爭力、國際化程度方式,做為決策與修正的參考,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蔡偉澎藉由講題,分享校務研究室的功能與角色,說明校務議題內容與研究方向,並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李文基透過數據分析學生主要退學因素,發現全英語學士班退學機率較低,將持續推動全英語授課學習環境,作為改善策略。 綜合討論中,有人詢問議題選定方式及流程,如何確定該議題的研究成果能夠被業務單位實際使用作為政策改善方針,是否有相關的回饋及追蹤機制?陳錦華根據議題選定方式回應,最初導入校務發展議題時,全行政單位皆需參與,由業務單位思考議題作為校務研究分析使用,而目前的議題著重於深耕,會由副校長督導議題的發展及各單位提出策略改善方案,校務行政單位則提供數據給予學務處、教務處等執行單位使用。永續發展方面,有人請教輔大課程的SDGs歸納方法,蔡偉澎回復該校會根據課程的關鍵字、特色與課綱做分類,再將其歸納至SDGs目標項目中。
【記者蔡銪晟淡水校園報導】資管系畢業專題表現傑出,各主題都有特色。校內評選成為佼佼者的「InfantCare-寶貝照護小幫手」,在2021第26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榮獲資訊應用二組第一名。另一組「miss覓食」則獲產學合作組四佳作。 由副教授張昭憲指導帶領團隊,製作一款能隨時偵測家中寶貝動態的App,以PYTHON為開發工具,分析寶貝哭聲,或同步錄製影片,情緒辨識分析,以防止嬰幼兒意外,或提醒新手爸媽,該滿足嬰幼的需求了,且能及時發出簡訊傳至父母手機中,讓使用者在第一時間掌握寶貝動向,受到評審的青睞。「miss覓食」由副教授施盛寶指導,李盈盈、董政儒、洪翊智、郭念慈、馬慈涵、林佩儀共同製作。 設計寶貝照護小幫手的資管四廖語琪組長分享,專題須參加校內比賽與完成校外競賽,這次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與往常大相逕庭,是事先錄製好影片放上網路,交由評審審核並提問,比較沒有臨場的緊張感。對於組內她很感謝組內資管四白芷韻、林芷謙、郭嘉雯、劉囿廷的幫助,氣氛相處十分融洽、適當分工合作,才能有如此佳績。廖語琪認為製作專題時,很長時間都在搜尋資料並自學,「透過實戰演練也使我們知道,製作過程真的時刻都在與時間賽跑,很開心這次能得校外大獎,感謝成員與指導教授協助。」
2021/11/29
【淡江時報潘劭愷報導】化材系校友張旭賢、陳柏瑜等共同創辦的「膜淨材料」,再獲兩項新創大獎!11月10日獲得「美國CES 2022創新獎(CES 2022 Innovation Awards」運動與健身科技(Fitness & Sports)創新獎,為今年臺灣7個獲獎的新創公司之一;11月18日則在南港展覽館二館Meet Taipei領取「經濟部績優創育機構暨破殼而出新創企業獎」,這是繼去年科技部「FITI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創業傑出獎」、經濟部「第19屆創新事業獎金質獎」及「17屆國家創新獎—初創企業獎」後,所獲得的第五項大獎殊榮。 「得獎雖然是一種肯定,但卻更是壓力的開始,因為這意味我們需要努力往前走並創造出一番成果,才能不負眾人的期待。」張旭賢說明,由於公司自製研發的「微過濾」(microfiltration,MF)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各種水過濾場,目前他們採取「以可攜式生飲用水濾心生產運動水壺用品」、「家用飲水市場」、「工業廢水處理」3種商業模式並行,藉此創造可期的營收成長,「目前我們已在桃園龍潭完成工廠產線的建置,也與迪卡儂簽訂NDA(Non-disclosure agreement,保密協定)合作戶外攜帶式安全用水產品開發;家用飲水也正透過廠商於中南美洲及東南亞進行測試相關產品;工業廢水處理則積極與國內半導體產業進行相關測試;此外我們還規劃朝海水淡化方面努力,除了讓路走得更寬廣,也希望為環境永續貢獻一己之心力。」 除了積極開發商機,拓展業務,張旭賢也不忘充實自己並回饋母校,目前除了就讀臺大EiMBA以強化相關企業經營、行銷等能力,還在母校化材系兼課,教授專業知識並分享自己創業經驗,吸引不少對創新創業有興趣的外系學弟妹前來修課;他也將陸續與系上產學合作,希望透過學術與實務結合,共同創造更多成果;如果學校需要,他也樂意分享創新創業的相關經驗,提供有志於此的學弟妹更多的協助,讓他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平順。「感謝淡江的裁培,我非常願意提供自己的經驗,成為灌溉學弟妹茁壯成長的那一杯水。」 研發長楊立人對於膜淨的成就感到欣慰與佩服,「陪著他們一路走來,能充分感受到他們的熱情、活力與勇氣,這正是創新育成中心培育企業的初衷,而他們的表現,也為有心創業的學弟妹帶來了最佳示範。」並說明研發處目前積極推動與校友企業的產學媒合,希望能夠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對於校內有志於創新創業的學生,也持續透過創新創業競賽發掘更多可能。「我們會成為這些創業者的後盾,陪著他們一起努力成長,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膜淨發光發熱。」 淡江時報透過報導,紀錄下膜淨的成長軌跡,也希望他們的努力,能帶給有志於創新創業的學生更多的鼓舞。相關報導請詳下列網址: http://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0979 http://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2758 http://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2854 http://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3311 http://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3982
【淡江時報社記者姚順富報導】中華民國淡江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林健祥及校友讀書會會長張瑞峰聯合邀請,於11月20日下午13時至17時,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有蓮廳,邀請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前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秘書長葉明水舉辦讀書會,主講:「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下,台灣企業的因應之道」,約230位現場及線上學者專家及校友們參與。林健祥表示,貿易戰讓我們看清,大陸不再是唯一工廠和市場,要崛起必須考慮世界趨勢。 葛校長致詞表示:「本次論壇與談人皆為產官學界菁英,讓本校備感榮耀。」他分享近3年來國際面臨4項嚴峻挑戰: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全球數位轉型及永續經營,臺灣2021年在五大出口市場累積至10月已創新高,尤其對大陸出超1500多億,顯示臺灣未受害,在疫情過後更要推廣數位轉型,透過論壇及各個專業人士的分享,能夠提供大家更精闢的見解。 此次讀書會以陳添枝所著「美中貿易戰,戰甚麼?」一書為討論主角,他以「拜登後的美中貿易戰」為題分享,針對拜登新政及大陸內部社會和政策如網路監管、十四五規劃、實體經濟、網遊及共同富裕政策做出深度的解析。葉明水則以「美中貿易戰下的台灣企業因應之道」爲題,針對在外貿協會服務38年的經驗,分析全球臺商佈局調查、臺商回流現況,說明臺灣目前進出口結構及可能面臨的挑戰。 綜合座談也由臺大國企所特聘教授陳厚銘主持、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前財政部長李述德等4位校友與2位教授進行精采對談。六位與談人分別對「美中貿易與科技戰對臺灣產業的影響與臺商因應之道」、「新變局下臺灣角色定位與新契機(如CPTPP、新東向與新南向政策)」、「不確定環境下,臺商如何轉型升級與永續經營(ESG、數位轉型、全球佈局)」三項議題進行討論。 陳進財説明:「穩懋半導體研發技術在世界具有領先地位,除了本身定位清楚,也在國際上保持著彈性合作模式,不因政府或其他因素而拒絕與其他產業合作。」王紹新提出,信邦電子產品客製化,讓客戶不得不使用其產品,創造不可替代性,他解說產業在兩國的角力下,「不一定要選擇某一勢力生存,而是要如何在雙方取得平衡,讓每個顧客都能繼續享受到應有的服務。」 李述德強調:「政府應該提供友善的經營方式與策略,幫助企業生存,並非幫企業做決策,只有企業才瞭解自身定位、公司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葉明水指出,目前印度市場具有發展潛力,各個企業如何在此嚴峻挑戰下開拓新的市場,也是非常重要的。會後開放問答環節,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對大陸外貿政策提出疑問,其他校友也個別針對穩懋半導體及信邦電子產業的發展概況提出問題,分別由與談人進行回應。 因疫情關係,本次論壇能順利舉辦,林健祥感謝校友讀書會的幫忙,延續前會長陳定川舉辦的模式,讓校友們參與這項含金量滿載的論壇能收穫豐碩。林健祥也贈送龍形琉璃作品與6位與談嘉賓。張瑞峰分享,本次舉辦美中貿易戰論壇,是想與大家探討,在兩大強國競爭下,臺灣企業該如何自處,是很重要的議題。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行政副校長莊希豐及多位一二級單位主管們也一同參與。 大傳系主任唐大崙聆聽後說,美中貿易戰是全球問題,不只是產業要面對,「若多數產業發生變動,社會也會發生變動,陳添枝的分享,讓我對大陸均富政策有了新的見解。」企管系主任張雍昇表示:「美中貿易戰下,並非要企業選邊站,而是如何在艱困環境中,找到突破點。產業供應鏈從過去重視品質、效率或成本,轉向韌性、彈性發展,建議企業提升自我價值,重新定位產品與策略佈局,方能為企業帶來新契機。」
【淡江時報記者鍾子靖報導】本校為少數向全校同學普及使用行動支付的大學,大專資訊服務協會(ISAC)邀請全國各大專院校相關主管等,於11月19日下午2時至本校實地參訪,了解行動支付在大學如何普及化運用,教育部高級管理師李月碧、協會理事長陳恆生、榮譽理事長黃明達(為本校前任資訊長)及各校主管,共約40人來訪。 李月碧致詞表示,教育部已推廣行動支付3年,但很多學校對行動支付依然不太熟悉,有鑑於數位化愈來愈普及,希望各校可以借鑑淡江經驗,發展出自己的行動支付運用模式。本校資訊長郭經華致詞提到,淡江有賴資訊團隊合作,才能有效發展行動支付,中間也曾經歷犯錯與修正,希望透過經驗分享,可以讓與會各校減少試錯的機會。 為加深與會者對本校行動支付方案的理解,項目負責人徐翔龍組長及朱家璁技術師以簡報方式進行講解,徐翔龍指出,使用行動支付的初衷是推廣無現金校園,縮短交易處理作業時間,以減輕行政人員工作負擔,其中,以事務整備組收取費用為例,以行動支付平均能節省每件25分鐘的處理時間,而截至今年十一月中,本校在行動支付的交易金額已達三百三十多萬,「大至學費、小至圖書館罰款,都可以讓師生方便繳付」。 接下來,朱家璁在講解時表示,淡江其實自2000年已經開始接觸電子支付,中間因應時代演變不斷調整方案,才可以走在行動支付前端,為了讓學生更普及使用行動支付,學校也在校園各處增設行動支付設備,另外,朱家聰在演講後台運作時,為了讓與會者未來能更易選擇合適的合作平台,特地整理出各平臺的優缺點,並分享與各平臺合作的心得。 聽完原理的講解後,學校安排現場實機體驗予與會者,與會人士都對機器顯得十分好奇,並提出問題和交流想法,討論過程相當熱烈。參訪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孫士韋表示,目前北藝大沒有使用行動支付,參訪後會考慮未來在校園裡開始使用行動支付,除了在校園內消費,也會研究在學生活動購票上作使用,「畢竟學生食衣住行都在校內,希望未來能更方便他們」。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圖書資訊處處長麥毅廷表示,在疫情期間,校內原有投幣式服務失效,淡江的行動支付方案能配合學生需求,對年輕人是非常方便的方式,但推動上有門檻限制,希望可以行動方式創新服務。
【淡江時報舒宜萍報導】大傳系系友、兼任講師劉子正以《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獲第20屆卓越新聞獎單張新聞攝影獎;TVBS記者兼生活組副組長張允曦,以即時新聞的遠距離挑戰-臺鐵「太魯閣號事故」追蹤,獲電視及網路(影音)類突發新聞獎。劉子正現為大傳系兼任講師兼淡江影像藝術工坊指導老師,張允曦曾於淡江電視臺實習。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11月23日在臺北市誠品生活松菸店舉行頒獎典禮,公布第20屆卓越新聞獎各獎項得獎名單。今年共有17個獎項,93件作品入選,報名達到902件,高於往年平均600多件,創下新高。 現任經典雜誌攝影工作者劉子正,自2006年起獲得大大小小20餘項攝影獎,去年才以《人樹之間》再度獲得金鼎獎肯定,已是得獎常客。劉子正表示:「卓越新聞獎是最講究專業、最重視新聞價值的獎項,非常榮幸能獲肯定。」 張允曦說明,此次得獎作品是第一次完全沒有到現場採訪,卻也第一次感受到「距離」的挑戰,因為要在採訪團隊抵達現場連線之前,給觀眾最新、最即時的資訊。他從2013年加入TVBS生活組,8年中曾入圍4次卓越新聞獎,去年的突發新聞獎失之交臂,「我以為那是離卓越新聞獎最近的一次了,很高興在連續3屆入圍時,終於獲得肯定。」他曾在18屆以花蓮普悠瑪事故新聞入圍,19屆時以南方澳斷橋事件入圍。
【淡江時報記者戴瑜霈專訪】「交通是食、衣、住、行裡最重要的運輸活動,天天都跟我們產生關聯,只要處理好民眾往返各地的需求,就能讓社會發展更快速便利。」擔任交通部航政司首位女性司長的何淑萍校友,26年來,她一路從小職員晉升為航政司司長,致力於服務臺灣交通業,何淑萍積極進取,籌劃國家交通發展不遺餘力。 何淑萍是本校運輸管理系(前身為交通管理系)第二屆畢業生,大學畢業1995年她一舉考上公務人員交通工程科高等考試一級,曾在台北捷運公司和交通部空運科工作,之後轉調民航局,歷任組長、主任秘書至副局長。在她擔任民航局副局長期間,航空業三次罷工,都有她穿梭溝通的身影。何淑萍2013年以中華台北代表團身分參與世界民航組織年會(ICAO),2016與2019年均由她率領宣達團前往加拿大蒙特婁,與ICAO會員國進行場外交流,是近年臺灣民航界在國際與兩岸事務上的靈魂人物之一。 率隊參與國際交流 帶人又帶心 「我是率隊出團的領導,能讓『臺灣』被世界看見,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擁有一個積極的團隊很重要。」何淑萍表示,由於臺灣國際身分特殊,參與國際會議前,團隊需要在符合國家整體利益情況下,準備很多議題,才能在當下順利與其他國家交流,她說:「領導一個團隊,其實不是用權威的方式,而是耐心地溝通協調,讓他們心甘情願與我們共事。」 何淑萍坦言,每一次參與國際交流都是很大的挑戰,除了要面對非母語溝通的障礙,也要代表國家爭取利益,不過她認為,每一件事情既然遇到了就要努力克服,因為有過經歷,往後再推動的時候,才能知道如何應對處理、如何高效率地準備和實行。 「剛好我當副局長之前發生兩次空難,我當時覺得人力對我來講很重要,但是民航局想比照公務機關增加人力不容易,那該怎麼辦呢?就是要溝通協調。」何淑萍說明,民用航空運輸業近年來持續蓬勃發展,航空產業家數成長,機隊規模日益擴大,航運量屢創新高,航空保安作業、飛航服務及空域管理等需求增加,不過第一線管制人員的編制卻十幾二十年來沒增加過。 力推民航局編制人員增額 她舉馬祖北竿和南竿機場的例子,兩個機場主要地勤人員加起來才十個人,一般人很難想像一個站體那麼大的機場,其實人力非常不足。於是何淑萍與團隊積極地準備資料,終於在今年4月立法院三讀修正「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組織條例」第6條、「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組織條例」第6條條文,將民航局編制員額進行相關調整,並增列飛航服務總台飛航管制核心業務的管制員編制232人。 何淑萍感性地說,「請徵人力」這件事是民航局第一次大家通力合作,因為修改條文需要不同人力的專業和資源,所以從前就算想推動也難以執行,非常耗費心力。她認為很多事情都是小小的萌芽,雖然民航局人力短缺是長久以來的問題,但每件事處理的順序不一樣,「有些事情需要不斷的推動,有些則是需要時間沉澱,慢慢去說服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也讓同仁願意跟著你做,所有協調都需要時間。」 回憶大學時代的點點滴滴,何淑萍參加過淡江商管學會,體驗到「學校是小型社會的延伸」,不只在學會裡舉辦過大小活動,也參與過不少名人講座,她還擔任刊物的美術編輯,培養獨立製作刊物的能力。不過大學的快樂和自由沒有持續太久,何淑萍就被醫生下禁足令,生病之後父母不同意她再繼續參加協會,大三、大四的生活變得單純,早上專心上課,下午放學回家,就連同學也沒注意到她生病的情況。 曾大病初癒 珍惜生命盡吾所能 「人生那時候,曾經離死亡很近,突然意識到,這輩子可以好好活著把一件事情做完,是很美好的事情。」何淑萍分享,那段住院的日子哪裡都不能去,她第一次體會到何謂「籠中鳥」,就算自己正值20歲的青春年華,年輕有活力但卻飛不出去,尤其插著點滴,看到同學們來探望一下就走了,心中不由得萌生:「明天我還在不在?還有機會再見到他們嗎?」她說:「當什麼都不能做的時候,我才會體悟到人生也不過如此,應該要趁健康的時候,盡吾所能。」 「生病」對何淑萍來說是人生一大轉捩點,也改變了她往後做人處事的態度。一直到後來出社會上班,旁人總覺得何淑萍特別投入工作,其實她是做什麼事情都很投入,因為生病過,所以知道「時間」是要珍惜的。何淑萍對自己的人生從來沒有設定太遠的目標,她不會設想自己二十年後,要有怎麼樣的成就,做每一件事也不追求名利,而是隨緣遇到了,就解決它、克服它、處理它,「人生不用非得想『我以後要幹嘛?』,因為變數太多,現在能預測到的結果,都沒有根據。」 談及從前規劃過的交通建設,何淑萍認為,「交通便利」從來不是一蹴可幾,需要各方單位的溝通協調。從前在學校學習交通規劃與實踐,常常天馬行空的提出各種問題,現在位處管理階層,變成時時刻刻都在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她鼓勵所有學生們,在大學期間要準備好「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自我修復」的能力,因為當職位爬得越高,越需要反覆省思自己待人處事的態度,畢竟想要促成跨單位合作,勢必得圓融的溝通協調。
【淡江時報記者姚順富報導】110學年度優秀青年獲獎名單出爐!全校共計13名學生榮獲此獎,本獎項由各系所導師、教官等推薦,按各學院人數比例分配,文、理、國際事務、教育學院各1名、工學院3名、商管學院4名、外國語文學院2名,優秀青年除學業成績優良外,在學術研究、社會服務、參與國際活動等面向,均有亮麗表現。 獲獎人有中文碩一翁妤涵、化學三劉艾倫、土木四陳冠宇、水環碩二魯品岑、機械二洪浩瑋、國企二楊晴宇、全財管四陳薇安、運管四詹雅絜、公行四歐陽妤婷、西語四張宇培、日文四張雅婷、外交三張雅筑、教科四張庭芸。 翁妤涵在大學期間學業成績優異,取得榮譽學程證書及預研生資格,並以榜首錄取碩士班,擔任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助理、通識核心高教深耕計畫教學助理,積極學術研究,表現甚優。 劉艾倫為榮譽學程學生,學業成績優異,多次榮獲校內獎學金;社團經驗豐富,擔任系學會會長,帶領團隊舉辦「迎新宿營」、「五系聯合舞會」、「幹部訓練」等活動。 陳冠宇參與「2021青年永續創新營」主動積極,獲得優選。學習態度積極,在學期間獲得多項證照,包括「電子化跨境電商應用師」及「營造業甲級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等。 魯品岑協助處理「校園服務學習」及「遺失物查詢」等工作,疫情期間更輔助配置次氯酸水,發揮愛校精神;積極參與學術活動,包括「青年國家氣候願景論壇」、「環檢所種子培訓營」。 洪浩瑋熱心服務,疫情期間協助系上與新生建立溝通橋樑,課外時間參與校外活動志工,擔任新北市鐵道馬拉松工作人員,並考取多項專業證照,包括「紅十字急救員」。 楊晴宇熱愛淡江,拍攝本校推廣影片並上傳至YouTube,已破萬人點閱;社團經驗豐富,擔任院務會議學生代表、攝影社公關長,舉辦「迎新說明會」及「黑天鵝攝影展」等活動。 陳薇安推展社會服務,參與交通部公務人員協會忠義山淨山活動,維護生態環境;積極參與競賽活動,包括「全國校園盃菁英投資競賽」,並代表本校商管學院參加2020 Cheers主辦「青年培力工作坊」,表現優良。 詹雅絜學業成績優異,修讀榮譽學程,輔修英文系,多次榮獲校內獎學金;積極參與學術競賽,參加考選部「預備文官團-地方文官領航隊專題」及執行「2021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 歐陽妤婷積極參與課外活動,擔任學生會及系學會副會長、全校社團之夜主持人、社團評鑑總召等;熱心公益,擔任「國際特赦組織翻譯」志工;參與教育部青年發展署「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獲得全國特優,2022年將赴瑞典與挪威交流。 張宇培榮獲Erasmus+獎學金交換計畫,赴西班牙進修;熱心社會服務,於「淡水動物之家」擔任志工,推廣關懷動物之觀念,並協助中國大連幼兒園辦理才藝活動。 張雅婷學以致用,帶領大阪府立日根野高校的來訪同學認識臺灣文化,協助加州州立大學坦尼斯洛斯分校的參訪,為其介紹本校的優良學風;參加本校親善大使,擔任校內多場重要慶典的大會司儀,並參與服務許多縣市及國家級活動。 張雅筑擔任系學會會長,協助外籍生處理課業及社團認證等問題,並延續偏鄉教育服務,為國小生舉辦雙語營隊;獲取本校交換生計畫、並錄取美國在台協會的實習機會,積極學習職場的實戰經驗。 張庭芸積極參與校外活動競賽,榮獲水保局「水保好好玩創意大賽」繪本組第二名、「法藍瓷2021想像計畫」優勝;擔任弦樂社弦樂團團長期間,舉辦社會服務活動,如「安老院慈善音樂會」、「弦樂社團班」等。
【淡江時報記者戴瑜霈報導】「學生有什麼問題,大家坐下來當面溝通,最有效率!」學務處生活輔導組11月25日在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行「全校一、四、五年級及研究所班代表座談會」,與蘭陽校園同步視訊。座談會由校長葛煥昭主持,4位副校長、相關教學與行政單位主管及班代表,共140位與會。 首先頒發110學年度優秀青年獎,葛校長恭喜獲獎同學,並表示:「許多得獎者不僅學業表現優異,也常參與社交活動、公益服務,可說是文武兼備、術德兼修,是淡江培育卓越人才的典範,希望大家能向其看齊;今年學校在各方面都有不錯的成績,也規劃一些校園建設,期盼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 葛校長提到,今年因應疫情所採取的一些行政措施,包括進出大樓的管制、體溫量測和實聯制,這都是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和教育部的規定,隨時做出滾動式調整,請同學體諒為了防疫安全而帶來的不便。日前較受學生討論的QR Code通行認證問題,「仍會要求全校師生繼續配合防疫政策,學校會再加強資訊設備和維持網路穩定。」 各班代表在會中踴躍發言,電機四余承霖提出,早上8時至10時是學生入館上課的尖峰期,常常會因QR Code認證問題在門口大排長龍,紙筆簽名也無法提升效率,建議學校使用學生證和讀卡機,減少學生等待的時間。在宿舍方面,會計碩一黃胤淇提出松濤四、五館的熱水供應不足,尤其寒流來襲,常常洗熱水變冷水澡;英文四錢宇德建議美食廣場增設飲水機,方便學生飲水,也提出外語大樓前環形噴水池阻擋交通,中午用餐時段易造成交通壅塞。 住宿輔導組組長張文馨回應宿舍熱水短缺的問題,「近日氣溫下降,熱水使用需求量大,住宿生請盡量避免集中在同一時間使用衛浴間,建議分散時段,熱水才不會供不應求。」總務長蕭瑞祥採納美食廣場增設飲水機的提議,並回應環形噴水池的馬達容易損壞,長期修繕未見好轉,目前其功能取向於裝置藝術,會將同學的提議加進明年整體規劃小組討論,「學生的需求,我們會積極處理。」 在校園網路方面,日文碩一李祖耀提出學校的無線網路不穩定,上課需集體使用電腦時,常會有無法順利連網的情況,影響學習效果;產經一彭文逸說明許多場館的教學設備老舊,希望麥克風能無線化,可減少老師上課走動時拉扯有線麥克風。 資訊長郭經華回應目前學校的無線網路覆蓋率很高,但有些場館仍會有收訊死角,因訊號的方向和教室的位置都可能造成收訊不良,會再檢測處理。至於有線麥克風汰換成無線麥克風,會有保管困難的問題,「無法避免教室內的無線麥克風被誤拿,造成學校損失,但日後會逐步汰換老舊的麥克風設備。」
【淡江時報記者葉語禾專訪】「成為優秀的運動選手,當初參與訓練的初心是最珍貴的,競賽過程中,內心充滿愉悅與成就感,是我最期望能帶給選手的信念。」體育處副教授陳天文是臺灣男子400公尺跨欄全國紀錄保持人,當時締造的紀錄48秒63,至今無人再刷新。2000年雪梨奧運晉級準決賽,1998亞運、2001世大運、2003亞錦賽均獲得銅牌,為臺灣男子跨欄競賽取得世界級的榮耀。 陳天文自小就喜歡球類運動,由於就讀的高中沒有球類代表隊,轉練田徑,初期比賽成績不盡理想,不禁懷疑是否有運動天分,因對運動的熱愛,決心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在積極訓練後,大幅進步的表現終於讓陳天文進入學校代表隊,歷練半年後,開始突破,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的接力賽奪得冠軍,高二時第一次參加臺灣區運動會男子400公尺跨欄項目,就以黑馬之姿奪得金牌,並連續四屆蟬聯冠軍,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在一次又一次的競賽中,陳天文對於比賽的特性有了足夠的認識,大學時期修習生理學課程,習得運動項目的技術與方法,讓他對田徑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跑道上不斷進行速度和耐力訓練,成果日益得心應手,除了享受過程中持續精進的成就感,也對自我要求更嚴格,期許擁有更好的成績。 回憶2001世大運決賽帶傷出賽,陳天文因身體狀態極佳不想棄賽,決定放手一搏,在強敵如雲的決賽拚出銅牌,可惜心律不整與椎間盤突出的問題一直存在,2002亞運會前受傷,決賽只奪得第五名。因傷痛不斷纏身,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仍持續訓練,2004年自費前往美國參加比賽及訓練,雖未能達到奧運的參賽標準,但也收穫甚多。歷年來的運動傷害導致無法繼續在田徑場上奮力衝刺,轉念以自身專業經驗來培訓後進,盼為臺灣栽培出更多優秀選手。 陳天文多次擔任奧運田徑賽的講評,因為田徑項目眾多,需花費許多時間準備,畢竟奧運賽事不能只看選手近期的成績,必須了解選手出賽時技術的發揮程度,講評中不能有任何差錯。奧運講評常對選手們進行分析及成績預測,若預測精準度極高,就很有成就感,每次的奧運轉播都不斷有「黑馬」奪得冠軍,並締造奧運紀錄,擔任講評能即時見證這刷新世界紀錄的過程,也是精進自己的一種學習機會。 在淡江帶領代表隊選手參與各項賽事,皆獲得優異成績,包括田徑跑道上三度蟬聯全大運冠軍的沈佳霓、首次參賽即奪得鐵餅金牌的黃儀媗,都由陳天文指導即是明證。選手們都有各自需要突破的瓶頸,陳天文依照選手的能力編排訓練強度,並輔以適當的方式執行,這段教學相長的過程展現出教練對學生的用心與耐心,只要選手的程度有所進展,能一再突破自己的成績,就是教練最大的收穫。 陳天文享受馳騁在田徑跑道上的快感,也找到人生方向,除了田徑場上的運動,他也熱愛棒球、衝浪,總是督促自己運用時間、持之以恆的自我培訓,隨時保持良好狀態,繼續為臺灣體壇訓練出更多的優秀選手,締造佳績、再創紀錄。
2021/11/15
【淡江時報記者姜羿帆報導】大傳系系友、作家鍾文音以《別送》於11月13日獲得2021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在新北市舉辦贈獎典禮,由文化部長李永得頒獎,鍾文音表示,這項獎要獻給母親,內容圍繞著母女間的生離死別。中文系副教授林偉淑於15日下午4時在L303正好邀請她蒞校,主講「在地與他方:漫遊創作的繆思花園」。 鍾文音被譽為90年代崛起的優秀小說家與散文家,曾獲十多項臺灣重要文學獎,臺灣文學獎「金典獎」今年共235本作品參賽,選出30本入圍作品。李永得表示,可能因疫情關係,收件量創歷年新高。決審評審主席小野說,「雖然疫情期間出版業很辛苦,卻讓作家更有感覺在書寫上,作品大爆發正是我們的期待。」 演講時鍾文音直言:「創作就是連結,身為創作者要先習慣面對自我。」演講標題取名「在地與他方」,因為她除了參與文化局駐市作家計畫,出版《甜蜜的亞熱帶:漫遊嘉義光影》外,曾到紐約習畫兩年,更出版《三城三戀》,描述她追隨芙烈達、卡夫卡、孟克的旅行足跡,帶來的生命迴響。現在她留在臺灣,強調:「淡江大學是我青春的在地,現在的他方,人我連結游移,是創作過程中無可避免的。」 這次得獎作品《別送》別具意義,她無法想像母親可能會離開,大悲往往無言,千里送別,這回別送。因母親纏綿病榻,讓她對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創作了《捨不得不見妳》,她感性開口:「女兒與母親,是最長的分手距離,我想讓母親知道,照顧她是我此生榮耀。」 她介紹另一作品《甜蜜的亞熱帶:漫遊嘉義光影》,書名靈感來自於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並肯定閱讀的重要性,鼓勵同學透過閱讀豐厚人生,同時推薦不少西方名著,如卡夫卡《蛻變》,她認為:「中文系的同學閱讀中國文學、東方文本已是習慣,也能寫出華美的文字,但缺乏西方文學的剪裁,是中文系的危機。」 對於她從大傳系出身,卻成為文學作家,當年選擇大傳系是因報禁解嚴,家人希望她選擇「出路好」的科系,鍾文音認為,孤獨是跟自己對話,心靈會自行選擇自己的社群。她勉勵所有或許無助迷茫、身處困境的大學生,「要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鼓勵同學尋求擅長的面向,例如她比較適合創作現代主義文學,自嘲:「我的邏輯推理很差,不太擅長創作推理小說。」 演講的最後,鍾文音除了鼓勵閱讀外,也期待同學能夠創作,並盡量開發自己的可能,讓生命豐饒,音樂、繪畫……都是不錯的方向;同時她非常肯定淡江同學的創作,強調:「在我受邀擔任中文系五虎崗文學獎評審時,已看到很多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