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校園焦點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活動時間 2018-04-11) 瀏覽人次 4154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建築所、課程所於4月10日至20日在覺生紀念圖書館2樓大廳舉辦大學跨域學習,連結小學「環境教育」展覽。
陳美聖 提供

試想!現今國內全天制的學生,每天平均花8小時在校園裡生活,一年上課約200天,每名學生一生有25,600小時在學校,以搭民航機為例可繞行地球640圈!在此長久學習過程中,為印證學校環境空間的設計運用會激發學生的互動與溝通,本校建築所、課程所的師生從2016年至今年3月,進行新的教學實驗,以大學跨域學習連結小學「環境教育」,並接受新北市城鄉局邀請,推動「淡水文化國小週邊環境改造的參與式預算」,透過專業服務之能學習「社區營造」課,提出設計參與的環境改造模式。為將這兩年來「環境是第三位老師」概念完整呈現,兩所特別於4月10日至20日在覺生紀念圖書館2樓大廳舉辦展出,讓社會大眾深深體悟─他們所改造的不只是空間,而是教育!

義大利瑞吉歐艾米利亞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個小镇,這裡創造了獨特的教育方式,小鎮教育理念是將「環境」列為師長、同儕之後,學習者的第三位老師;這與建築所、課程所師生們認為─所有的校園空間或是環境改造都應該是「教具」,透過課程實驗,將校園改造成為學習的地方,從參與式設計開始等概念相同。投注公共事務已二十餘年的本校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語重心長的道出,學校整體的空間規劃與設計必須注重美感與實用,每一處空間都應是有其意義和作用;空間可以靈活變化,讓學生能夠在一天的學習過程中變換,允許不同的學習活動出現;此即空間應該是可以個人化、柔性化、開放化,並可讓每個人烙下永恆的印記!

從展覽資料中,我們看見團隊帶著淡水文化國小家長與學生進行閒置課桌椅的再利用操作,完成了「小白兔」之家。接受新北市城鄉局邀請,進行「文化國小周邊環境參與式預算」的規劃工作,透過專業服務之能學習「社區營造」課,提出設計參與的環境改造模式。也完成了文化公園的休憩空間改造、「環境教育工作坊」活動。最近半年在文化國小推動「環境是第三位老師:環境教育工作坊暨校園規劃」、「空間如何成為教具!」,讓校園空間支持教學活動的實踐、設計參與能在空間生產過程中形成共識。黃瑞茂說明過程中,初期借助幾位建築系研究生協助了一些初步的操作工作,之後透過課程的設計安排,邀請修習專業知能服務學習「社區營造」課、建築系碩士班「都市環境規劃與理論設計」設計課與課程所碩士專班張月霞老師所開授的「全球化課程與教學專題」的同學一起進行主要工作的推動。

兩年多來參與規劃案的團隊成員、建築系闕愷廷同學表示,協助文化國小設計「川流樹─樹下圖書館」及「游於藝─移動書車」的印象最為深刻,前者是以桌板相互連接的方式,形成穿梭在樹林的感覺,讓孩童可以遊走在大自然中,挑選自己想要的書本,坐在自己想要的地方吸收知識,變成一個屬於孩童的樹下圖書館。後者的書車瞬間變成戶外的教學環境,兼具功能性和教育性,顛覆對圖書館既有的印象,增添如遊具般的趣味性,有方便藏書與收納處,也有休憩的桌椅。看到孩童滿意的眼神、熱烈的討論,讓闕愷廷深感參與設計與營造,並且發展成為教案,深耕成為教育與小孩成長的場域,所有的努力都是很值得,他的學習生涯也因此而豐碩與美好!

黃瑞茂表示:本計畫的目標即是整合跨域學習的嘗試,預期發展出「一個校園營造的計畫構想」與「幾個環境教育課程設計」。最後能夠建造一座多元使用的校園與空間,生態、運動、休憩、體驗與友善的公園。在4月20日(星期五)下午1時至3時將在覺生紀念圖書館大廳閱活區舉辦一場經驗交流會,歡迎參與討論。未來在已獲教育部核准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支持下,將持續藉由不同專業認知的觀點,跨領域連結面對環境課題,有效盤整社區資源,以協助淡水地區的小學校園發展具有特色的教育環境。

本報導連結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建築系 提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建築系 提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建築系 提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建築系 提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陳美聖 提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陳美聖 提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陳美聖 提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陳美聖 提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陳美聖 提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陳美聖 提供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陳美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