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台灣好報】 大手牽小手 尋找北淡水燕子道

刊登時間 2018-05-18 撰寫 沁諠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這段讓人低迴不已的朱自清名句,提醒我們春去春又來,燕子始終陪伴著我們。究竟燕子如何帶著這些小燕子離去?又如何成雙成對地回到原來的燕巢?其實每年3月至9月在淡水區北新路一帶的騎樓,就可看到燕子爸媽來回穿梭,努力的尋找食物餵食雛燕。淡江大學推動「淡水好生活—永續生活圈營造計畫」,就結合當地正德里推動多年的「課後照顧」,大學生於5月18日下午5時帶著該里小阿德課輔班的兒童們,實地去瞭解社區內的燕子足跡,探索社區與燕子的關係,從中讓孩童開始理解環境中的人、土地與生態之間的互動模式。 淡水區北新路是連結北淡水農村地區與淡水市街之間的聯絡通道,舊時牛車路可來到重建街上段的「牛灶口」一帶。物換星移,重建街已成為生活街道,北新路也已成為淡水地區的新興住宅區,十個大樓社區與四座華廈所構成的新興里。早期沿著這條農路作為導航來回於田野覓食與家屋築巢之間的「燕子道」並沒有因為大樓興建而減少,沿路的騎樓下樑柱之間成為燕子築巢的地點,人們也大都歡迎燕子築巢的好的預兆,給予方便。雖然近年店家加作封頂天花,無法提供燕子棲息之所,但是農路的身體記憶仍在,燕子就流串在隔鄰的幾條騎樓裡,繼續尋找可以棲息之所。 淡水區正德里推動多年的「課後照顧」工作,除了協助小孩可以完成課堂所交付的作業之外,也努力發展相關補充課程。參與這次活動的輔導老師李麗卿說:「這些孩子需要多一些活動的參與,來擴展生活的能力,並激發他們的榮譽感。」這次「尋找燕子道」活動,結合淡江大學的「大學社會責任計劃」(USR),有中文系與建築系的學生一起參與。在這個初夏的黃昏裡,大學生與小學生一起分組,進行燕子窩的探訪與指認活動。此次活動在淡水區北新路141巷27號集合,分成三組不同路線進行觀察,觀察重點包括:燕子窩的型態、有沒有燕子在裡面、店家與燕子窩之間的關係,例如有沒有協助做遮板。活動中由大學生們,帶領小朋友整理觀察到的地點,並標示在地圖上,最後分組發表說給大家聽。對於這次活動,正德里黃俊雄里長欣慰的說:「正德里一直以長壽村作為努力目標,這次燕子道的尋找活動,可以喚起社區居民對於環境的重視,如何經營一個友善的好環境?將是後續努力的目標」。 對於這個新興的都市社區來說,定居所需要的認同感之建構非常重要,雖然這是一個新興的都市社區,但是透過用腳去走,去發現,也可以找到社區值得關注的重要經驗,以及銘刻於土地的經驗。策劃這次活動的淡江大學USR專案黃瑞茂副教授說,這只是第一步,「暑假將規劃一個工作坊,帶領這些孩子探訪燕子在北台灣的路徑,包括北投燕子道的經營,以及到五股溼地,探訪南飛前的燕子聚集盛況。下學期在此基礎上,淡江大學將協助正德里進行社區友善步道的社區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