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蘋果日報】 行家真心話:輕鋼構大師謝英俊 重建神手 跟著災區跑

刊登時間 2018-09-18 撰寫 作者╱洪子恩 攝影╱陳恒芳 報導來源連結

曾是竹科首批建廠建築師,年營收逾千萬元、曾同時手握逾10億元工程款的謝英俊,19年前的921地震後,卻深入南投日月潭偏鄉部落幫原住民蓋房子,並從此定居該處,還投入各地方災後重建工作,從中國的四川汶川地震、雲南彝良地震,到尼泊爾地震,都有他的身影,堪稱一部近代「活動地震史」。 走進謝英俊位於日月潭邵族部落的建築事務所,輕鋼架搭起的矮建築,擺著幾張長形辦公桌,幾個年輕人專注盯著電腦螢幕工作,他們是來此實習的建築系學子。 今年65歲的謝英俊為招待來採訪的《蘋果》記者,他走到戶外的帳棚底下,劈柴生火、燒水泡茶;午餐時他更直接在材堆上架爐子炒菜、烤魚,眾人就圍坐著小凳子話家常,那片刻簡直讓人忘記他其實是個建築名家。 謝英俊以輕鋼構建築系統聞名於建築圈,蓋的房子就像他給人的感覺,樸實無華地像違建,他也不諱言:「我們這套系統就是從違章建築、鐵皮屋來的,就是輕鋼啊!但沒有專業的人真正去研究這系統。」1999年921大地震後,他在東亞重建了27個災區村落、7個遷村案,加上公共建築、無數私人重建、家屋案,甚至高級酒店、橋樑等,共超過3000座輕鋼建築。 比鋼筋水泥還堅固 他認為理想房屋要耐震、客製化、永續性,但實際運用在災區,聯外交通都有困難了,如何低價迅速地蓋起1棟遮風避雨的房子成為唯一考量。當初在921地震中幾乎被摧毀的邵族部落,現在大大小小散布42棟房屋,都是當初謝英俊帶著居民趕工蓋起來的,「這批是我們第1批蓋的房子,已經快20年了,鍍鋅到現在一點鏽都沒有,耐用50年絕對沒問題。」他自豪地介紹。 邵族部落裡現在還有不少人住在謝英俊蓋的房子裡,以輕鋼為主結構,外牆以木條或竹片裝飾,屋頂是甘蔗板,內部可隨需求搭隔間,搭建方式雖簡單,卻比鋼筋水泥還堅固有韌性。 「我不是解決災區的問題,是解決廣大的金字塔底下,70%人類的住房問題。」 木頭熊熊燃起火光,燒著鐵壺,隨著水蒸氣冒起的陣陣白煙,打開了謝英俊的話匣子。他聊起這套輕鋼構建築系統,以鍍鋅為主材料、極具韌性的C型鋼特製後,切割打孔運到災區,用螺絲鎖上組裝即可,「你會擰螺絲,房子就蓋起來了。」 解決邊陲住房問題 他口中所謂的70%的人類住房,是位於世界各角落的邊陲農村、山區、高原,房子是居民自己蓋的、增建也自己來,卻沒有建築專業,全憑口耳相傳的經驗累積,只要地震等災害發生,就是倒成一片,死傷慘重。 輕鋼構系統追求簡化興建流程,連農夫、牧民都能蓋起高強度的房子,但對於建築專業者來說,背後所需的專業內涵非常高,主要就是「高精準度」,謝英俊的輕鋼構系統誤差僅2毫米,且施工成本是一般建築的一半不到。 「大家最迷思的建材成本,只佔總成本的10分之1不到,其實最貴的是溝通成本、間接成本。」謝英俊表示,接下來還計劃與資訊業合作,將輕鋼構系統透過數位平台整合,「所有經過精算的材料都可同時施作,再送到工地組裝,讓建築最貴的間接成本全部消失。」 謝英俊底下團隊已於2011年在成都蓋了座年產能1萬戶的自動化鋼構實驗工廠,產能世界最大。但他強調,廠房、機械設備都不是重點,「當平台成熟後,房屋工業就不必有工廠,任何生產工廠都是你的工廠,只要設備能接收數據就行。」 【謝英俊 小檔案】 ★年齡:65歲 ★學歷:淡江大學建築系 ★主要經歷: .1999年921大地震協助原住民部落自力造屋 .2008年四川大地震,協助羌族部落異地重建 .2009年八八風災,完成13部落千戶重建 ★近年展覽: .2012年台北「人民的城市」 .2012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 .2017年芬蘭「赫爾辛基設計周」 .2018年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 ★獲獎紀錄: .2008年美國柯里史東設計首獎 .2012年國家文藝獎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