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經濟日報】 淡江大學 轉化與社會責任的實踐

刊登時間 2019-11-30 報導來源連結

教育部面對高教轉型的契機,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鼓勵大學積極參與地方創生工作,以回應新的社會需求與願景,同時作為培育大學生面對真實與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據此,淡江大學於107、108年獲審核通過以「異源復『史』、萬『巷』更新:淡水老街再生計畫」與「淡水好生活-永續生活圈營造計畫」,透過展演策劃、學教翻轉、場域實踐、文化再現等四類行動,在場域與學校之間往返,主動發掘在地需求並與大淡水連結。 【展演策劃】類型的相關行動,是轉化行動實踐過程中的產物,在行動者的想像與詮釋下,被策劃、組織、調整、修改與展演。該校《淡水好生活》計畫共舉辦2次校內成果展,分別以「淡味創生編織繹」與「淡味創生宣言展」為名,以「淡味創生」一詞來彰顯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之於地方的重要性。同時,計畫內企管系副教授涂敏芬也思索如何與一般大眾對話,於是在108年5月以「思創探索趣,前進雜學青」為挑戰參加商業教育展。 【學教翻轉】類型的相關行動,教學不再只是灌輸知識,而是整合田野與場域,讓大學進入社區、社區進入大學,彼此是互相學習的對象,造就彼此的成長。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採暑期密集工作坊形式,以世界遺產潛力點與宗教文化為題,展開與社區居民的深度對話。經濟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林彥伶將學生組織為專業型團隊,名為「經探號」,以服務隊模式運作,進行長期性的校園與社區服務,除了國內,更連結到柬埔寨。 【場域實踐】類型的相關行動,更多時候是生活實驗的多種嘗試。在「農村」、「都市社區」、「歷史街鎮中心」這三種類型的場域,對焦「生活圈」的營造。具體行動包含資傳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意文與歷史系副教授林嘉琪所推動的「滬尾歲月」文化行銷、中文系助理教授謝旻琪的「課後照顧」服務知能,以及水環系教授高思懷開發的「自主堆肥」生活科技應用。 【文化再現】類型的相關行動,以實境遊戲、繪本創作及社區影像紀錄片等多元形式,再現淡水文化。由大傳系教授王慰慈帶領的紀錄片小組,完成《新住民志》、《里民志》等系列性記錄,完整呈現在淡水維基館,鼓舞生命,讓該校、社群與地方之間開啟對話與連結,啟動一連串被動又主動的多重實作,其中紀錄片《都市遊俠:險路不險》更榮獲2019 MOD微電影暨金片子創作大賽多個獎項。 為發揮該校在地經營69年的優勢底蘊,透過「教學創新」、「三化教育」、「創新創業」、「國際經營」,引導師生深化在地實踐能力,與大淡水地區週邊城鎮保持積極互動的夥伴關係,擔任地方核心智庫的角色,對內完成「大一淡江人,大四淡水人」之具體校務規劃,對外則以「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為長期願景,發揮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