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遠見雜誌】 未來大學預想圖

刊登時間 2020-06-29 報導來源連結

轉變,是2020年高等教育主旋律。今年上路的108課綱,大學迎來新世代新鮮人之外;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大學也被迫加速數位轉型。疫情帶來震撼教育,延續千百年的傳統教室教學模式,是否也開始鬆動?《遠見》發現,2020年,正是未來大學新秩序的起始年。四種改變帶來的衝擊,讓高等教育也有了更多面貌與可能。 今年3月17日凌晨,正當全球開始籠罩在疫情的風暴中時,成功大學學生收到教務處簡訊「因應發生疑似病例,17日起勿到校上課」,網路上瞬間炸鍋,雖然最後證實該名學生並未進入校園,卻也讓各大學啟動應變,60人以上的課程一律採遠距教學。 緊接著,3月31日,台師大接連證實兩位住宿學生染病,緊急宣布4月6日起全校停課,一時間,全部師生立刻由線下轉到線上,連年逾七旬的老教授也得被迫數位化。 遠距從選配變標配 未來大學預想成真? 過去20年,遠距教學因為軟體工具、頻寬設備、數位能力等門檻因素,都僅屬課輔性質,校園中也只有少數熱情老師投入。但疫情逼得所有軟硬體都得到位,以往,眾人高不可攀的數位山頭,如今也非得登上梁山,讓遠距從選配變標配。 其實,今年開始實施的「108課綱」,亦是讓遠距變標配的一大推力。 108課綱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計畫,亦是將「自我探索」和「自選課程」提早到高中階段。 試想未來,一旦高中生的自主性與思辨能力提高,既有的大學課程安排及選課模式能否招架得住?屆時,準大學生心中的好大學,恐怕不是過去習以為常的鑑別標準了。 因此,2020年,可說是新冠肺炎擾亂世界秩序的一年,也是未來大學新秩序的起始年! 遠距教學╳108課綱,掀起學習新未來 歷任台北科技大學校長、教育部政次、教育部代理部長的現任北科大電機系講座教授姚立德表示,很多人以為遠距教學只是工具轉換,但對大學教育的最大衝擊是,每位老師的教學品質,隨著線上課程的點閱率,被赤裸裸評價,進而牽動各大學校際間的競爭生態。 姚立德更用「黑盒子被打開了」來形容。他指出,過去學校選課、開課、上課都是封閉的,課程的評價,只能口耳相傳,沒有具體數據佐證,而就算明知某老師教得不好,礙於選項有限,亦只能默默接受。 但想像一下未來,任何學生,甚至準大學生,都可以藉由線上教學,輕易得知、評鑑各校的師資陣容和口碑,也就是說,未來的大學,都從過去「挑選學生」的賣方市場,變成「被學生選」的買方市場了。 曾任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的中原大學策略長吳肇銘則進一步剖析,線上教學另一大顛覆點在於,以往課程礙於教室空間,有人數限制,如今,網路可以容納成千上萬學生一同觀課,且打破「時」與「空」的限制。如此一來,名師與非名師間,恐有兩極的人氣。 四大衝擊、15個改變 勾勒台灣高教新樣貌 也就是說,未來的大學,不但是校內同科系老師間的競爭,還得跟國內外同課程的教授間互比,競爭態勢將變得又深、又廣、又血腥。 對於未來,《遠見》在探詢國內外專家的見解,勾勒出四大衝擊、15個改變,描繪台灣高教未來的樣貌。 衝擊1〉老師教學和角色被迫重定位 未來的學生可以清楚且明確地鑑別出老師的教學品質,老師為了預防被學生「下架」,就被迫得使出渾身解數吸引學生。因此,「老師網紅化」將是未來的第一個改變。 姚立德笑說,國際知名的TED演說,之所以限時「18分鐘」,是因為這是評估過後,人最長的專注時間。但偏偏現行的大學課程,一堂就60分鐘,還不乏一次上三堂的。試想,一旦課程場域改成沒辦法實體互動的遠距模組,老師如何在螢幕上唱足180分鐘的獨角戲? 就算老師拒絕線上教課,只想待在實體課堂,也可能因為學生貪圖網路課程的方便性,最後被迫還是得回到線上。如此一來,幾乎沒有老師可以不花心思準備適合線上教學的道具、教材、講課節奏。於是,未來,大學教授的養成,除了學術涵養,「教學」的吸睛度恐怕是重中之重,亦即得「網紅化」。 「備課輕量化」,是第二項變化。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分析,以往為讓多數學生都能聽懂上課內容,老師授課時,都得反覆講述。但倘若未來的學生可以自行在線上反覆觀看上課內容,那麼老師們可省去大量在教學的「重工」時間,如此一來,反而有更多時間可以進行研究和服務,讓老師效能最佳化。 另外,「選課集中化」,亦是高等教育可以觀察的改變。 既然線上課程闖越了學生人數的包袱,未來,一位網紅名師,就可以抵過十位素人教授,於是,系所的教師員額,甚至「生師比」是否仍是教學品質的王道?恐怕都會被重新討論。 「教學輔導化」也可能出現在未來的大學。 因為,既然未來「名師化」已成為必然的趨勢,「至於不是名師等級的老師,將會從現在的『教師』,轉變為『教練』,」吳肇銘說,未來,「名師」就打頭陣負責「傳道」「授業」;其他老師就成了幫學生「解惑」的「教練」。 衝擊2〉理論課程線上化,實務課程實體化 誠如台科大校長廖慶榮所言,由於許多需實體演練的學科,難以用遠距來授課,就像不可能光看影片就學會游泳,需要實作的課程,學生就必須來到現場、親自動手,但反之,知識記憶型的課程,因為在線上可以反覆觀看,反而是實體課程難以與線上課程競爭。 於是線上和線下課程的分流和競合,勢必成為未來大學另一個極需被盤點的內容。 其中,「虛實交錯上課」則是一項可能。 「文、法、商、社科、資訊是最可能被遠距取代的科系領域,」台師大校長吳正己說,相對的,工程、生科、體育、藝術等除了知識記憶外,還十分偏重現場互動、實作,到學校上課,成了必然的誘因,「未來的課堂,會呈現虛實交錯,創造最大效益」。 另外,「實體課程工作坊化」,亦值得注意。 既然學生會想到學校的目的,是為了能「實作」,吳肇銘預想,未來大學很多課程,恐怕會「工作坊」化。也就是學生先在線上上完理論課,回到校園,則是將理論,給實作、應用出來。讓師生藉由演練、互動,成為連接學用合一的最後一哩路。「到時,學校能否聘到企業業師、知名大師來開課,也就成為學校的新優勢所在!」 「大學打群架」則也將是一項重大發展。 畢竟一所學校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課程需求,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說,若校際間,藉由教學資源共享,讓學生可以跨校修課,才能發揮綜效,形成多贏,甚至進而成為一如常春藤體系的跨校系統,才足以和國際大校匹敵。「你可以把不同學校都想像成是一個主題遊樂設施,各自具有最吸引學生的特色,一旦多所學校組合起來,就變成最吸引人的迪士尼樂園了!」 不過,一旦如此,「硬體軍備競賽」就成了不可逆的變化了。 因為,為了遠距教學,學校頻寬要夠寬、伺服器要夠多、教室要變攝影棚;為了實作課程,實驗器材、體驗道具、創客中心都將是重點。但鄭英耀說,其實這個趨勢現在已經在發生,近年許多大學大幅改建圖書館,轉化為數位、影音、體驗與討論中心,就是為了接軌未來。 衝擊3〉課程並非校園不可,學制勢必顛覆 首先,「考試模式的顛覆」將成為必然。 以往把學生關在定點、用考卷檢核「知識背誦能力」的考試會被消滅,葉丙成說,當數位工具的課程隨堂考、工作坊的實作應用考、專題研究、校外競賽、小論文等學習履歷,開始變成學習成果認定的一環,多元能力檢證將會取代傳統考試。 同時「學期限制會被打破」。 姚立德表示,當學生可以遠距修課,那每位學生依能力,決定課程的修習時程,以及組合課程內容,所以,學期的長度,就未必要制式化,寒暑假也不再需要、大學更不再局限四年,就連修課的年紀,也會被顛覆。「未來隨著少子化,大學很可能變成社會職場人重新進修的重要場域,終身學習的重要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還會發生「遠距國外、實務國內的雙聯學位興起」。 吳肇銘指出,既然未來課程已「去距離」化了,是否會出現國內外大學合作開課的狀況。例如學生在台灣,但大一大二先修習國外大學的遠距課程學理論,大三大四再於國內大學上實作課,最後取得國內外兩者學位,「這種擴展現行2+2國際學分學程的新學程,或許會開始出現。」 正因為如此,「留學定義被顛覆」。 「留學無法取代,但可以更有效率,」淡江大學校長葛煥昭分享,海外留學的一大目的,是親自體驗當地的環境、文化與生活,但如果先在台灣採用遠距上完基礎課,再到海外大學體驗當地環境,「這是否也可能成為另一種更有效率的留學新模式?」 衝擊4〉「畢業文憑」將被「學習履歷」取代 目前的文憑,之所以由學校認證,是因為學生的學習幾乎都發生在校園內,只好讓學校品牌背書,但未來學生的學習歷程可能是跨校、跨國的,因此,學歷履歷恐怕更能證明學生的學習能力。 所以,「學歷開始模糊化」了。 畢竟在跨校、跨國修課的狀況下,學生的文憑該由誰來給?銘傳大學校長沈佩蒂表示,未來「文憑價值」可能會下降,而「能力證明」則會上升,因為企業看重的不再是「學生畢業學校的名字」,更重視學生到底修過哪些課程的「學習履歷」。「所以,學校能不能提供學生好的課程選擇,也就成為未來大學的關鍵優勢」。 進一步來說,「遠距教學認證將出現」。 近期美國發生數起學生告大學的案子,起因於學生認為繳了高學費,卻因為疫情只能遠距上課,品質不符期待。因此,現行的管院AACSB認證、工程IEET認證,未來很可能會出現「遠距教學課程品質的第三方認證機構」,一所學校的遠距課程如果沒有獲得國際專業機構認證,那學生就算修完,很可能國外學校或企業也會不承認。國際知名「無校園大學」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亞洲區總裁Kenn Ross說:「如果教學品質需要認證,是否是國內的大學足以擔任的角色?亦或許,這將是台灣高教進軍世界的一個機會點!」 「學生為課程選擇負責」則是最後一個趨勢。吳肇銘分析,既然未來是「學習履歷」當道。學生就必須開始動腦思考「自主學習」「目的性學習」,學生必須為自己選課負責,不然就算國立頂大畢業,修的都是灌水課程,恐怕也難以被企業埋單! 總之,由於未來大學的主導權由校方轉到學生,姚立德說,未來每間學校都將被迫認真思考「建立差異化」,同時,也可能將從以往「什麼科系都有的綜合型大學」持續轉型為「在特定領域獨具優勢的特色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