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UDN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台灣超有材—讓國產材進你家

刊登時間 2021-05-11 報導來源連結

國產材在台灣並非主流,三名屏科大木設系畢業生組成的「藝創木構」團隊,卻對國產材情有獨鍾,設計的家具、室內裝潢及木結構,高達七成使用國產材,最大宗為台灣柳杉,即使成本高,又常遭嫌棄「節」太多、紋路亂,在他們眼裡卻是木材豐沛生命力的展現。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王松永分析,不論是生活用品或建築材料,木材不僅是唯一可再生資源,伐木、種苗循環後,卅年後又有木材能使用,從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木材還比合板、鋼筋混凝土低了3倍到30倍以上,沒有使用時還能固碳,是最永續經營的材料,也需要消費者支持。 77年次的歐俊鴻4年前找來兩個學弟呂岳軒、黃俊翔,在桃園市平鎮區租一間工廠,合開「藝創木構」,今年初修復一幢瑞芳老宅,說服設計師捨棄進口花旗松,改以台灣福州杉做木梁,最近又為新竹連鎖餐廳打造台灣柳杉桌椅。 歐俊鴻說,國產材價格比進口材穩定、碳足跡少,且展現在地認同感,除非設計師或建築師指定材料,否則他會優先推薦使用國產材,實務上「接受度很高」。同樣是柳杉,日本產的便宜、節少、直徑粗;台灣則較貴,表面還分布大大小小的節,很多人覺得凌亂、無法接受,但他認為,「節是長出枝條之處,是生命力的展現」。 「最大問題都是人」,呂岳軒說,搞不懂為什麼大家不喜歡節,仔細看真的很「水」(台語:漂亮),就像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缺點,既有的東西就應該接受,沒有人是十全十美,「而且若為了堅持不要有節,會損失多少木材?」為了推展台灣柳杉,他們反向操作,細心磨順處理每一個節,凸顯國產材獨特紋理,成為不一樣的賣點。 珍惜國產材的心意,也展現在他們經典作品「柳杉斷面小花椅」。由於不捨得丟棄有裂痕的台灣柳杉,因此將木材斷面裁切,椅面下方則以榫接強化結構,避免裂痕持續擴大,更能充分保留原木風貌。 南港瓶蓋園區職人手創空間的建築設計師郭恩楷,過去兩年帶領淡江建築系,組成「森林木十人」團隊,在東眼山創作木構藝術裝置,獲得多項大獎而備受矚目。曾在英國建築聯盟學院,見識過完整林業循環的他,每天在學校內130公頃的人工林中設計,再以輪伐木建出設施,搭配他擅長的蒸氣彎曲木技術,利用整棵樹幹作為材料。 郭恩楷使用的木材,以新竹正昌製材的柳杉疏伐木為主,透過蒸氣曲木工法製成彎曲單元構建,在大量運用指接方式,交叉呈現弧形、扇面。他說,展間中的工作桌、工作燈到展示台,是以「一樹一盞燈、一樹一張桌」為概念,設法讓民眾意識到規格木不是只有存在家具量販店,透過看見每一棵樹的世代循環,理解台灣林業發展。 郭恩楷說,台灣歷經日治時期大量檜木被砍伐,再加上早期施行禁伐令,以及時常聽聞山老鼠濫伐,國人一直被教育「樹不能砍、要來保護」,卻矯枉過正。但就像種稻總會收割,人工林種下去後也必須收成,只是林農要花一輩子時間照顧。郭恩楷說,台灣伐木長期停滯後,資源也缺乏循環。比如福山,當地樹木五十年不疏伐,會從樹根開始腐壞,反而破壞森林生態,資源也沒辦法被使用。 他說,台灣木構造建材還在起步階段,原料有99%進口,也讓台灣長年缺乏國產材。於是,近年國產材復甦後,他也希望在公共藝術設計中,保留更多人與樹互動的空間,讓民眾理解森林經濟與生態,可以同時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