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聯合新聞網】 一瓶可樂、一首民謠 開啟台灣校園民歌

刊登時間 2017-09-10 撰寫 吳佩旻 報導來源連結

許多人知道1980年代台灣的校園民歌蓬勃發展,卻不知道其實是源自一場「可口可樂事件」。30多年前,當時就讀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的學生李雙澤,在一次民謠演唱會上,對著台下的觀眾說,「我們的歌在哪裡?」,成為了開創台灣民歌的濫觴。後來他因救人,生命在28歲畫下句點。爾後受到啟發的楊祖珺等人,為緬懷他生平的貢獻,製作紀錄片《尋覓李雙澤》,並在他逝世四十周年的今天正式播映。 李雙澤是一名民歌歌手,同時也是畫家、作曲家,與胡德夫、楊弦被共尊為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催生者。他的父親為菲律賓華僑,小學時隨著母親從香港來到台灣。1968年,他考進淡江文理學院數學系,卻喜愛念建築系,他喜愛創作音樂,風格獨樹一格。在當時尚未與世界接軌的年代,台灣流行一段俚語,「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道盡人們對西方文化的嚮往。 但是李雙澤卻疑惑「那我們自己的歌呢?」,於是他在一次參加淡江舉辦的校內演唱會上,開啟了革命,一上台便高舉著手中的可樂瓶,大聲地問著台下,「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喝著可樂,唱的都是英文歌,請問我們的歌在哪裡?」接著演唱台灣民謠《補破網》、《國父紀念歌》,台下噓聲、掌聲交錯,一度引起兩派交戰,卻也成為台灣民歌的啟蒙起點。 未料有一天,李雙澤在淡水興化海邊因為救人而不幸溺斃,當時他年僅28歲,多年來受到後人緬懷。他的學妹楊祖珺憶起他生前作為,依舊備受感動,於是串連起李周邊友人,費時一年多共同拍攝紀錄片,選在他逝世後40年放映,眾人看了紀錄片,憶起李雙澤的陳年過往,悲喜湧上心頭,現場氣氛相當溫馨。 民歌重要推手胡德夫和楊弦憶起李雙澤,在片中直說他是個豪爽的人,走到哪都帶著一把吉他,甚至還會帶著梅酒到高級餐廳,作風自成一格,令人摸不著頭緒,卻也成了周遭友人的開心果。資深音樂人李宗盛則說,「李雙澤在時代留下的印記,很難有人能達到」,並自認離他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李雙澤紀念會會長曾憲政表示,為了紀念李雙澤的生平貢獻,從多年前透過友人集資,共同成立獎學金,將獻給李生前念茲在茲的建築系學弟妹們,截至2015年,已有37名學生受惠,未來將繼續委由淡江大學頒發,預計獎助金仍可持續至少21年。李雙澤生前的的書畫等作品,目前也典藏於淡江圖書館及台灣文學館,希望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他的故事。該部完整紀錄片未來將在公共電視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