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淡江時報記者彭云佳報導】學術副校長室舉辦的「2022淡江大學研發高峰會」,5月17日中午12時在驚聲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MS Teams同步視訊,由學術副校長何啟東主持,校內學術一級主管、110學年度本校承接科技部、一般計畫案專任教師逾160 人參與。何啟東表示,今年高峰會以「產學」為主題,搭配校務發展第五波「超越」目標,以及強化校友產學鏈結,特別邀請三位教授進行專題報告,分享他們的產學合作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與啟發。 電機系教授李揚漢以「透明智慧感測貼片之ESG系統」為題,談到為實踐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及協助國內廠商走向永續投資(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ESG)化,與業界產學合作技術開發,他指出教師同樣需要掌握顧客思維,依使用者的需求研發產品,並且行銷自己的研究成果;化材系教授張煖以「智慧化工製程技術」介紹二氧化碳捕獲與利用、石化廠改善製程、紙業潔淨製程與智慧生產等成果,她表示國內產業界以生產製造產品為目標,欠缺製程技術人力,現今減碳、智慧製造議題引發產業界技術服務需求,因此基礎知識仍是改革的重要力量,藉由產學計畫,提供務實可行方案,讓產業界問題獲得解決;水環系教授張麗秋以「研究與產學經驗」為題,說明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關鍵技術,開發防災工具,整合平臺強化策略規劃、防救災決策,並運用AI輔助決策分析,建立即時監測大數據網(IoT)、建置類神經網路模型,如「智慧城市淹水預報系統」、「智慧水庫決策系統」皆是應用成果,研究、產學、服務、推廣並肩走,未來持續培育人才、發展研究,將科研與實務結合。 提案討論為「如何提升本校產學能量」,何啟東說明,第五波重要工作即是緊密鏈結校友企業,從教師歷程、人才資料庫媒合平台、推廣宣傳、與校友企業建立網路、產學合作、訂單培育人才、課程改革,共同創新產學鏈;接著提到112-116學年度校務發展計畫之產學主軸,規劃延續特色發展與創新雙軌並行;最後則談到110學年度迄今研發處及人資處修正、提升產學能量相關法規與措施。Q&A則由研發處回復化材系教授許世杰所提「研發處在處理政府或其他單位分包案有沒有作業處理細則?」
【淡江時報訊】5月19日上午10時30分在覺生紀念圖書館閱活區,外語學院舉辦「外語學院教授專書發表會」,本次西語系副教授張芸綺、孔方明、日文系教授曾秋桂、江雯薰、副教授王憶雲、王天保、俄文系副教授鄭盈盈共7位發表研究專書,由外語學院院長吳萬寶主持,學術副校長何啟東、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外語學院各系所教師出席參與。 何啟東致詞表示,書本是有溫度的,也是作者一生精華之所在,今天發表的3個語種專書,也是呈現外語學院品質屋中「培育語言文學文化研究的專長」精神,透過這7位教師的學術專書,繼續為外語學院的師生在語言、文化、教學上傳承,期待明年會有6個語種專書發表,祝福發表會圓滿順利。吳萬寶表示,書本具有典藏價值,今年是第三次的專書發表,這次有西語系、日文系、俄文系教師發表,鼓勵院內教師撰寫專書,明年將會繼續舉辦專書發表會,歡迎淡江師生共襄盛舉。 張芸綺著作《基於語料庫之譯者風格研究:以西譯本道德經為例》,她透過詞彙分析軟體WordSmith,及語料庫翻譯學之研究方法,探討《道德經》西語譯本譯者風格及其成因;孔方明撰寫《台灣都市傳說型錄研究》,他按照Aarne-Thompson-Uther 童話分類系統編制台灣都市傳說;曾秋桂以《村上春樹文学の挑戦―魅力・装置・震災―》一書,持續探討文學為變動的社會帶來撫慰;江雯薰著書《現代日本語における頻度副詞の研究-動的事態を表す副詞を中心に-》從中探討,時間副詞如何透過事態在時間中呈現的實際狀況;王憶雲所著的《自然主義の大正時代—岩野泡鳴〈一元描写〉とその小説を通して—》關注日本自然主義作家岩野泡鳴的「一元描寫」小說理論;王天保撰書《意味拡張の对照研究—日本語.台湾華語の比較を通じて—》是探討語義變化;鄭盈盈耗時8年所完成的《俄語空間前置詞語義из, от, с 描寫與研究》討論前置詞的應用對時空的語義的影響。這些學術專書陸續於覺生紀念圖書館上架,並收錄於淡江機構典藏。(網址: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 )
【淡江時報記者謝采宜報導】5月16日下午2時在YouTube頻道,新北市政府政風處與本校土木系、工程法律研究發展中心、聯合舉辦「111年新北青年工程倫理線上廉政論談」,針對工程人員在執行業務時可能遇到衍生法律責任、工程品質、道德困境等問題,本次以民間和公共工程曾發生過的相關案件為題,邀請專家學者以不同面向進行實務討論。 本次座談由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兼工程法律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范素玲主持,因應防疫需求,新北市長侯友宜、法務部廉政署署長鄭銘謙、本校工學院院長李宗翰錄以事先錄製影片開幕致詞,范素玲、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朱惕之、法務部廉政署肅貪組組長檢察官陳錫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法官兼庭長匡偉、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法官林勇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企劃處處長羅天健,共6人擔任與談人,他們以「只是誤植數據怎麼那麼嚴重?」、「我可以於設計時使用特定材料嗎?」、「技師章留在營造廠代蓋章會構成偽造文書嗎?」3個案例進行交流,希望藉此奠基和引導現職人員或未來從業人員有正確的價值判斷。 工學院李宗翰院長表示,本次講座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土木與建築群科系的學生能在未來就業時,針對工作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並瞭解未來可能衍生的一些法律問題。本次講座已置放在新北市政府政風處YouTube頻道中,歡迎上網瀏覽。(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1hyN_2tTxA)
【淡江時報記者謝采宜報導】2021-22年本校與美國國務院合作的NSLI春季班高中生華語獎學金研習班迎來結業式,由推廣教育處華語中心於5月13日下午7時舉辦線上結業典禮。學生們以自導自演的影片,展示他們學習華語的成果,並回顧在寄宿家庭相處的情景,學生們也紛紛發表感言分享這一段學習過程,表達依依不捨。 參與典禮的除19名美國高中生外,華語中心的行政老師、輔導員、語伴老師和校內中文學伴們一同參與。華語中心主任周湘華感謝所有教師及同仁的努力,維護整體團隊的健康。他表示,因疫情關係在安全考量下,只好採取線上結業式,希望同學們諒解,「大家在臺灣最安全的時候進入,卻在臺灣最危險的時候離開,相信這真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經驗。」他歡迎高中生們日後有機會再回到臺灣,也許疫情解隔後,能更清楚瞭解臺灣生活的美好。 美國隨隊教師Emma Benack感謝本校參與人員,雖然疫情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本校依然安排給學生豐富的學習經驗,讓他們更加了解臺灣文化,更容易結交臺灣朋友,並表達:「學生們的中文能力確有大幅的提升。」她也感謝所有的寄宿家庭,「把學生們當做自己的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真的很幸運。」最後期許學生,即使離開臺灣也要繼續努力學習中文,並將在臺灣習得的新視角和思考模式,運用在未來的挑戰上,勇敢獨立。 華語班學生馬思杰分享:「很感謝有這機會到臺灣學習中文,認識很多珍貴的朋友,並體驗許多美好回憶,謝謝同學、寄宿家庭、隨隊老師、中文老師,謝謝給我機會讓我瞭解臺灣。」周曉梅也說:「過去5個月在臺灣的經驗讓我很難忘,很難過必須和老師、朋友、寄宿家庭,輔導員說再見。謝謝你們讓一個原本我不熟悉的地方,感覺像家一樣,希望保持聯絡,謝謝你們,愛你們。」歐聖賢表示:「這半年來,不只學到很多新知,中文也進步很多,而且留下好多回憶,回美國之後我一定會很想念在臺灣的生活,謝謝你們讓我在臺灣過得很開心。」
【淡江時報記者李沛育報導】學務處生活輔導組於5月19日在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辦110學年度第二學期「全校二、三年級及研究所班代表座談會」,採實體及MS Teams遠距同步,由校長葛煥昭主持,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行政副校長莊希豐、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蘭陽副校長林志鴻與各教學、行政單位主管,以及各班代表等近百人與會。 葛校長致詞表示,近期疫情嚴峻,但本校相較於他校控制得宜,確診學生若涉及學校足跡的相關訊息都會放在學校首頁的「防疫及通報專區」,力求資訊透明,讓大家放心。學校一切都依循政府規範執行,包含上課時須按座號入座並拍照等措施,學生若有任何問題,請透過班代表座談提問或致電校內相關單位,切勿輕信網路資訊或尋求體制外的方式處理,而毀損校譽。 學生提問住宿生確診的處理方式,住輔組回應,若同學確診,請主動向住輔組通報,學校將於第一時間做清消,並將確診學生及同寢室友分別進行居家照護及隔離,至於住宿費的問題,目前學期已過2/3,與去年情況不同,因此不會因為遠距授課而退還住宿費。 設備方面,中文系班代反映宮燈教室的桌椅不符人體工學希望能汰換,總務處回應,目前桌椅仍以修繕為主,將與建築系教師商討改善方式;關於在教室內架設課程攝影機,方便遠距授課時可觀看板書內容的意見,資訊處表示,考量教室環境並維護上課學生的個資,原則上不架設,但已針對這需求逐步進行改善措施,如師生有相關需求可與遠距教學發展中心聯繫;近期iClass學習平台故障造成師生不便,資訊處則承諾會盡快修復,並第一時間向師生們通知。
【淡江時記者高沛生、鄧晴報導】由文學院主辦、中文系承辦的第38屆五虎崗文學獎,於5月12日上午11時起在商管大樓B302A舉行決審會議,邀請羅智成、林佑霖、房慧珍等9位專業作家評選,中文碩一楊沛容以《詠明》、《無人樂隊的最後一首歌》摘得新詩組、小說組雙料首獎,中文四黃于真以《失語》於散文組奪冠。 決審會議中首先由文學院院長林呈蓉致詞,她表示:「五虎崗文學獎是臺灣藝文界非常重要的事,且中文系推廣文學的同時,也藉由文學競賽培養出優秀的評審老師。」期許參賽者可將對文學的熱情感染到更多人。中文系學會會長、中文二楊采宜表示,本屆共有162件作品參賽,評審們對於進入複審的作品,表達多是文字書寫成熟卻平淡,題材多元且故事節奏順暢,尤其許多作品為不同科系同學投稿,也有許多一年級同學作品得獎。 新詩決審會邀請到羅智成、林佑霖、林婉瑜3位作家,講評和討論後,評審認為許多同學皆以生活反思,作品偏向感性,部分作品應該再修飾更細緻些,首獎作品《詠明》具斷裂感,佳句頗多,因此勝出。 散文組的評審邀請房慧真、林達陽和宇文正,評審指出,首獎黃于真的作品《失語》,描寫著一段與家人間的回憶,該作品在結尾處理得相當成熟,並沒有刻意用悲傷來渲染讀者的情緒,而是以細膩的抒寫技巧,將周遭的景物刻劃的精緻莊嚴,讓讀者更能沉浸在回憶中,進而反思在文化洗禮下人們的渺小與脆弱。推薦獎得主劉文茜所抒寫的《綠色的畢業》,講述少女心靈蛻變過程,突如其來的友情變故,讓青春提早結束,隨後踏上自我探尋的旅途,多次的情感轉折讓讀者深受觸動。 小說組的的評審邀請朱宥勳、高翊峰及陳雪,曾獲得多項文學獎的朱宥勳,在閱讀完《畢達畢斯先生》作品後,被故事透過超乎預想的劇情轉折所吸引,認為雖在結尾處理有些可惜,整體仍瑕不掩瑜,屬於勇於嘗試的創新類型,最終首獎由中文碩一楊沛容的小說作品《無人樂隊的最後一首歌》獲得,推薦獎也再次被劉文茜的作品《33號洞》所拿下,《畢達畢斯先生》獲選佳作,展露其獨有的風格與魅力。 楊沛容獲雙首獎非常開心,很榮幸也很驚訝。「如果我的文字能帶給閱讀者一些觸動或感想,或是某層面的陪伴,我會非常開心。」相信每個人感受到的都不同,兩篇作品某部分也代表了以前和現在的自己。中文四黃于真分享,獲獎感到開心,也算是不枉費這四年來的努力,創作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在用心反覆琢磨後,才能寫出不愧對讀者的作品。 新詩組得獎名單 首獎:中文碩一楊沛容《詠明》 推薦:中文四許聖傑《風向》 佳作:中文一郭星妤、中文二簡子翔、中文二顏瑞逸 散文組得獎名單 首獎:中文四黃于真《失語》 推薦:英文碩一劉文茜《綠色的畢業》 佳作:中文一莊乙倢、中文碩一黃嘉琪、中文三陳詣樞 小說組得獎名單 首獎:中文碩一楊沛容《無人樂隊的最後一首歌》 推薦:英文碩一劉文茜《33號洞》 佳作:資管三施睿宗、中文碩二謝孟潔、中文三林于勝
【淡江時報記者姚順富報導】時隔兩年,本校大傳系第36屆畢業展重磅回歸,於5月18至20日在校內黑天鵝展示廳舉辦成果展,主題為「協尋日常」,因疫情關係,改變了生活,失去了過去的日常,今年畢展共59位學生參與,以傳播媒介記錄屬於這個時刻的日常,分為影音、專題、行銷及研究論文4組。 開幕式於5月18日中午舉行,學術副校長何啓東表示,自大傳系33屆起關注每屆畢展,參與前都滿懷期待,總有驚人的創意,能從中感受到學生思路、邏輯都貼近現代社會,相信同學畢業後,能為未來社會帶來不一樣的風貌。秘書長劉艾華感謝全體大傳系教授的付出,使學生的才華創意得以充分發揮。 文學院院長林呈蓉分享「日常不會永遠存在,不凡多在平凡中成長。」勉勵學生要以平常心面對挑戰。大傳系主任唐大崙說明,疫情下還能堅持辦展實屬不易,除了表揚學生的付出,也須仰賴全體師長及校友的幫助。影音組指導教授王慰慈表示,在帶領學生過程中,完全沒有學生因疫情而放棄創作,感謝全體學生的堅持。 影音組分別是「拍囡仔工作室」及「無人關注」,透過與機構合作及田野調查,針對現行社會所關心的族群,創作了《躲貓貓》及《春日絮語》兩部劇情片,講述兒少性侵及人的情緒問題。專題組則有「島嶼中點製作委員會」、「小大人工作室」、「裝乖女子工作室」及「藝鄉人」,在數位敘事時代,學生透過專題報導關切社會、文化等議題,觸及「疫情下的城鄉差距」、「青銀共創」、「容貌焦慮」及「創造性藝術治療」等社會議題。 行銷組包括「懈匠工作室」及「靛記工作室」,「老饕府」及「愛‧創造」等與商業品牌合作,針對旗下產品進行品牌行銷,本屆品牌豐富多樣,有特色肉乾及香氛產品。論文組「小蘇很累工作室」,作者大傳四蘇得瑞以論文《分析當代白蛇故事中的性別意涵》為題,作為自己的畢業作品。 另外畢展分別於5月17至19日3天晚上6時在文錙音樂廳舉辦「專題」、「影音」及「行銷之夜」,大傳系助理教授馬雨沛表示,學生以紮實的勁道,盡可能的運用創意,發展現今社會熱門議題,確實提升作品豐富度。疫情影響下,學生也將作品移至線上,加大了工作量,還好都達成目標,值得讚賞。大傳四何書韻表示,畢製過程中,遇到了素材不足、無法訪問等困難,數次處於崩潰邊緣,有幸能在師長、夥伴及同學幫助下,成就了本次的畢業製作。
【本報訊】本校西語系於5月5、6日晚間7時在實驗劇場舉行「西語系2022年西語戲劇公演」,今年受疫情影響,公演期間場內人數低於60人數且採梅花座方式遵守防疫規定,全場也以西語演出。本次由西語系助理教授葉汐帆指導。此次公演是以西班牙知名劇作家安東尼奧.加拉(Antonio Gala)於1975年著作的《尤利西斯,你為何跑步?》(¿Por qué corres, Ulises?)作為演出劇本,故事是描述主角尤利西斯是特洛伊戰爭中的木馬發明人,在戰後20年,他與身邊兩位女性的愛情故事,全劇為輕鬆溫馨的小品喜劇。本次導演、西語四陳松聖分享,在正式演出前一個月,兩位男女主角因故無法演出,緊急由學妹接演、男主角則是用戴面具並以幕後配音的方式演出,所幸受到好評,感謝團隊成員相互合作,讓公演順利完成。
【淡江時報記者林靖諺專訪】「我習慣把日常生活中所發現的問題,運用設計的方式去解決。」建築碩三林宏恩透過日常觀察與生活經驗,創造許多獨特風格的作品,並獲得「第四屆康提藝術與跨領域設計競賽」最佳環境設計獎、最佳設計獎、創新獎、「2020立邦亞洲青年設計師大獎賽」金牌等諸多獎項,2022年更榮獲臺灣建築學會所頒發的多項獎學金。林宏恩表示,「獲獎初期很感動,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有回報,後來就以平常心面對,相信只要盡力追求進步,成果自然就會來。」 林宏恩長期涉獵多種領域,關注方向從地方文化、社會議題與設計理論、藝術等,並以此轉化為多元創作的養分。他提到,每項設計的發想,都是從平日的觀察產生,當意識到日常生活中的不方便或是會造成使用者困擾的設計,就會開始思考該如何改善。例如2022年「五股夏綠地藝術設置品設計案競賽」,從新北市政府想改變當地垃圾山形象的概念出發,林宏恩設計出「溫.晴之翼」裝置藝術,以翅膀呈現展翅高飛的期望,「希望能讓這片過去令人想遠離的土地,翻轉成貼近人們的公園綠地。」 參加過許多比賽的他,都是透過網路蒐集並彙整資料,林宏恩希望能善用精力最盛的學生時期,把握每份資源。他提及在臺南就讀大學時,有個超過百年的魚市場,正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在聲援抗議後,他開始關注環境問題,「我想守護環境和人文歷史,過去所留下的文化,不可以被現代化抹平。」 除了觀察周遭環境,林宏恩也喜歡看展與聽演講,培養創意發想。他曾跟著劉欣蓉老師參與臺東縣美麗灣拆除案,「拆除一棟建築物,必須要有意義的拆,所以當時參考柏林圍牆的拆除方式,以藝術策展模式進行。」藉由藝術的介入讓拆除不只是拆除,並翻轉傳統拆除的想法,透過展覽讓更多人了解美麗灣的爭議緣由與事件脈絡,讓大眾更重視公共環境與社會議題。因此當拆除到一個程度時,接著裝置藝術、塗鴉藝術、攝影展等不同藝術與展覽形式,讓不同藝術家進駐,在拆除建築物的同時更創造人流,吸引更多人關注。 林宏恩的作品非常多元,包括攝影、建築、設計三項興趣,2021年舉辦「顯影劑影像攝影展」,今年8月將在高雄市On The Road影像空間舉辦聯展,展現長時間累積的各類型創作。他感謝家人給予的自由發展,「他們從不限制我一定要做什麼,一切都由自己選擇。」因此他也習慣獨自探索,雖然耗費較多時間,但透過自己的思考系統和經驗,早已產出專屬自己的學習方式。 對於未來,林宏恩期許自己能在不同領域持續創作,他提及大學時期的畢業設計老師郭一勤曾說:「做每件事都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必須讓自己沒有後路,才能心無旁騖地勇往直前。」因此,他將把握現有的每個資源,更積極的學習,每次創作,都告訴自己「不要受到侷限」。
2022/05/16
【淡江時報記者林靖諺報導】第10屆系所發展獎勵複審會議,5月11日下午2時在HC305、HC306舉行,由校長葛煥昭主持,4位副校長及相關一級單位主管出席,評審委員由葛校長擔任召集人,4位副校長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長陳慶和、前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國立東華大學校長趙涵捷、淡江大學系所友會聯合總會長莊子華、法文系教授鄭安群、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副教授張月霞共同擔任審查委員。 葛校長致詞時表示,系所發展獎勵已進入第10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相關規定,初審的量化績效評審已完成,佔總分的60%,複審則是由入圍的各系所報告質化績效,佔總分的40%,希望大家把握機會爭取獎勵;接著由本次入圍複審的8個系所,依「教學」、「研究」、「招生」、「募款」、「整體」五主題進行15分鐘的簡報分享,並提出未來規劃,審查結果將於6月10日第87次校務會議中揭曉。 機械系透過政府推動「智慧製造」產業,面對少子化危機,同時鏈結產業培育人才,並與姐妹校交流招收國際生;財金系規劃增設全英語碩士專班,並舉辦國際級研討會,鼓勵學生至姐妹校交流,拓展國際視野,致力打造全英環境;企管系將設置「永續治理與智慧創新實驗室」,以期爭取系友支持,並推動永續治理學分學程,實踐淨零碳排,規劃112學年度成立商管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金門專班)」;航太系預計未來三年內成為大專院校航太相關科系中唯一具備「自製火箭與發射技術」,以及「將AI及永續與航太相結合」的學校。 水環系致力於與永續結合發展,推動AI在防災的應用,擘劃「建校百年,淨零校園」的碳中和藍圖;化材系為鼓勵教師研究,將新增人工智慧實現智慧生產研發,達到研究整合,並透過跨領域、跨國際,建立良好關係,進行產學合作;教心所為全國唯一培育專業助人工作者的獨立研究所,連續兩年註冊率都達100%,且錄取率逐年下降,可招收更適合就讀學生;另透過「AI+科技+心理健康」策略,以多元對話,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並因應疫情改革「大學學習」課程,未來將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國內相關學會,引進更多資源;管科系聚焦教學與時俱進,達到「AI+SDGs=∞」,並強化領導品牌,提升研究績效成為淡江之光,創立Facebook粉專等多元管道加強招生,強化校友情誼。
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許駿飛 學歷:元智大學電機研究所博士 研究領域:數位積體電路設計、智慧型控制、機器人設計 (文/淡江時報社邱若惠) 研究緣起 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許駿飛日前入榜「學術生涯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0)」以及「2020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在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榜上有名。這兩個榜單以Scopus資料庫為基礎,並依據下列指標進行評分:citations, h-index, co-authorship adjusted hm-index, citations to papers in different authorship positions and a composite indicator,從700餘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的頂尖科學家,分在22個領域和176個子領域。許駿飛感謝各界的肯定。 許駿飛專長於智慧型控制、機器人設計、人工智慧演算領域研究,近來因應產業數位轉型發展,除了教授「機器人概論」、「互動機器人設計」、「基礎電學」等課程外,他還帶領學生實作應用;教學上,著重培養學生成為對軟體、硬體皆有基礎的韌體工程師;實作上,從最初設計可以陪伴玩象棋、圍棋等遊戲的益智娛樂型機器人,後來轉為教學型機器人。許駿飛亦帶領學生參加FPGA晶片設計與微電腦競賽,透過比賽與實作,增加學生的實戰經驗。 研究歷程與特色 在學校教導莘莘學子之餘,寒暑假時,許駿飛亦在彰化縣福興鄉的國小舉辦機器人營隊,不僅運用所學來回饋家鄉,也關注城鄉資訊教育,希望能讓小朋友認識到機器人這項領域。此外,也帶著學生參加營隊,讓學生們透過對小朋友的教學,能將己身所學濃縮精煉成孩童也能懂的知識,深化實作與教育經驗。營隊與一般機器人課程不同之處,在於使用自身所研發之機器人,教學內容也著重在如何對機器人寫入其適合的程式,使其能完整運作。 「我都跟我老婆和小孩說我是來學校玩的,家裡的房間跟辦公室就像遊樂場一樣,所以我女兒說我整天都在玩。」許駿飛拿起辦公室內的機器人笑著說道。由於國內對於機器人教育的部分推廣較晚,他自身亦是到求學階段後期時,才開始了解這項領域並對其產生興趣,開始編寫各項智慧控制程式,看看機器人的各種反應,如何讓機器人不會跌倒。 許駿飛以「玩心」為宗旨來面對此領域的研究,每年寒暑假自己規劃營隊活動到小學開辦機器人營隊課程,他希望透過機器人營隊,讓小朋友能在對任何事物皆保有好奇之心時,以遊玩的方式,讓他們認識機器人,進而產生興趣。許駿飛提及,「不用想一定要教他們學會什麼,最重要是要讓他們先感興趣。雖然之後國高中資訊課程皆可能接觸到,但希望讓學生能提早接觸並了解這項領域,是以營隊結束後將教材留下,讓小學老師也有相關教學經驗,不會讓活動停下時便結束這項教育。」許駿飛表示,這些小朋友的未來發展他並不清楚,但至少透過營隊讓他們心裡種下一顆種子,或許未來會在某個地方發芽、茁壯。 許駿飛坦言,最初是依自己的意願設計機器人,所以不確定實際運用時會遇到的狀況,透過營隊活動的經驗中,觀察小朋友行為後,設計給小朋友用的教學型機器人,最重要是耐摔,其次才是可靠度。因此對他來說,不僅小朋友在學習使用,自己也在學習設計。一直以來,他所研發的機器人,從益智型、娛樂型,到教學型,都是不斷地各種實作經驗中轉換、深化和改良。許駿飛專門研究較為冷門的機器人,他笑著表示,一般機器人已經很多人做過了,自己就做些「沒有用」的機器人,例如機器人騎單輪車,研究這種會跌倒的機器人,是利用人類的腦神經網路,將人的生理現象數據化,再對其分析、模組,最終寫成一個智慧型控制法則,對機器人測試,使其模仿人類騎單輪車。 致力於創新、突破的許駿飛,是從意想不到之處開發新作品,之前的「淡江飛漾機器人」計畫,就是讓原本會跌倒的機器人,透過智慧型控制與程式,使其可以平衡運作,不會跌倒;近期的「淡江飛翔(飛躍)機器人」計畫,則是挑戰讓機器人跳起來,現在,許駿飛開始對在天上飛的機器人產生興趣,發展現今的「淡江飛翔機器人」計畫,他以仿生為目標,從仿鳥、仿蝴蝶至仿蝙蝠,由簡至難,將挑戰研發會飛的機器人。 研究展望 十幾年的研究生涯,讓許駿飛能在這條研究路上走出成果,他以積極、創新、好奇心的態度,不斷地挖掘較少人探索的機器人類型,並積極將機器人教育帶入小學,許駿飛表示,研發工作總是孤單、枯燥且辛苦的,但對自己而言,喜歡做這樣的研究,只要帶著一臺電腦,就能隨時做研究。他將保持玩心作為研發動力,並樂在其中,期能更加發揮自身潛力,以研發出更多優質作品。 研究聚焦 。近期參與研究計畫 1.2021/11/01, 110年度【產學合作計畫-超音波換能器之諧振頻率控制晶片開發實務】 2. 2022/08/01, 全向式自平衡協作型機器人:設計、實現及其應用(2/2) 3. 2021/08/01, 全向式自平衡協作型機器人:設計、實現及其應用(1/2) 4. 2020/08/01, 淡江飛翔機器人之研製(2/2) 5. 2019/08/01, 淡江飛翔機器人之研製(1/2) 6. 2017/08/01, 淡江飛漾機器人之研製(2/3) 7. 2019/11/01, 產學合作計畫-教學型寵物機器人研製 8. 2017/06/01, 產學合作計畫─書畫機器人之研製 。近期期刊論文 1. 2021/08/22, Multiobjective H2/H∞ Control Design for Nonlinear Stochastic Chaotic Systems via a Front-Squeezing LMIs-Constrained MO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 23, p.2371-2383 2. 2022/01/17, Fuzzy broad learning adaptive control for voice coil motor driv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 3. 2022/04/22, Broad-learning recurrent Hermite neural control for unknown nonlinear systems,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42, 108263 4. 2011/12/01, Adaptive dynamic RBF neural controller design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Applied Soft Computing 11(8), pp.4607–4613 5. 2011/10/01, Master–slave chaos synchronization using adaptive TSK-type CMAC neural control,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348(8), p.1847–1868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見許駿飛個人網頁(http://teacher.tku.edu.tw/PsnProfile.aspx?u=t967287)查詢。
【淡江時報記者彭云佳報導】文學院主辦第41屆「文學週—未來世代.新興風潮」暨外語版《淡淡人物誌》英、日、法語版新書發表,於5月9日起於文館二樓大廳及文創學程實踐基地(L402)展出,由中文、歷史、資圖、大傳及資傳5系,展現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之創作成果。感謝淡水畫家林國勇老師貢獻淡水春、夏、秋、冬及淡水教堂等五張原畫,以為文學週活動背景圖,彰顯文藝氣息。 9日中午的開幕式中,文學院院長林呈蓉表示,與外語學院師生合作《淡淡人物誌》英、日、法語三種版本,將刊物從地方化邁入國際化。她說明,今年開幕式落實環境永續,減少不必要廢棄物,邀請全校師生來文館欣賞展出作品,給予文學院師生支持與鼓勵。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表示,為培養學生人文涵養,文學院五系課程設計讓學生能跨領域學習,投入各項專業知能服務,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大淡水地區處處可見文學院師生足跡,經營卓越、成果豐厚。 文學院與外語學院合作外語版《淡淡人物誌》,在中文系副教授黃文倩帶領下,從設計思考、田野調查、寫作撰文、出版編輯及行銷,全由學生們一手包辦。中文系田野調查研究室學生執行長王恩慈說明外文版人物誌將《淡淡》截至2020年底發行刊物內的子題,由外語學院翻譯7篇文章,記錄對淡水有長期貢獻人物的成就與價値,並間接地觀察淡水的變遷與脈動,為淡水、淡江留下時代見證。 各系展示學生學習成果,作品豐富精彩,如中文系e筆書法、出版外語版《淡淡》、兒童文學、田野調查、小說與動漫等;歷史系將數位藝術搭配史學技藝,如歷史典藏網站、先秦人物撲克牌;資圖系展出淡水維基館、棒球維基館、籃球維基館;大傳系拿起攝影機關懷大淡水地區,記錄於《良師誌》、《里民誌》、淡江新聞、學生影展;資傳系展出創意數位媒體教學實習中心成果、專題計畫、畢業製作等。 此次承辦的中文系,邀請了20位學生及校友,各自錄製「新青年自由談」影片上傳YouTube,說明在本校的學習心得與感想。中文一黃亭瑜和莊乙倢現在也是田調研究室成員,他們分享參與創作過程,已實際蒐集資料,藉由觀摩學習如何架構大綱,更了解《淡淡》的性質和特色、過去歷史發展等,期望向學長姊看齊。
【淡江時報訊】睽違2年的外語週於5月9日中午熱鬧開幕,外語學院長吳萬寶及各系系主任到場支持。這次2022外語週以「International Culture Week」為題,聯合英、西、法、德、日、俄,六系在海報街中設計各國飲食特色攤位,5月9日至13日讓全校師生感受異國風情。吳萬寶致詞表示,因受疫情影響,外語週無法順利舉行,今年也因防疫政策讓許多工作人員被匡列隔離,但大家仍克服困難將此活動順利舉行,感謝各位的努力,祝福活動圓滿成功。 此次主辦學系為英文系,受到隔離影響於5月12日與大家見面,總召之一西語二蕭幸恬說明,本次是以「環遊世界」為主題,在海報街營造出國外氛圍,希望能讓大家享受到偽出國的樂趣。蕭幸恬指出,本次外語週遵守防疫規定,取消外語之夜外,德文系和法文系舉辦的「蛋是又如何」復活節藏彩蛋活動,改以塑膠蛋取代白煮蛋,希望能讓大家認識復活節。 海報街攤販的美食吸引師生的駐足購買,西語系準備了火腿、炸香腸、米布丁,以及無酒精水國甜酒;法文系帶來泡芙、可頌、可可歐蕾,以及夏日青檸薄荷蜜;德文系提供扭結麵包、黑森林蛋糕、蘋果酥捲,和少不了的黑麥汁;日文系推出蕨餅、日式糰子,以及吸睛的抹茶奶酪;俄文系準備俄羅斯甜甜圈、蜂蜜釀和果醬茶,各系另準備特色商品,讓大家愛不釋手。
【淡江時報訊】法文系於5月10日晚間7時在實驗劇場舉行「法文系2022年法語戲劇公演」,今年受疫情影響,公演期間限制入場人數並全程線上直播,全場也以法文演出。此次公演是以2002年由法國和義大利合拍的喜劇懸疑歌舞電影《八美圖》作為演出劇本,故事描述男主角馬歇爾與7名女性生活在大宅裡,隨著大女兒蘇珊自外地返家後發現馬歇爾被人刺死在床上後,開展劇情發展,彼此懷疑兇手、匿名電話、電話被破壞、受困大宅中等,隨著故事發展8人的秘密關係逐一被揭露。 本次邀請法文系教授梁蓉進行戲劇指導,導演、法文三鄭佩維說明,與團隊成員共同選定此劇本,希望向觀眾展現城市喜劇的魅力,自寒假起開始進行劇本二創,將原本2小時的劇本改為1小時的演出,公演團隊為了這齣戲籌辦戲服、道具、練背臺詞外,並感謝梁蓉老師指導、學姊對肢體訓練的建議,讓團隊能在疫情期間順利演出。鄭佩維分享,為掌握戲劇張力,演員在練習臺詞時費了不少心力,整體來說,遇到疫情的挑戰雖然很辛苦,但在大家的團隊努力下順利開演,感到很開心。本次公演內容近期將會置放在「淡江大學法文系」YouTube頻道中,歡迎密切關注。(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CJZOEyqWs)
【淡江時報記者朱映嫻報導】日文系於5月12日晚間7時10分、13日晚間7時30分在實驗劇場舉辦「110學年度畢業公演」,本次以日本知名劇作家成井豐及成井稔共同創作劇本《地図屋と銀ライオン》(地圖商與銀獅子)作為演出劇本,由日文系助理教授王憶雲指導,全程以日文演出。為配合防疫需求,只限事先已購票師生入場,並安排專屬座位,讓觀眾盡情欣賞演出。 本次故事描述友情的故事,主角津奈美與加奈奈為了挽救好友凪即將失明的未來,2人憑藉著一張地圖,一齊穿過位於銀獅子之畫的時空之門,以「切開銀獅之畫,穿梭時空之門;僅憑一張地圖,找尋那尚未相識的你」為題,帶領觀眾穿越過去和未來踏上奇妙的冒險。為在舞臺上展現跨越時空效果,他們製作大型畫作道具,讓演員穿過畫作後,利用燈光效果把握換景時間,呈現不一樣的時空氛圍。 此次製作人、日文四田芸潔表示,團隊自寒假起便開始籌備,除了要演練臺詞、肢體訓練外,最大的困難是大型道具製作和存放,「剛開始借不到場地存放,只好輪流放到同學家,遇到雨天搬道具時,通常都是給道具撐傘反而自己淋雨。」她對寒假期間的排練印象深刻,笑著分享:「由於沒有練習場地,只好在同舟廣場排練,淡水的冬天特別冷,大家都是穿著羽絨外套瑟瑟發抖地進行排練。」
【淡江時報記者姜羿帆報導】11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於5月11日在國立體育大學圓滿落幕,本校代表隊共抱回4金2銀10銅,為校再創佳績。 體育長陳逸政表示,今年全大運期間遇上國內疫情再度升溫,本校部分代表隊選手因此無法參賽,最終成績相較去年的4金1銀6銅,仍保持4個金牌的水準,並增加1銀4銅的獎項,進步不少。面對疫情,選手的參賽壓力都很大,因此葛煥昭校長在授旗時除了給予勉勵外,更特別叮嚀教練與選手們務必要注意自身的健康安全。這次的賽事能順利再續佳績,要歸功於教練對選手無時無刻的照顧,並於場上指揮戰術協助爭取好成績,也要謝謝選手們努力展現這一年來的訓練成果,為學校奪得好成績。 今年的賽事,由軟網隊先奪下1金1銀1銅,運管三鄧皓云表現亮眼,於「一般男生組單打賽」三度摘金,企管一鍾楊鎧拿下「一般男生組單打賽」亞軍;團體賽的部分,則獲得「一般男生組團體賽」季軍。 田徑項目拿下1金1銅,令人振奮的是財金四沈佳霓再度奪得「公開女生組800公尺」金牌,這是她個人第四度蟬聯該項目冠軍,稱霸跑場;土木二黃儀媗則拿下「一般女生組鐵餅」季軍。 空手道項目也不遑多讓,共計1金1銀1銅,化材三楊紀謙勇奪「一般男生組第五量級」三連霸及「一般男生組個人型」亞軍,機械一徐韡哲拿下「一般男生組第四量級」銅牌。楊紀謙表示,今年打得比前兩年辛苦,因此需要更加重練習的量與強度,期許自己能完成四連霸,並在「型」的項目也能奪金,為大學生涯畫下完美句點。徐韡哲則希望自己能記取這次教訓,並在下次比賽盡力發揮,繼續為校爭光。 擊劍隊共搶下1金4銅,觀光四蔡亞璇奪得「一般女生組銳劍個人賽」冠軍,觀光四吳以諾拿下「一般男生組軍刀個人賽」季軍;團體賽的部分,「一般男生組軍刀團體賽」、「一般男生組銳劍團體賽」,以及「一般女生組軍刀團體賽」皆獲得銅牌。 高爾夫項目,物理二黃宣邑拿下「一般男生組個人賽」銅牌,他表示,「這次能獲得獎牌就是一種肯定,其實前三名的成績都非常接近,很遺憾未能奪下金牌,但也激勵自己明年再接再厲。」 柔道項目,國企三藤田龍成獲得「一般男生組第四級」銅牌。 游泳項目,電機三陳肇翔拿下「一般男生組50公尺蛙式銅牌」,他表示這獎項得來不易,受疫情影響,幾乎沒有游泳場館可供練習,因此備賽期間大多在家自行鍛鍊體能,這次比賽是「超常發揮」,感謝一起奮鬥的教練與共同進步的隊友。
2022/05/09
【淡江時報記者林芸丞報導】本校全英語教學推動中心於4月29日舉辦「2022 年雙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因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研討會改為線上舉行,本次共有臺灣、印度、西班牙、義大利、美國、日本等6國21所大專校院和教育機構參與,當日與會人數超過120人次參與。 研討會由英文系助理教授張介英主持,由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主持開幕,他致詞表示,本次研討會邀請各國專家學者,針對高等教育全英語授課的實踐與挑戰進行交流,藉由各國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經驗中,分享運用多元教學方式來增進學習者第二外語的學習,讓與會者共同討論全英語授課的各項議題,感謝籌備同仁的辛勞,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和研討會順利舉行。 本次專題演講中,由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楊文賢以「Integrating Cont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at Higher Education:Practices and Challenges」為題,分享高等教育之語言學習的實踐與挑戰;特別邀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約聘教授李香蘭介紹「Contextualizing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說明情境化英語教學的願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教授兼副校長印永翔發表「Training and Support for EMI teachers」、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蔚順華解析「The Needs and Sustainable Framework of EMI Teachers and Students」,各界也依此研討會主題進行論文發表。
【淡江時報記者黃國暉報導】資傳系5月2日至6日在黑天鵝展示廳舉辦「第21屆畢業成果展」,以「在句點之前」為展出主軸。5月13日至15日將轉往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南向製菸工廠校外展覽。5月2日中午舉行開幕儀式,由劉慧娟、孫蒨鈺、盧憲孚3位教師分別指導的10組作品,展示重視環境、行銷、社交及心靈思索等議題,作品呈現無限創意,約60餘師生參加。 此次作品充分展現資訊科技、傳播行銷、美學設計,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致詞,盛讚資傳系同學,能感同身受,他們擁有年輕歲月,對人生充滿願景、理想和能量。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說,句點只是暫時的符號。真正的知識利用和挑戰,應該在離校後有新的開始,創造更多美麗成就和令人驚艷的成就。文學院院長林呈蓉表示,「句點之前」就是蓄積能量的過程,畢展內容剛好符合政府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其中的「智慧機械」和「循環經濟」兩個概念,期許同學們學無止境,繼續跟着時代脈動創新精進。資傳系主任陳意文肯定同學們的創意。 此次參展有「地方行銷」、「環境教育」、「人際社交」、「心靈思索」四組,分為10個議題展示。分別是:「新橙」組做影片、架設網站及臉書、IG等社群網站,以實體遊戲、AR虛擬遊戲結合傳統在地文化,幫自產自銷的小農觀光果園進行整合行銷。「幾個意思」,透過文案和實體活動推廣宜蘭文化和地方產業;「綠度」從衣、食、購三個層面,通過玩遊戲闖關贈送網紅二手衣,延續衣服的價值,提升綠色環保意識。 「災影」源自台語「知道」,將展覽營造成電影院形式,以九個知名災難電影中災難鏡頭,剪輯成在災難當下如何自救的影片,再以VR虛擬鏡頭遊戲,體驗災難現場,吸引同學參觀體驗。「救是現在」以玩遊戲方式普及「維持生命、防止進一步傷害與促進復原」三項急救目標的正確觀念與知識。「99+1」透過兩個明顯對比的數字強調改變的特性,透過影片形式以大學生社交恐懼作為探討議題,讓受眾打造屬於自己的專屬公式,在社交場合不再劣勢。「一群壓子」將展區設置成公廟形式,是想透過抽籤遊戲讓參與人將社群壓力寫在簽上,然後幫助其解籤的趣味方式展現,以減少同學社群壓力。 資傳四總召黃可荔和副總召陳添容表示,經歷長達3個月多的時間與指導老師不斷討論跟調整,才有了現在的成果展現。「在句點之前」也有畢業前的含義,也是到最後結束前的意思,它不是單純的一個句點,是表達在句號後還有很多的事情要進行。
【淡江時報記者宋品萱報導】本校大傳系校友、《鏡週刊》記者翁睿坤以〈花蓮太魯閣號出軌事件〉新聞照片,參加2022台灣新聞攝影大賽,4月30日公布同時榮獲最大獎「年度最佳新聞照片」與「突發新聞類」第一名,翁睿坤表示,得獎照片為太魯閣出軌事件後,隔天的招魂翻車現場,罹難者家屬撐著黑傘,拿著招魂旗互相攙扶行走,體現出事件發生後家屬的沉痛情緒。 翁睿坤分享,大學時參加淡江影像藝術工坊(暗房),曾以《北漂之後》獲2020台北國際攝影節「台灣攝影之星」優選,畢業後擔任新聞記者,由於以前拍攝的照片並非新聞攝影類型,花了一些時間瞭解新聞照片該如何呈現,之前未得過新聞攝影獎項,對於本次得獎感到意外驚喜。他認為:「拍攝新聞照片時,先了解事件的內容及前後發生的相關情況很重要,才能在拍攝現場快速抓出重點。」 他回憶當時被當時罹難者家屬的悲痛情緒影響,本來覺得不應該為了拍照打擾他們,儘管這張新聞照片是側面取景,可能罹難者家屬正面的照片更有張力,但還是在拿捏好距離的前提下完成工作。「當看到家屬拿著招魂旗移動的場景,覺得這個畫面就是我想要的。」即以側臉角度嘗試呈現現場氛圍。 翁睿坤覺得,在新聞現場能完成交辦的任務外,也能拍出自己想要的照片,是最寶貴的事,也是攝影記者能真正抓到好畫面的時候,翁睿坤以學長的角度,對淡江影像藝術工坊和想學習攝影的學弟妹說:「可能未來每個人的出路不一樣,如果真的喜歡攝影,就走出自己的路,不要去管其他人怎麼說。」他覺得如果限制太多,只會扼殺對攝影的熱情。
【淡江時報記者林靖諺專訪】「困難的定義取決於自己,一切事在人為。」青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副理事長、英文系校友孫杰夫,於今年1月7日卸任臺灣非洲經貿協會理事長一職,獲僑委會感謝紀念牌,及110年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金質獎。在他的經貿生涯中,遇到困難就是一一解決。 鼓勵臺灣非洲各項交流 對於臺灣與非洲的連結,他認為可分有形與無形兩類,有形就是投資、進口、出口、藝術以及學術交流。經貿方面,他表示不只經商,將投資視野放在非洲也是很重要的,「現在政府鼓勵臺灣人到非洲作投資。」孫杰夫也提到與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ATCC)簽訂合作協議,互助合作。 對於領導團隊孫杰夫有獨特見解,「團隊合作固然重要,但領導人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培養。」分享在非洲有十大乾淨的城市,和國家領導人有很大的關係,幾年前衛生方面還很不足,但換人領導後,就變得大不相同。他是英文系校友,受到大學唸書時的自由風氣,以及廣大發揮空間的影響,使他帶領風格充滿創意及靈活色彩,也開啟後來在非洲的經貿之路。 孫杰夫坦言自己雖是商人,卻非常注重保持「真誠心」,「我並不喜歡用心機帶領團隊,雖然時常被人嘲笑太單純,但若我真心待人,別人也會同樣真誠。」或許商人就該心思縝密,說話有許多彎繞,但他一向直率,認為心機起初可能馬上見效,但走到最後會發現,這是錯誤的。「真誠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事業有成 關懷公益 平時很關注公益團體的孫杰夫,提到在非洲有個「愛,女孩love binti(阿拉伯語)」是個令他尊敬的組織,由一群基督教會的年輕人離開家庭,遠到烏干達等幾個國家,幫助當地的難民少女,教導女孩縫手工月經布,解決生活問題才能好好就學和工作,也培養種子部隊,不斷推廣這樣的觀念和記憶,希望能得到經費支持,並分享其起源與過程,「他們沒有特別募款,但鼓勵大家可以捐款。」 他也從曾幫助松山區及信義區的單親或貧困兒童,提供他們營養午餐費,他提到,看似富有的地區,卻有如此多孩子是沒有錢吃午餐的,很不可思議。此外,孫杰夫也以協會名義捐款,給在非洲弘法20年的慧禮法師,其所建立的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協助非洲慈悲濟世之行。 「其實非洲很多國家相當進步、注重環保,甚至東非某些國家,路上有人拿著塑膠袋行走,是會馬上被抓走的。」在非洲從商多年,也使他打破對非洲的刻板印象,東非部分國家響應塑膠氾濫會影響未來世界,已經完全禁止此類產品了。 重視環保 禁止塑膠品 另外,由於貧窮和成衣廠稀少,非洲人要獲得新衣服不容易,二手衣市場成為龐大商機,只是後來二手衣遭禁止販賣,「這有兩個原因,第一,若總買二手衣,那成衣業廠商就更難發展了,第二則是自尊心。後來二手衣只能轉為地下產業。」也因此,非洲成為二手衣的重要市場。孫杰夫表示,由此可以看出非洲的先進,包括網購、電子支付等,其實都不輸給臺灣。 孫杰夫提到臺灣的「舊鞋救命」團體,募集二手鞋送至非洲偏鄉,由於沙蚤的威脅和貧窮,對於非洲人來說,鞋子是很重要的物品,在那米比亞,結婚時男方甚至會送一雙鞋給女方。他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個鞋廠老闆派兩人去非洲勘查,一人認為非洲連鞋都沒有,沒什麼市場。另一人卻覺得,正因沒有鞋子,才更充滿商機。」為了宣傳捐二手鞋,孫杰夫很敬重他們,會請團體到尾牙場合宣傳,能接觸許多企業主,增加曝光度。 除了環保,他也舉例在東非同樣禁塑的盧安達,更是做到男女平等,國會議員60%是女生,律師也是如此。大力稱讚非洲進步迅速的孫杰夫,剛卸任台灣非洲經貿協會理事長一職,對於未來計畫,他表示目前海運狀況極佳,首先就是要經營好青航公司企業,趁勝追擊,擴大利潤。也受委託接任台灣伊朗經貿協會理事長,積極建立與伊朗的各項經貿,打開商務通路,最後則是繼續發展非洲貿易。 孫杰夫鼓勵學弟妹,在求學時期要加強外文能力,增加國際觀,尤其是打開國際視野,他認為世代轉換快速,每8年一個世代,如今年輕人不再是所謂的草莓族,但可以觀察出臺灣的年輕人,較為缺乏對國際現況的敏銳度,「這其實與如今臺灣媒體有關,國際新聞真是少之又少,更是常被掐頭去尾,缺乏培養國際觀的資源。」期望學弟妹一定要好好在外語,及國際視野方面奠定好的基礎,未來發展無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