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遠見雜誌】 科技外門漢「絕地救援」,陳進財將瀕危穩懋變龍頭大廠

刊登時間 2021-01-26 報導來源連結

原是會計師事務所查帳員的陳進財,被陳飛龍延攬進南僑後,成了最得力的左右手。又在好友請託下,搶救當時岌岌可危的穩懋,身為科技門外漢的他,如何憑著專業經理人精神,帶領穩懋逆轉勝? 「這些烏木雕刻,大多保留原貌,僅潤飾幾刀讓它更耀眼;傳承沒有大道理,順著本性。」 穩懋董事長陳進財收藏的烏木雕刻,是藝術家曾定榆的禪思系列作品。陳進財說,他喜歡原木的溫潤,讓科技業沒那麼冰冷。其實,這也是他畢生企業經營與傳承的體悟,「傳承接班,不是勉強打磨改造,而是挑選適合的,潤飾即可。」 搭上5G、自駕車與衛星話題的穩懋,因為商業模式與市場地位類似台積電,有「砷化鎵界台積電」之稱。不過,鮮少人知道,如今市值近1800億的龍頭,18年前,竟是一家已「插上葉克膜急救」、瀕臨倒閉的公司。 將這家瀕危公司,帶出谷底,並一路帶往產業龍頭,造就砷化鎵代工市占76%的,正是陳進財。 瑞芳礦工之子的陳進財說,自己能有今日一點成就,全因兩位重要的導師。一位是教導他財務會計知識的老師;另一位是傳授他經營管理學的企業導師、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沒有他,就沒有今日的我。」「他是我終身的導師。」陳進財不只一次強調。 陳進財 出生:1946年 學歷:美國舊金山大學公共行政碩士、淡江大學會計統計系 經歷:安侯查帳員、南僑總經理、味全副董事長 現職:穩懋、聯茂董事長;上銀副董事長;南僑總裁 從查帳員變救火隊,受陳飛龍重用 50年前,剛踏出校門的陳進財,原只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查帳員,被當時的總經理陳飛龍延攬進南僑後,一路當上南僑總裁,成了陳飛龍最得力的左右手。這段專業經理人與家族掌門人聯手再創老字號企業高峰,傳為一時佳話。 「陳飛龍年紀比我大,卻非常創新,他每天都在成長,創意無窮。」「30幾年前,Haagen-Dazs冰淇淋全球第一家餐廳型門市,是他開的,後來被複製到全球。」「他善用國際資源,南僑很早就引進IESC(International Executive Service Corps,國際經濟發展非營利組織)的企業老師資源。」陳進財細數陳飛龍對他影響。 只是,非化工、食品專業,更不是家族成員,從基層做起的陳進財如何深受掌門人信賴與授權? 關鍵就在:不怕跳火坑,主動出擊,勇於承擔。陳進財笑說:「我在南僑的角色就是『救火』。」當年,南僑水晶肥皂在洗衣機普及後,險遭市場淘汰,他主動請纓,從研發到行銷親自操盤,讓水晶肥皂重生,成了時尚洗浴代名詞。他的職場人生也一路從財會、執行祕書、管理部協理,坐上總裁。 他形容,「陳飛龍帶我從財務背景,轉為經營者。這段經歷讓我學會,企業經營如何在面對困境時,找到出路。」 勇於承擔、不怕「跳火坑」的陳進財,2003年時,因好友、穩懋創辦人謝式川請託,再次「跳火坑」,從股東變董事長,搶救累虧已數十億的穩懋。當年成功注資救援,陳進財歸功於人生最重要的貴人、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我告訴他,這是未來通訊最重要的技術與產業,一定要留在台灣。」 只是,一位科技門外漢的空降司令官,如何搶救瀕危科技廠? 第一步〉縮編止血,保留技術研發人員 陳進財靠著過去擔任南僑專業經理人時,歸納出「共治」兵法,成功關鍵在於慎選有共識的伙伴、知人善用、充分授權;成功前提則在於掌門人要能看準未來趨勢,在改革一開始,就架構好成長組織,訓練接班人與團隊「當責」。 於是,18年前一接手穩懋,陳進財就定調,穩懋最關鍵的優勢就是「技術」,技術領先關鍵則在人才。因此,整頓第一步「止血」,將500人縮編至不到200人時,陳進財堅持,技術研發人員,一個都不能裁。 穩懋副董王郁琦就是當時延攬自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第一批工程師,陳進財說,「王總雖是研發出身,但他39歲時,我就讓他當總經理了,」「技術研發交給他,他就要負責到底;我(董事長)的工作就是找錢、找資源,讓穩懋能持續擴廠,確保產能。」 專攻化合物半導體的穩懋,有「砷化鎵台積電」之稱,全球代工市占達76%。穩懋提供圖/專攻化合物半導體的穩懋,有「砷化鎵台積電」之稱,全球代工市占達76%。穩懋提供 第二步〉董事會新增技術發展策略委員會 2019年,在中美貿易戰戰火最猛烈時,為確保穩懋5G與光通訊技術優勢,維持全球技術領先地位,陳進財也啟動穩懋第二波接班傳承布局,將技術研發重要性,提升到董事會層級,在董事會新增技術發展策略委員會。 王郁琦進入董事會,負責技術發展策略委員會,總經理則交棒專長生產製造管理的陳國樺。陳進財透露,未來科技業決戰關鍵在「人才」,為了穩懋的永續經營,計劃跟交大合辦「穩懋化合物半導體研究所」,「繼台積電、聯發科之後,我們是第三家。」 陳進財積極擘化穩懋未來10年發展路徑與人才培訓,只因「傳承,是為了讓企業茁壯,不被淘汰;任何事物的結束,包括企業,皆因為內部細胞衰老;若企業不想被淘汰,就要讓組織內部的細胞能自己不斷增生、進化,才能因應環境變遷,這是傳承最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