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Yahoo奇摩新聞】 AI應用面廣 北市巡檢下水道建功

刊登時間 2023-02-26 報導來源連結

AI,也就是「人工智慧」,已經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推動汙水管線,為期12年總體檢計畫,台北市工務局衛工處攜手淡江大學人工智慧學系,希望開發AI智慧辨識技術,取代傳統人眼,用於檢視汙水管渠影片,揪出巡檢車捕捉回來的影像中,潛藏的管路毀損等等問題。尤其50年來,台北市汙水下水道長度累積超過270萬公尺,接下來預計每年平均要完成10萬公尺,龐大影像資料,非得仰賴AI不可。 前置作業忙了半小時,主角終於登場,爬行車,主體加前鏡頭,約30公分長,肩負下水道巡檢任務。下放的同時,邊傳回即時影像,後端人員緊盯螢幕,監控做紀錄。 工程領班 張先生:「圓形管一半都腐蝕掉了,我們都會把狀況(文字)打在上面,台北市很多 (下水管)腐蝕掉,漏水,砂石都沖積到下水道,馬路就塌下去了。」 汙水管線,這次檢視作業,來到民生西路三巷內,前後得花上兩個小時。 工程公司副總 洪啟倫:「這邊是比較算是重點區域,因為它有醫院,又有很多吃的(餐廳),所以說它管線也腐蝕比較嚴重。」 北市衛工處副處長 馬啟隆:「從(民國)61年推動建設以來,大概整個台北市的汙水管線,大概有270萬公尺,那270萬公尺大概多長,從台北到高雄,如果距離是350公里的話,大概將近8倍的長度。」 北市衛工處股長 顧睿瑜:「有10年計畫,把全台北市的汙水下水道做一個(總體)健檢。」 回到辦公室,20幾吋螢幕,重播畫面,進到第二關審查。 北市衛工處股長 顧睿瑜:「像這個就有點積水狀況,因為它水已經變成靜止了,所以可能這地方就有,管子下方已經有凹下去了。」 畫面重複,長時間下來,難免誤差。 北市衛工處副處長 馬啟隆:「在判讀上有可能,我們技術人數人員的經驗不同。」 北市衛工處股長 顧睿瑜:「如果你坐在這邊看久了之後,你會有那個視覺的 被壓迫的感覺,因為都一直在看圓圓的,這樣過去。(會疲乏。) 對,所以就會想要做一些改變。」 改變的動力,找上了淡江大學,人工智慧團隊測試一個多月,有了顯著成果。 淡大人工智慧學系教授 游國忠:「油脂硬塊附著,那我們AI也偵測到,它是有油脂硬塊附著,所以這個是正確的。(所以這樣看起來的話,整體算準確率還滿高的。) 對,目前大概到八成左右。」 淡大人工智慧學系學生 許詠翔:「14分鐘(影片),如果24幀,就是還是會有好幾千張(的照片),對。(就定格的照片。) 對。」 訓練AI,可望以智慧辨識取代人眼限制。 北市衛工處科長 陳鏗元:「誤判率什麼的能夠大幅降低。」 北市衛工處副處長 馬啟隆:「目前國內外都沒有這種方式,所以委託淡江大學先去發展,是不是(有)這個適用性跟可行性。」 善用人工智慧,還能大幅節省時間,讓人力更妥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