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媒體報導

【MSN】 基隆清法戰爭140周年 Podcast談歷史重回獅球嶺古戰場

刊登時間 2024-05-26 報導來源連結

在1884年,當時的清朝與法國為爭奪越南宗主權而展開清法戰爭,於外交協商陷入僵局時,法軍決定對煤礦資源豐富且守備薄弱的基隆發起攻擊,作為戰略首戰場。為紀念清法戰爭邁入140周年,基市府廣播「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特邀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其霖,一同探討此戰役的軍事策略、神蹟顯靈的傳奇故事,以及對清朝治理台灣的影響。 李其霖指出,當時基隆地區的重要砲台等防禦設施配置於獅球嶺、大沙灣和三沙灣等地,而清軍的火砲設備維護不善,頻繁發生故障,在實戰中造成不少問題。余治明詢問,有場戰役社寮砲台的三顆砲彈擊中敵船並穿透鐵甲,但未引爆的原因,李則回應,因為當時使用的是舊式實心砲彈,這類砲彈只能造成物理穿透,卻不會引發爆炸。 余治明提到在戰爭時發生的傳奇故事,在法軍封鎖海峽、清軍無法運兵時,當時劉銘傳依靠地方鄉勇抵抗,尤其來自台中霧峰和宜蘭的地方領袖林朝棟和陳輝煌等人,組織民兵在基隆抗敵。 余治明說,法軍攻入獅球嶺時,據說一位白髮老翁顯靈,用木杖擊退敵軍。戰後為感謝神明庇護,當地守將建立「平安宮」,並由陳輝煌捐贈的香爐成為廟中的百年珍品,至今仍供人瞻仰。平安宮也成為基隆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土地公廟。 李其霖強調,清法戰爭對台灣影響深遠,不僅激發全島軍民的抵抗意志,更彰顯了基隆人在艱苦環境下的堅毅與勇敢。他曾經曾親赴當年的戰場所在地考察,山區環境極其惡劣,難以想像當時士兵是如何在此地堅守數月之久。該戰役也使清政府重新評估台灣戰略位置,最終將台灣升格建省,進一步加強建設與治理。 余治明分享,即使在140年後的現在,基隆人在每年的中元節仍然會在法國公墓舉行儀式,使用紅酒、威士忌和法國麵包等,以此祭拜在當地戰死的法國士兵。這傳統不僅是對過往戰爭歲月的反思,也是對那些遠離家鄉而戰死異鄉的士兵的一種尊重與紀念,展現基隆人的深厚人情味與包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