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時間 2025-08-14 報導來源連結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814 14:31:27)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於暑假期間舉辦「捷運淡水站前街區:社區營造地方學習工作坊」,結合碩士班「地方學習專題」課程,帶領學員透過真實場域實作,體驗地方學習(Place-Based Learning)的魅力,並以現象觀察與參與,深化對淡水的理解與連結。 工作坊首日,由建築學系黃瑞茂教授以「在一個變動的都會經驗中,如何探討地方?生活街道、日常生活與田野工作」為題揭開序幕。指出,田野調查應從地方出發,觀察淡水在城市中的角色,並以紐約都會圖書館與芬蘭赫爾辛基oodi圖書館為例,探討城市如何成為匯集觀感、行為與信念的「地方」。 工作坊延續過去的規劃成果,擴大至幸福里、鄧公里、鄞山寺及淡江戲院大樓空間,學員分組關注巷弄設計、地圖繪製、空間再利用及市集規劃等議題。第二天走訪幸福里與鄧公里辦公室,與當地居民面對面交流,了解需求與期待;第三天則參訪萬華大水溝二手屋,體驗一日店長的分類與選品工作,並延伸至南機場國宅,觀察老社區的發展與都市更新脈絡。 歷經一週,4組團隊完成3至5張海報與企劃書,成果包括:「幸福街道從心出發」以手作活動與綠化營造人本街道;「鄧公低碳溪遊記」結合庄子內溪生態與社區走讀;「日落月出」以淡江戲院舊址再利用推動社區共創;「淨心生活日」於鄞山寺舉辦市集,融合手作特色與永續理念。 發表會上,幸福里里長李佳倩、鄧公里里長邱美津到場支持,並由教設系助理教授邱俊達、朱庭逸與教師游子頤講評,肯定學員構想與創意,同時鼓勵進一步完善計畫內容。 參與的運管系吳思萱同學表示,首次進行田野調查與使用共編程式Miro,感受新鮮且收穫豐富;教科系鄭媛心同學則認為,徒步探訪庄子內溪源頭雖辛苦,卻對淡水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本次工作坊不僅促進跨領域交流,也讓學員在實地體驗中,與地方建立起真切的情感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