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校園焦點

駐校藝術家袁金塔 技融中西與時俱進 溫火熔鑄藝術教育

活動時間 2023-10-23) 瀏覽人次 278

駐校藝術家袁金塔
文錙藝術中心駐校藝術家袁金塔,作品獲獎無數,受邀國內外個展聯展逾百次。(攝影/陳國琛)
淡江時報社 TKUTIMES 提供

【淡江時報社記者彭云佳專訪】「藝術教育不能急,就像滷肉一樣要入味,需要時間醞釀,才能養成內化。」創作歲月逾50年,作品獲獎無數,受邀國内外個展聯展逾百次,廣為世界各大美術館典藏,這是擁有「水墨頑童」封號、被譽為「現代水墨領航人」、文錙藝術中心駐校藝術家袁金塔的藝術理念。

袁金塔的創作融合中西文化的繪畫理論與表現技法,從鄉土寫實《蓑衣》、《古屋枯木》等,對政經社會的反諷批判《算計》、《官場文化》等,皆反映臺灣當代社會的風土民情與人文關懷,他表示「做藝術要有自己的看法,但藝術是美的,也不能失幽默趣味」。

近年袁金塔更進一步將水墨與紙雕、陶藝結合,使作品立體化,成為多元裝置藝術,如「古書新詮」系列,結合中國古籍,以古諷今,凸顯人性裡的愛恨、爭權奪利。使用手抄紙、手工書、鑄紙等媒材,應用絹印版畫、挖洞透光、香燒鏤空文字等技術,形塑出具光影變化的立體空間。

袁金塔獨樹一幟的手法,不僅在臺灣當代水墨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海外展出也受到廣大迴響。作品遍歷臺灣、大陸、美國、法國、捷克、德國等地,步步足跡離不開幕後三位推手:長流美術館館長黃承志、臺灣策展人張雨晴、法國策展人柯孟德(Christophe Comentale)。袁金塔笑道,自己的展覽每每耗資百萬,場地、運輸、策展等,既燒錢又燒腦,感謝大家的支持才能持續創作。

因推廣臺灣藝術的共同理念,袁金塔和黃承志長期合作成為老友,甚至打破臺灣藝壇紀錄。2017年,由長流藝術集團籌措,在桃園市蘆竹區的長流美術館內,成立了袁金塔個人專屬美術館,600坪的空間陳列逾50件作品。袁金塔期許藉由推廣行銷,讓更多喜愛藝術的人士知道,也鼓勵更多人來學習藝術。

袁金塔致力「創造出既有個人獨特風格,又屬於自己年代的中國畫」,這份使命感始於學生時期。憶及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學習見聞,他馬上提出幾位名家:在李石樵的畫室習畫,每週都能看到老師的新作,持續研究西方流派演變;林玉山認真點評學生作業,常帶領戶外寫生,這讓袁金塔悟出「藝術就像馬拉松,需要不斷的努力與堅持」,並且確立這一生要以繪畫、教學為志向。

「創作很多時候是偶發的,過度公式化反而很死板。」袁金塔提及隨機創作的重要性,並舉出他印象深刻的作畫示範,課堂上廖繼春將顏料擠壓至畫布後,直接用雙手塗抹;黃君璧重疊兩張紙作畫,墊紙殘餘滲透的墨跡,再進行二次創作。受到這群自律嚴謹又自由隨興的大師影響,也融合出袁金塔往後在藝術之路「別人做過,我不做;別人不敢,我敢;別人不能,我能」的創作態度。

1982年,袁金塔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美術所深造,為更加瞭解西方藝術的思考方式,每週末都拜訪博物館、畫廊或欣賞街頭表演。一次他深刻感受到異文化的衝擊,學校聖誕晚會上,同儕的表演竟戴著美國前總統理查•尼克森(Richard M. Nixon)的面具,甚至將面具扔至地面踩踏,以諷刺水門案,人民能夠在公開場合表示對體制的不滿,這一切與當時還處在戒嚴時期的臺灣非常不同。

這段紐約的日子成為袁金塔創作上的轉捩點,藝術視角從客觀寫景到主觀視事,將五官所見、內心所感的生活經驗,以筆墨色相呈現在作品,讓觀眾產生共鳴或質疑。他的指導教授吉基爾(Madeleine Gekiere)建議:「你的畫風和畫技很好,來西方學習也別忘記東方根本,在東方深厚的文化底蘊下,結合西方藝術,繼續走出一條屬於東方特有、甚至再造輝煌的藝術。」為袁金塔日後的創作走向指了明路。

2022年2月,袁金塔受文錙中心主任張炳煌的邀請,攜手提升校園藝術學風。袁金塔鼓勵同學們常來看展,未來是創意經濟時代,可從日常生活中累積創意來源,有益於本科系的專業。「藝術是潛移默化的教育」,需先埋下種子,不斷儲存能量和養分,有一天就會開花結果,如同他赴紐約進修,回臺後10餘年才逐漸實踐當時的所見所學。

對於未來發展,袁金塔盼能與校內其他學系合作,每學期舉辦座談會或研討會,讓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了解相關作品內涵,或共同開設AI繪圖課程,符合未來趨勢,持續結合科技影像、AI互動媒體等新技術來策展、創作,如:張炳煌運用AI和大量書法數據的結合「e筆書法」,並擴及跨校合作、社區合作,推動大淡水藝術美感教育。

本報導連結 #SDG04 優質教育 #SDG11 永續城市與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