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 2018-06-07) 瀏覽人次 2902
談起這幾年嫁來台灣的新住民,外界總有些負面的刻板印象與誤解,但事實上新住民中有許多熱情、感性、有愛心的善良人士,她們透過自發性或機構,彼此互助,搭起學習、友誼橋梁並促成文化交流。而同樣的,在大淡水地區也有一群如上述可愛的新住民朋友,她們離鄉背井來到異地,除了適應文化、環境與氣候等差異,也面臨一般人在生活、家庭、工作、學習、下一代教育等等狀態變化與壓力問題,但她們卻默默的努力付出青春與時間,用自己的方式將母國文化與這片熟悉土地做連結,將這裡視為她們的家。為記錄三芝一代新住民家庭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大傳系大三同學於「影視專案企劃」、「影視專案製作」兩門課程所學的相關拍攝、企劃專業技術,運用於相關紀錄片中,歷經9個月終於完成《新住民志》紀錄片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1YqpVFo4VsIrlgzIOSCMgpg3uUiLRaNy)。影片中新住民深具生命力的美麗故事令人動容!
指導老師大傳系王慰慈副教授表示:「大淡水地區全紀錄」是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年8月1日迄今已進入第六個年頭。起源於保存大淡水地區既有文化、歷史、產業、文創相關的人事物之間的美好故事,由大眾傳播系師生共同投入為期近一年的田野調查、採訪、報導、拍攝、記錄、後期製作、展演策劃、成果出版發表與網路資料庫內容建置,目的則希望對淡水文化歷史的保存作出具體的貢獻。過去計畫陸續完成了「人物志」、「食貨志」、「風土志」、「裨史志」與「炫光志」等不同大淡水主題,紀錄許多動人故事。本屆主題為「新住民志」,走訪台灣一段時日,融入台灣生活七名在淡水地區的新住民,包括來自越南的吳淑嫺 、阮碧兒、甘翠愛;來自中國的高琴、李欣;來自柬埔寨的陳秀玲、以及來自菲律賓的黃琦妮等人。
「新住民志」拍攝7部紀錄片,受訪的新住民都是因愛來台。《漂流芹苴》甘翠愛離婚後她為愛而留下,朋友-阿嬤是她的支柱與依靠,孩子是希望與重心,心願是開家越南餐廳推廣越南美食。《辛辣琴生》高琴,因逢家變,展開陌生的離鄉生活,靠自身努力,苦盡甘來成就一番事業,並成為女兒榜樣。《指望》描述阮碧兒遇見良人,讓生命改變看見幸福,經歷成長、學習新事物,找到更好的自己。《塾|賢》紀錄熱愛學習的吳淑嫺,發覺補校的魅力,進而成為老師幫助其他人。而《不,一樣》成立菲台之音的黃琦妮,擁有家庭與信仰支持,幫助在台的菲律賓姊妹同鄉,拉近台菲間的距離並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破柬而出》談到柬埔寨籍的陳秀玲,發揮自身廚藝與手作能力,用自身力量奉獻社會,幫助弱勢團體的過程。而《欣情》年少嫁來台灣的李欣,從一開始不適應、照顧老小壓力與身心出狀況,到如今走出低谷,找回樂於助人的初衷。
本次主題記錄三芝一代新住民家庭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大傳系40位結合福建師範大學閩台生和交換生10位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關懷新住民朋友,藉由紀錄片和專訪集呈現各自背景記憶、地方日常、認同與挑戰等等,冀望有助於提升淡北地區新移民與在地文化的融合。王慰慈說明學生透過跟社區觀察互動,進行對象採訪拍攝,培養他們溝通協調與應變的能力,藉由彼此關懷、知識成長學習,產生經驗積累,並與在地產生情感的連結。而本屆社區紀錄有三點困難處,一是難以尋找願意接受的拍攝對象,或是家庭不支持拍攝。二則是新住民因家庭經濟需要,工作時間長地點分散,難以排出時間拍攝。三為新住民婚姻狀態不穩定,因此中途退出,須重頭來過。所幸感謝新北市新住民協會前理事長林素幸顧問給予的熱心協助,引薦三芝不少的新住民,讓拍攝能順利進行。
參與拍攝《辛辣琴生》的謝昀蓉同學提到,透過拍攝計畫加深對紀錄片的愛好,紀錄片與「人」脫不了關係,唯有真情流露,影片才能感動他人。當用自己的觀點問問題、選擇故事內容時,也必須考量到受訪者的意願。參與《破柬而出》的廣東交換生何冠鋒更表示,秀玲姊打破他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讓他十分敬佩,也反思自身剛來台遇到的困難,值得學習她堅持的態度。拍攝《漂流芹苴》這一組同學由於甘翠愛,她無法以中文表達婚姻受挫、失婚、單親撫育兒子的艱辛,全片以透過新住民學妹母語採訪和翻譯,讓同學們可以看到各種不同新住民的面貌。受訪時菲律賓籍的黃琦妮表示,她希望所有新住民的孩子都可以大家一視同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茁壯成長,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需要用「新住民」這個名詞,期待未來大家能真正走出我們是「一樣」的。
本報導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