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
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許駿飛 學歷:元智大學電機研究所博士 研究領域:數位積體電路設計、智慧型控制、機器人設計 (文/淡江時報社邱若惠) 研究緣起 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許駿飛日前入榜「學術生涯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0)」以及「2020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在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榜上有名。這兩個榜單以Scopus資料庫為基礎,並依據下列指標進行評分:citations, h-index, co-authorship adjusted hm-index, citations to papers in different authorship positions and a composite indicator,從700餘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的頂尖科學家,分在22個領域和176個子領域。許駿飛感謝各界的肯定。 許駿飛專長於智慧型控制、機器人設計、人工智慧演算領域研究,近來因應產業數位轉型發展,除了教授「機器人概論」、「互動機器人設計」、「基礎電學」等課程外,他還帶領學生實作應用;教學上,著重培養學生成為對軟體、硬體皆有基礎的韌體工程師;實作上,從最初設計可以陪伴玩象棋、圍棋等遊戲的益智娛樂型機器人,後來轉為教學型機器人。許駿飛亦帶領學生參加FPGA晶片設計與微電腦競賽,透過比賽與實作,增加學生的實戰經驗。 研究歷程與特色 在學校教導莘莘學子之餘,寒暑假時,許駿飛亦在彰化縣福興鄉的國小舉辦機器人營隊,不僅運用所學來回饋家鄉,也關注城鄉資訊教育,希望能讓小朋友認識到機器人這項領域。此外,也帶著學生參加營隊,讓學生們透過對小朋友的教學,能將己身所學濃縮精煉成孩童也能懂的知識,深化實作與教育經驗。營隊與一般機器人課程不同之處,在於使用自身所研發之機器人,教學內容也著重在如何對機器人寫入其適合的程式,使其能完整運作。 「我都跟我老婆和小孩說我是來學校玩的,家裡的房間跟辦公室就像遊樂場一樣,所以我女兒說我整天都在玩。」許駿飛拿起辦公室內的機器人笑著說道。由於國內對於機器人教育的部分推廣較晚,他自身亦是到求學階段後期時,才開始了解這項領域並對其產生興趣,開始編寫各項智慧控制程式,看看機器人的各種反應,如何讓機器人不會跌倒。 許駿飛以「玩心」為宗旨來面對此領域的研究,每年寒暑假自己規劃營隊活動到小學開辦機器人營隊課程,他希望透過機器人營隊,讓小朋友能在對任何事物皆保有好奇之心時,以遊玩的方式,讓他們認識機器人,進而產生興趣。許駿飛提及,「不用想一定要教他們學會什麼,最重要是要讓他們先感興趣。雖然之後國高中資訊課程皆可能接觸到,但希望讓學生能提早接觸並了解這項領域,是以營隊結束後將教材留下,讓小學老師也有相關教學經驗,不會讓活動停下時便結束這項教育。」許駿飛表示,這些小朋友的未來發展他並不清楚,但至少透過營隊讓他們心裡種下一顆種子,或許未來會在某個地方發芽、茁壯。 許駿飛坦言,最初是依自己的意願設計機器人,所以不確定實際運用時會遇到的狀況,透過營隊活動的經驗中,觀察小朋友行為後,設計給小朋友用的教學型機器人,最重要是耐摔,其次才是可靠度。因此對他來說,不僅小朋友在學習使用,自己也在學習設計。一直以來,他所研發的機器人,從益智型、娛樂型,到教學型,都是不斷地各種實作經驗中轉換、深化和改良。許駿飛專門研究較為冷門的機器人,他笑著表示,一般機器人已經很多人做過了,自己就做些「沒有用」的機器人,例如機器人騎單輪車,研究這種會跌倒的機器人,是利用人類的腦神經網路,將人的生理現象數據化,再對其分析、模組,最終寫成一個智慧型控制法則,對機器人測試,使其模仿人類騎單輪車。 致力於創新、突破的許駿飛,是從意想不到之處開發新作品,之前的「淡江飛漾機器人」計畫,就是讓原本會跌倒的機器人,透過智慧型控制與程式,使其可以平衡運作,不會跌倒;近期的「淡江飛翔(飛躍)機器人」計畫,則是挑戰讓機器人跳起來,現在,許駿飛開始對在天上飛的機器人產生興趣,發展現今的「淡江飛翔機器人」計畫,他以仿生為目標,從仿鳥、仿蝴蝶至仿蝙蝠,由簡至難,將挑戰研發會飛的機器人。 研究展望 十幾年的研究生涯,讓許駿飛能在這條研究路上走出成果,他以積極、創新、好奇心的態度,不斷地挖掘較少人探索的機器人類型,並積極將機器人教育帶入小學,許駿飛表示,研發工作總是孤單、枯燥且辛苦的,但對自己而言,喜歡做這樣的研究,只要帶著一臺電腦,就能隨時做研究。他將保持玩心作為研發動力,並樂在其中,期能更加發揮自身潛力,以研發出更多優質作品。 研究聚焦 。近期參與研究計畫 1.2021/11/01, 110年度【產學合作計畫-超音波換能器之諧振頻率控制晶片開發實務】 2. 2022/08/01, 全向式自平衡協作型機器人:設計、實現及其應用(2/2) 3. 2021/08/01, 全向式自平衡協作型機器人:設計、實現及其應用(1/2) 4. 2020/08/01, 淡江飛翔機器人之研製(2/2) 5. 2019/08/01, 淡江飛翔機器人之研製(1/2) 6. 2017/08/01, 淡江飛漾機器人之研製(2/3) 7. 2019/11/01, 產學合作計畫-教學型寵物機器人研製 8. 2017/06/01, 產學合作計畫─書畫機器人之研製 。近期期刊論文 1. 2021/08/22, Multiobjective H2/H∞ Control Design for Nonlinear Stochastic Chaotic Systems via a Front-Squeezing LMIs-Constrained MO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 23, p.2371-2383 2. 2022/01/17, Fuzzy broad learning adaptive control for voice coil motor driv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 3. 2022/04/22, Broad-learning recurrent Hermite neural control for unknown nonlinear systems,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42, 108263 4. 2011/12/01, Adaptive dynamic RBF neural controller design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Applied Soft Computing 11(8), pp.4607–4613 5. 2011/10/01, Master–slave chaos synchronization using adaptive TSK-type CMAC neural control,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348(8), p.1847–1868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見許駿飛個人網頁(http://teacher.tku.edu.tw/PsnProfile.aspx?u=t967287)查詢。
【淡江時報記者彭云佳報導】文學院主辦第41屆「文學週—未來世代.新興風潮」暨外語版《淡淡人物誌》英、日、法語版新書發表,於5月9日起於文館二樓大廳及文創學程實踐基地(L402)展出,由中文、歷史、資圖、大傳及資傳5系,展現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之創作成果。感謝淡水畫家林國勇老師貢獻淡水春、夏、秋、冬及淡水教堂等五張原畫,以為文學週活動背景圖,彰顯文藝氣息。 9日中午的開幕式中,文學院院長林呈蓉表示,與外語學院師生合作《淡淡人物誌》英、日、法語三種版本,將刊物從地方化邁入國際化。她說明,今年開幕式落實環境永續,減少不必要廢棄物,邀請全校師生來文館欣賞展出作品,給予文學院師生支持與鼓勵。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表示,為培養學生人文涵養,文學院五系課程設計讓學生能跨領域學習,投入各項專業知能服務,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大淡水地區處處可見文學院師生足跡,經營卓越、成果豐厚。 文學院與外語學院合作外語版《淡淡人物誌》,在中文系副教授黃文倩帶領下,從設計思考、田野調查、寫作撰文、出版編輯及行銷,全由學生們一手包辦。中文系田野調查研究室學生執行長王恩慈說明外文版人物誌將《淡淡》截至2020年底發行刊物內的子題,由外語學院翻譯7篇文章,記錄對淡水有長期貢獻人物的成就與價値,並間接地觀察淡水的變遷與脈動,為淡水、淡江留下時代見證。 各系展示學生學習成果,作品豐富精彩,如中文系e筆書法、出版外語版《淡淡》、兒童文學、田野調查、小說與動漫等;歷史系將數位藝術搭配史學技藝,如歷史典藏網站、先秦人物撲克牌;資圖系展出淡水維基館、棒球維基館、籃球維基館;大傳系拿起攝影機關懷大淡水地區,記錄於《良師誌》、《里民誌》、淡江新聞、學生影展;資傳系展出創意數位媒體教學實習中心成果、專題計畫、畢業製作等。 此次承辦的中文系,邀請了20位學生及校友,各自錄製「新青年自由談」影片上傳YouTube,說明在本校的學習心得與感想。中文一黃亭瑜和莊乙倢現在也是田調研究室成員,他們分享參與創作過程,已實際蒐集資料,藉由觀摩學習如何架構大綱,更了解《淡淡》的性質和特色、過去歷史發展等,期望向學長姊看齊。
【淡江時報訊】睽違2年的外語週於5月9日中午熱鬧開幕,外語學院長吳萬寶及各系系主任到場支持。這次2022外語週以「International Culture Week」為題,聯合英、西、法、德、日、俄,六系在海報街中設計各國飲食特色攤位,5月9日至13日讓全校師生感受異國風情。吳萬寶致詞表示,因受疫情影響,外語週無法順利舉行,今年也因防疫政策讓許多工作人員被匡列隔離,但大家仍克服困難將此活動順利舉行,感謝各位的努力,祝福活動圓滿成功。 此次主辦學系為英文系,受到隔離影響於5月12日與大家見面,總召之一西語二蕭幸恬說明,本次是以「環遊世界」為主題,在海報街營造出國外氛圍,希望能讓大家享受到偽出國的樂趣。蕭幸恬指出,本次外語週遵守防疫規定,取消外語之夜外,德文系和法文系舉辦的「蛋是又如何」復活節藏彩蛋活動,改以塑膠蛋取代白煮蛋,希望能讓大家認識復活節。 海報街攤販的美食吸引師生的駐足購買,西語系準備了火腿、炸香腸、米布丁,以及無酒精水國甜酒;法文系帶來泡芙、可頌、可可歐蕾,以及夏日青檸薄荷蜜;德文系提供扭結麵包、黑森林蛋糕、蘋果酥捲,和少不了的黑麥汁;日文系推出蕨餅、日式糰子,以及吸睛的抹茶奶酪;俄文系準備俄羅斯甜甜圈、蜂蜜釀和果醬茶,各系另準備特色商品,讓大家愛不釋手。
【淡江時報訊】法文系於5月10日晚間7時在實驗劇場舉行「法文系2022年法語戲劇公演」,今年受疫情影響,公演期間限制入場人數並全程線上直播,全場也以法文演出。此次公演是以2002年由法國和義大利合拍的喜劇懸疑歌舞電影《八美圖》作為演出劇本,故事描述男主角馬歇爾與7名女性生活在大宅裡,隨著大女兒蘇珊自外地返家後發現馬歇爾被人刺死在床上後,開展劇情發展,彼此懷疑兇手、匿名電話、電話被破壞、受困大宅中等,隨著故事發展8人的秘密關係逐一被揭露。 本次邀請法文系教授梁蓉進行戲劇指導,導演、法文三鄭佩維說明,與團隊成員共同選定此劇本,希望向觀眾展現城市喜劇的魅力,自寒假起開始進行劇本二創,將原本2小時的劇本改為1小時的演出,公演團隊為了這齣戲籌辦戲服、道具、練背臺詞外,並感謝梁蓉老師指導、學姊對肢體訓練的建議,讓團隊能在疫情期間順利演出。鄭佩維分享,為掌握戲劇張力,演員在練習臺詞時費了不少心力,整體來說,遇到疫情的挑戰雖然很辛苦,但在大家的團隊努力下順利開演,感到很開心。本次公演內容近期將會置放在「淡江大學法文系」YouTube頻道中,歡迎密切關注。(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CJZOEyqWs)
【淡江時報記者朱映嫻報導】日文系於5月12日晚間7時10分、13日晚間7時30分在實驗劇場舉辦「110學年度畢業公演」,本次以日本知名劇作家成井豐及成井稔共同創作劇本《地図屋と銀ライオン》(地圖商與銀獅子)作為演出劇本,由日文系助理教授王憶雲指導,全程以日文演出。為配合防疫需求,只限事先已購票師生入場,並安排專屬座位,讓觀眾盡情欣賞演出。 本次故事描述友情的故事,主角津奈美與加奈奈為了挽救好友凪即將失明的未來,2人憑藉著一張地圖,一齊穿過位於銀獅子之畫的時空之門,以「切開銀獅之畫,穿梭時空之門;僅憑一張地圖,找尋那尚未相識的你」為題,帶領觀眾穿越過去和未來踏上奇妙的冒險。為在舞臺上展現跨越時空效果,他們製作大型畫作道具,讓演員穿過畫作後,利用燈光效果把握換景時間,呈現不一樣的時空氛圍。 此次製作人、日文四田芸潔表示,團隊自寒假起便開始籌備,除了要演練臺詞、肢體訓練外,最大的困難是大型道具製作和存放,「剛開始借不到場地存放,只好輪流放到同學家,遇到雨天搬道具時,通常都是給道具撐傘反而自己淋雨。」她對寒假期間的排練印象深刻,笑著分享:「由於沒有練習場地,只好在同舟廣場排練,淡水的冬天特別冷,大家都是穿著羽絨外套瑟瑟發抖地進行排練。」
【淡江時報記者姜羿帆報導】11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於5月11日在國立體育大學圓滿落幕,本校代表隊共抱回4金2銀10銅,為校再創佳績。 體育長陳逸政表示,今年全大運期間遇上國內疫情再度升溫,本校部分代表隊選手因此無法參賽,最終成績相較去年的4金1銀6銅,仍保持4個金牌的水準,並增加1銀4銅的獎項,進步不少。面對疫情,選手的參賽壓力都很大,因此葛煥昭校長在授旗時除了給予勉勵外,更特別叮嚀教練與選手們務必要注意自身的健康安全。這次的賽事能順利再續佳績,要歸功於教練對選手無時無刻的照顧,並於場上指揮戰術協助爭取好成績,也要謝謝選手們努力展現這一年來的訓練成果,為學校奪得好成績。 今年的賽事,由軟網隊先奪下1金1銀1銅,運管三鄧皓云表現亮眼,於「一般男生組單打賽」三度摘金,企管一鍾楊鎧拿下「一般男生組單打賽」亞軍;團體賽的部分,則獲得「一般男生組團體賽」季軍。 田徑項目拿下1金1銅,令人振奮的是財金四沈佳霓再度奪得「公開女生組800公尺」金牌,這是她個人第四度蟬聯該項目冠軍,稱霸跑場;土木二黃儀媗則拿下「一般女生組鐵餅」季軍。 空手道項目也不遑多讓,共計1金1銀1銅,化材三楊紀謙勇奪「一般男生組第五量級」三連霸及「一般男生組個人型」亞軍,機械一徐韡哲拿下「一般男生組第四量級」銅牌。楊紀謙表示,今年打得比前兩年辛苦,因此需要更加重練習的量與強度,期許自己能完成四連霸,並在「型」的項目也能奪金,為大學生涯畫下完美句點。徐韡哲則希望自己能記取這次教訓,並在下次比賽盡力發揮,繼續為校爭光。 擊劍隊共搶下1金4銅,觀光四蔡亞璇奪得「一般女生組銳劍個人賽」冠軍,觀光四吳以諾拿下「一般男生組軍刀個人賽」季軍;團體賽的部分,「一般男生組軍刀團體賽」、「一般男生組銳劍團體賽」,以及「一般女生組軍刀團體賽」皆獲得銅牌。 高爾夫項目,物理二黃宣邑拿下「一般男生組個人賽」銅牌,他表示,「這次能獲得獎牌就是一種肯定,其實前三名的成績都非常接近,很遺憾未能奪下金牌,但也激勵自己明年再接再厲。」 柔道項目,國企三藤田龍成獲得「一般男生組第四級」銅牌。 游泳項目,電機三陳肇翔拿下「一般男生組50公尺蛙式銅牌」,他表示這獎項得來不易,受疫情影響,幾乎沒有游泳場館可供練習,因此備賽期間大多在家自行鍛鍊體能,這次比賽是「超常發揮」,感謝一起奮鬥的教練與共同進步的隊友。
2022/05/09
【淡江時報記者林芸丞報導】本校全英語教學推動中心於4月29日舉辦「2022 年雙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因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研討會改為線上舉行,本次共有臺灣、印度、西班牙、義大利、美國、日本等6國21所大專校院和教育機構參與,當日與會人數超過120人次參與。 研討會由英文系助理教授張介英主持,由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主持開幕,他致詞表示,本次研討會邀請各國專家學者,針對高等教育全英語授課的實踐與挑戰進行交流,藉由各國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經驗中,分享運用多元教學方式來增進學習者第二外語的學習,讓與會者共同討論全英語授課的各項議題,感謝籌備同仁的辛勞,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和研討會順利舉行。 本次專題演講中,由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楊文賢以「Integrating Cont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at Higher Education:Practices and Challenges」為題,分享高等教育之語言學習的實踐與挑戰;特別邀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約聘教授李香蘭介紹「Contextualizing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說明情境化英語教學的願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教授兼副校長印永翔發表「Training and Support for EMI teachers」、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蔚順華解析「The Needs and Sustainable Framework of EMI Teachers and Students」,各界也依此研討會主題進行論文發表。
【淡江時報記者黃國暉報導】資傳系5月2日至6日在黑天鵝展示廳舉辦「第21屆畢業成果展」,以「在句點之前」為展出主軸。5月13日至15日將轉往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南向製菸工廠校外展覽。5月2日中午舉行開幕儀式,由劉慧娟、孫蒨鈺、盧憲孚3位教師分別指導的10組作品,展示重視環境、行銷、社交及心靈思索等議題,作品呈現無限創意,約60餘師生參加。 此次作品充分展現資訊科技、傳播行銷、美學設計,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致詞,盛讚資傳系同學,能感同身受,他們擁有年輕歲月,對人生充滿願景、理想和能量。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說,句點只是暫時的符號。真正的知識利用和挑戰,應該在離校後有新的開始,創造更多美麗成就和令人驚艷的成就。文學院院長林呈蓉表示,「句點之前」就是蓄積能量的過程,畢展內容剛好符合政府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其中的「智慧機械」和「循環經濟」兩個概念,期許同學們學無止境,繼續跟着時代脈動創新精進。資傳系主任陳意文肯定同學們的創意。 此次參展有「地方行銷」、「環境教育」、「人際社交」、「心靈思索」四組,分為10個議題展示。分別是:「新橙」組做影片、架設網站及臉書、IG等社群網站,以實體遊戲、AR虛擬遊戲結合傳統在地文化,幫自產自銷的小農觀光果園進行整合行銷。「幾個意思」,透過文案和實體活動推廣宜蘭文化和地方產業;「綠度」從衣、食、購三個層面,通過玩遊戲闖關贈送網紅二手衣,延續衣服的價值,提升綠色環保意識。 「災影」源自台語「知道」,將展覽營造成電影院形式,以九個知名災難電影中災難鏡頭,剪輯成在災難當下如何自救的影片,再以VR虛擬鏡頭遊戲,體驗災難現場,吸引同學參觀體驗。「救是現在」以玩遊戲方式普及「維持生命、防止進一步傷害與促進復原」三項急救目標的正確觀念與知識。「99+1」透過兩個明顯對比的數字強調改變的特性,透過影片形式以大學生社交恐懼作為探討議題,讓受眾打造屬於自己的專屬公式,在社交場合不再劣勢。「一群壓子」將展區設置成公廟形式,是想透過抽籤遊戲讓參與人將社群壓力寫在簽上,然後幫助其解籤的趣味方式展現,以減少同學社群壓力。 資傳四總召黃可荔和副總召陳添容表示,經歷長達3個月多的時間與指導老師不斷討論跟調整,才有了現在的成果展現。「在句點之前」也有畢業前的含義,也是到最後結束前的意思,它不是單純的一個句點,是表達在句號後還有很多的事情要進行。
【淡江時報記者宋品萱報導】本校大傳系校友、《鏡週刊》記者翁睿坤以〈花蓮太魯閣號出軌事件〉新聞照片,參加2022台灣新聞攝影大賽,4月30日公布同時榮獲最大獎「年度最佳新聞照片」與「突發新聞類」第一名,翁睿坤表示,得獎照片為太魯閣出軌事件後,隔天的招魂翻車現場,罹難者家屬撐著黑傘,拿著招魂旗互相攙扶行走,體現出事件發生後家屬的沉痛情緒。 翁睿坤分享,大學時參加淡江影像藝術工坊(暗房),曾以《北漂之後》獲2020台北國際攝影節「台灣攝影之星」優選,畢業後擔任新聞記者,由於以前拍攝的照片並非新聞攝影類型,花了一些時間瞭解新聞照片該如何呈現,之前未得過新聞攝影獎項,對於本次得獎感到意外驚喜。他認為:「拍攝新聞照片時,先了解事件的內容及前後發生的相關情況很重要,才能在拍攝現場快速抓出重點。」 他回憶當時被當時罹難者家屬的悲痛情緒影響,本來覺得不應該為了拍照打擾他們,儘管這張新聞照片是側面取景,可能罹難者家屬正面的照片更有張力,但還是在拿捏好距離的前提下完成工作。「當看到家屬拿著招魂旗移動的場景,覺得這個畫面就是我想要的。」即以側臉角度嘗試呈現現場氛圍。 翁睿坤覺得,在新聞現場能完成交辦的任務外,也能拍出自己想要的照片,是最寶貴的事,也是攝影記者能真正抓到好畫面的時候,翁睿坤以學長的角度,對淡江影像藝術工坊和想學習攝影的學弟妹說:「可能未來每個人的出路不一樣,如果真的喜歡攝影,就走出自己的路,不要去管其他人怎麼說。」他覺得如果限制太多,只會扼殺對攝影的熱情。
【淡江時報記者林靖諺專訪】「困難的定義取決於自己,一切事在人為。」青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副理事長、英文系校友孫杰夫,於今年1月7日卸任臺灣非洲經貿協會理事長一職,獲僑委會感謝紀念牌,及110年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金質獎。在他的經貿生涯中,遇到困難就是一一解決。 鼓勵臺灣非洲各項交流 對於臺灣與非洲的連結,他認為可分有形與無形兩類,有形就是投資、進口、出口、藝術以及學術交流。經貿方面,他表示不只經商,將投資視野放在非洲也是很重要的,「現在政府鼓勵臺灣人到非洲作投資。」孫杰夫也提到與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ATCC)簽訂合作協議,互助合作。 對於領導團隊孫杰夫有獨特見解,「團隊合作固然重要,但領導人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培養。」分享在非洲有十大乾淨的城市,和國家領導人有很大的關係,幾年前衛生方面還很不足,但換人領導後,就變得大不相同。他是英文系校友,受到大學唸書時的自由風氣,以及廣大發揮空間的影響,使他帶領風格充滿創意及靈活色彩,也開啟後來在非洲的經貿之路。 孫杰夫坦言自己雖是商人,卻非常注重保持「真誠心」,「我並不喜歡用心機帶領團隊,雖然時常被人嘲笑太單純,但若我真心待人,別人也會同樣真誠。」或許商人就該心思縝密,說話有許多彎繞,但他一向直率,認為心機起初可能馬上見效,但走到最後會發現,這是錯誤的。「真誠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事業有成 關懷公益 平時很關注公益團體的孫杰夫,提到在非洲有個「愛,女孩love binti(阿拉伯語)」是個令他尊敬的組織,由一群基督教會的年輕人離開家庭,遠到烏干達等幾個國家,幫助當地的難民少女,教導女孩縫手工月經布,解決生活問題才能好好就學和工作,也培養種子部隊,不斷推廣這樣的觀念和記憶,希望能得到經費支持,並分享其起源與過程,「他們沒有特別募款,但鼓勵大家可以捐款。」 他也從曾幫助松山區及信義區的單親或貧困兒童,提供他們營養午餐費,他提到,看似富有的地區,卻有如此多孩子是沒有錢吃午餐的,很不可思議。此外,孫杰夫也以協會名義捐款,給在非洲弘法20年的慧禮法師,其所建立的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協助非洲慈悲濟世之行。 「其實非洲很多國家相當進步、注重環保,甚至東非某些國家,路上有人拿著塑膠袋行走,是會馬上被抓走的。」在非洲從商多年,也使他打破對非洲的刻板印象,東非部分國家響應塑膠氾濫會影響未來世界,已經完全禁止此類產品了。 重視環保 禁止塑膠品 另外,由於貧窮和成衣廠稀少,非洲人要獲得新衣服不容易,二手衣市場成為龐大商機,只是後來二手衣遭禁止販賣,「這有兩個原因,第一,若總買二手衣,那成衣業廠商就更難發展了,第二則是自尊心。後來二手衣只能轉為地下產業。」也因此,非洲成為二手衣的重要市場。孫杰夫表示,由此可以看出非洲的先進,包括網購、電子支付等,其實都不輸給臺灣。 孫杰夫提到臺灣的「舊鞋救命」團體,募集二手鞋送至非洲偏鄉,由於沙蚤的威脅和貧窮,對於非洲人來說,鞋子是很重要的物品,在那米比亞,結婚時男方甚至會送一雙鞋給女方。他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個鞋廠老闆派兩人去非洲勘查,一人認為非洲連鞋都沒有,沒什麼市場。另一人卻覺得,正因沒有鞋子,才更充滿商機。」為了宣傳捐二手鞋,孫杰夫很敬重他們,會請團體到尾牙場合宣傳,能接觸許多企業主,增加曝光度。 除了環保,他也舉例在東非同樣禁塑的盧安達,更是做到男女平等,國會議員60%是女生,律師也是如此。大力稱讚非洲進步迅速的孫杰夫,剛卸任台灣非洲經貿協會理事長一職,對於未來計畫,他表示目前海運狀況極佳,首先就是要經營好青航公司企業,趁勝追擊,擴大利潤。也受委託接任台灣伊朗經貿協會理事長,積極建立與伊朗的各項經貿,打開商務通路,最後則是繼續發展非洲貿易。 孫杰夫鼓勵學弟妹,在求學時期要加強外文能力,增加國際觀,尤其是打開國際視野,他認為世代轉換快速,每8年一個世代,如今年輕人不再是所謂的草莓族,但可以觀察出臺灣的年輕人,較為缺乏對國際現況的敏銳度,「這其實與如今臺灣媒體有關,國際新聞真是少之又少,更是常被掐頭去尾,缺乏培養國際觀的資源。」期望學弟妹一定要好好在外語,及國際視野方面奠定好的基礎,未來發展無可限量。
【淡江時報記者姜羿帆報導】11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授旗典禮於5月2日中午在紹謨紀念體育館4樓舉行,今年參賽代表隊較往年少了橄欖球隊,增加了木球隊,共11隊,由校長葛煥昭授旗予體育長陳逸政,並宣布好消息,軟網代表隊已奪得1金1銀1銅,其中運管三鄧皓云於男子單打三度奪冠,企管一鍾楊鎧拿下亞軍,男子團體則獲得季軍,女子組雖未能拿到獎牌,亦有不錯的成績,這捷報激發不少選手們的士氣與鬥志。 校長葛煥昭致詞表示,109及110年全大運受疫情影響而延期,今年防疫政策逐漸放寬,所有的賽事應可如期舉行。本校八大素養中,「樂活健康」就是由體育運動培養而來,近年來學校在運動方面的表現非常亮眼,連續獲得4次體育績優學校,在硬體設施方面,去年將體育館7樓的多功能球場地板全面翻新,希望讓全校師生在教學與競賽時都能享有更好的場地,期許各代表隊都能為淡江大學帶回一面金牌,但更要注意自身健康,確實遵守防疫規則。 軟網隊教練、體育處助理教授趙曉雯感謝隊員們面對嚴峻的疫情,依然不放棄參賽,並且保護好自己。她提及軟網隊陣容堅強,球隊與校友的向心力也令人稱羨,是大家公認的模範球隊及校友會,其中大陸所碩一卓鴻佑在三十多年前就是淡江軟網代表隊的成員,也是前任校友會理事長,事隔多年再度披上戰袍參賽,訓練期間他未曾缺席,為學弟妹們樹立良好榜樣。 軟網隊隊長鄧皓云表示,「這次隊員們都表現很好,皆能準時參與訓練,散發出與以往不同的團隊氣息,雖然今年的團體賽很可惜,但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更加勤奮練習,期許未來能奪得團體賽冠軍。這次單打決賽對手鍾楊鎧是我的學弟,相當熟悉彼此的球路,而拿到季軍的空軍軍官學校陳聞邦杰是我之前的隊友,三人一同站上頒獎臺是個很特別的經驗。」首次參賽就奪牌的鍾楊鎧分享,「我很久沒有參加這種大型比賽,所以上場時很緊張,未能發揮出自己的實力,希望明年的全大運能夠將實力發揮到極致。」 今年被寄予厚望的羽球隊新星、觀光一鄧楚睿分享,羽球隊平時除了基礎練習外,更針對比賽進行特訓,精進能力以應對比賽,他認為團結一心為校爭光的氣氛是羽球隊的一大優點,教練、體育處副教授黃貴樹會在比賽前「偵查敵情」為選手們做好充足準備,讓大家享受每一場比賽,希望這次能為學校拿到獎牌。
【淡江時報記者姜羿帆報導】110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撞球錦標賽於4月25日至29日在高雄市鳳山區耐斯球館舉行,與本校期中考週撞期,本校6位撞球代表隊選手克服考試、疫情,以及交通等壓力問題前往參賽,企管三陳品善、企管二鄭筑嬣奪得一般組9號球混雙賽金牌,資工四謝鎮澤、企管二柯思妤拿下混雙賽第4名,而陳品善與資管四秦凱傑則獲得男子雙打賽第5名。 帶隊老師、體育處助理教授郭馥滋表示,疫情期間大家在練球或參賽過程都受限許多,希望不會磨滅他們對於撞球的熱情,同時也要感謝外聘教練張郁洵,謝謝他無償的協助組隊與訓練選手,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選手一同參賽,為校爭光。 陳品善感謝學校支援參賽經費,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專心上場,同時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大的練習場地,大家可以一起練球。鄭筑嬣表示,參賽時最難克服的就是「過度緊張」,只要旁邊太多人,自己就會莫名緊張,打不出平常的水準。但陳品善則大力稱讚:「混雙賽能拿到冠軍,關鍵在於鄭筑嬣。」在比賽過程中,高壓力的狀態下,陳品善當下提出自己的策略,經兩人溝通後,鄭筑嬣馬上就能夠發揮,非常不容易。
【淡江時報記者戴瑜霈專訪】「現在當YouTuber其實不容易,有特色才有機會被看見。」現職為品質保證稽核處約聘人員的陳智媛,平日過著朝八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假日則斜槓當起YouTuber。她開設「智媛的飼料」頻道,以美食、旅遊、生活Vlog為主題,介紹全臺好吃又好玩的景點,頻道訂閱數已達1.53萬,熱門影片包括為松濤四五館拍攝的《淡江大學全新宿舍開箱!》。 2019年,陳智媛從本校企業管理學系畢業後,隨即進入一家行銷公司服務,經過一年的磨練,重新思考職涯規劃後,她決定換個跑道—轉戰全職YouTuber。一開始,陳智媛連一臺相機都沒有,也從未學過剪輯軟體,直到生日禮物獲得運動相機,她才正式拍攝影片,並且線上自學後製剪輯,做出人生中的第一部生活短片。 陳智媛表示,頻道會以美食、旅遊為主,是因為自己很常到處趴趴走,口袋有太多美食名單,忍不住想跟所有人分享,再加上「吃」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介紹美食的門檻較低、店家種類多又廣,所以很適合號稱吃貨的她。 在陳智媛的頻道中,美食系列影片多以地理位置作區分,像《木柵美食大集合》、《基隆廟口夜市怎麼吃》等,用懶人包的方式 2分鐘快速介紹一間小吃店,因為她認為觀眾喜歡在一部影片裡看到豐富的資訊,所以她會盡量介紹6至7家店,讓觀眾感受到創作者的用心。 旅遊影片「軟爛遊台灣」則走輕鬆旅行路線,所謂「軟爛」就是不事先計劃、很隨意,陳智媛都是使用Google Maps找評價不錯的店,或是請粉絲們推薦,她表示,「如果現在想吃什麼,就去吃;想要回飯店休息,就回去,整趟旅行因為沒有目的和規定,更能玩得隨心所欲。」 陳智媛提及全職投入創作的那一年,偶爾陷入低潮時也想放棄,因為頻道的訂閱數成長很緩慢,從固定更新影片開始,花了3個月才達到成為創作者的最低門檻—1千個訂閱,從1千到1萬又花了一整年,影片點閱數帶來的收入完全不足以支付一份正職工作的薪水,陳智媛表示,「儘管那段時間每週更新影片,但觀看次數和訂閱數都不如預期,我會很走心。」 其實陳智媛擁有一群忠實粉絲,他們認為「看影片就像跟熟識的朋友聊天」,因此常熱絡的留言討論,並給予鼓勵與建議,陳智媛分享,「雖然這麼說很陳腔濫調,但我真的很喜歡看他們的留言,那會帶給我很多力量。」現在陳智媛有份正職工作,閒暇之餘再拍攝影片,對她來說反而較能放寬心,也不太會去執著流量和數據,「現在的我,更能坦然接受影片的低觀看數,只要忠於自己的內心就好!」 現在正值大學生畢業求職季,陳智媛建議大家在學時一定要主動找實習,這不只是累積工作經驗,也是深思自己是否合適未來志向的機會,「如果在畢業前夕才開始思考未來該怎麼辦,那真的來不及了!」畢竟公司需要的是有實質經驗的人,因此鼓勵學弟妹在畢業前一定要做足準備,提升自己未來在職場中的價值。
2022/05/02
【記者張容慈淡水校園報導】本校與經濟部工業局平鎮工業區服務中心、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聯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等12所企業及政府單位,5月2日上午9時30分在淡水校園守謙會議中心有蓮廳,共同簽訂「五加二」產業產學合作意向書,校長葛煥昭、行政副校長莊希豐、學術副校長何啟東、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各學院院長、各系系主任與企業代表逾200人出席,由葛校長與企業代表共同簽署。 葛校長致詞時說明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重點為AI+SDGs=∞,將AI作為核心發展數位轉型技術,提高行政效率,朝永續發展目標前進,「希望透過本次簽約展現雙方共同推動企業轉型的決心,以落實產業升級為目標,為企業轉型及產學合作奠定基礎。」平鎮工業區服務中心主任張筱玲指出,工業區時常需要研發和製造的新觀念,感謝本校為工業區注入創新技術和觀念,期望產學未來能夠密切合作,創造雙贏。沈柏延分享,「五加二」核心元素是數位經濟力量,數位經濟是全球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葛校長是IT領域的專家,希望增加與淡江的產業合作機會。黃昉鈺期許未來企業推行ESG、IOT等AI相關技術時,能與淡江有更多合作和互動。 研發長楊立人說明,本校為因應政府創新的核心價值及永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配合政府「連結未來」、「連結全球」與「連結在地」之策略與「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邀請「五加二」產業企業代表,簽署產學合作意向書,以呼應政府推動的政策。未來將會協助輔導簽署企業,加速產業轉型與升級。他也提到目前研發處正執行經濟部工業局「產業園區產業輔導創新計畫」,自111年度起,由本校教師及顧問輔導並訪視平鎮工業區136家企業,進行實質產學合作,為期3年;嘉威會計師事務所將共同於6月1日針對500家企業客戶舉辦產學合作說明會,實質輔導與協助其申請政府計畫,鏈結與校內教師的實質產學合作;另積極規劃與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與其600家企業會員之技術合作、企業輔導、合辦課程及企業實習事宜。 因應本次簽約儀式,研發處與國企系特別以創新方式舉辦「2022 國際商務研討暨產學研發成果發表會」,結合著重研究的學術研討會,與鏈結實務的研發成果發表會,除了學術場次之外,亦包括實務論壇、技術成果報告與重點研究計畫成果發表,特別強調在「五加二」產業中,本校校務發展的兩大主軸,AI與永續的創新與應用。學術演講由經濟系助理教授許舒涵主講,主題為「Can cryptocurrencies be safe-haven assets for currencies during market crises?」;實務演講由工學院暨AI創智學院院長李宗翰、體育事務處體育長陳逸政及歐洲聯盟研究中心主任陳麗娟以自身經驗,分享「AI+數位學習在產業轉型與創新之應用」、「推動地方創生可行策略之研究—以淡水河休閒獨木舟為例」、「永續產業,邁向國際」;另安排學術論文發表、產學交流座談,以及由水環系教授高思懷、歐盟中心主任陳麗娟與化材系教授張煖,分別以「企業永續發展」、「綠色供應鏈法」及「製程節能減碳」為主題,進行永續發展相關技術成果報告;「2050淨零排碳講座」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科長黃錦明,分享更多臺灣淨零排碳的相關資訊。
【淡江時報張瑜倫報導】根據生活輔導組統計,111年1至4月期間學生發生交通意外事故共計13起,車禍人數為男生12人、女生1人,其中致死人數1人。 學校的交通安全教育網詳列與學生交通相關的各項統計資料,包括車禍的件數、肇事時段與路段等,也透過校內各大樓館的跑馬燈呈現因交通意外而受傷的人數,藉此警惕學生注意交通安全,希望能減少事故的發生。111年截至4月止,本校學生交通事故人數以商管學院9人為最多,若以車禍人數占「各學院學生人數」比例則以文學院的4.22%為最高。車禍地點近4成發生在外縣市,校園周邊則以淡金路、水源街、民權路為較易發生事故的路段,起因多為自摔(撞)、未注意前車狀況、路口(過彎)未減速等因素。 生活輔導組校安人員文紹侃說明,淡水時常天氣不佳,影響行車視線,請同學務必小心駕駛,並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今年學生車禍的原因以自摔(撞)居多,推論是路況不熟或欠缺駕駛經驗,提醒同學都應建立防禦性駕駛觀念,除了自身遵守交通規則外,也需加強緊急狀況的應變能力,防範他人因疏忽或故意違規而發生交通事故,如此才能保障自己的行車安全。
前言 2021年5月起,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推動臺灣優華語計畫,該計畫第1期、第2期共18所大學獲補助,本校是全國唯二獲得該計畫之第1期和第2期補助私校,核准計畫經費為17,438,367元,透過這計畫將擴大校對校之合作,在國際間推展台灣的華語文教育。本報特採訪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推廣教育處執行長邱建良、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國際長陳小雀、華語中心主任周湘華,介紹本校之優華語計畫內容,展現本校華語教學的特色。(文/淡江時報鄭佩維、林靖諺、李沛育、圖/淡江時報報資料照) 優華語計畫主軸 推廣華語文教學 教育部在全球華語學習趨勢下,讓我國具華語文教學量能的大學可透過「臺灣優華語計畫」,擴大與歐美地區大學合作推動華語文教育。從2021年5月起至今,教育部已核定獲補助學校已經開始推展合作,海外學校共有20所美國大學、5所英國大學、1所澳大利亞大學、1所紐西蘭大學。 本校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弗林特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Flint, UMF)、英國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OE)、美國西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 UWF)、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The College of New Jersey, TCNJ)合作,將選派華語教學人員、提供「台灣優華語獎學金」讓該4校大學學生來校研習華語、設置華語教學中心、辦理和推廣線上華語文教材與課程、華語文能力測驗等合作內容。 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表示,華語於國際上日漸成為主流語言之一,透過優華語計畫除了擴大本校的國際能見度之外,也能加強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弗林特分校、西佛羅里達大學等姐妹校合作,推廣淡江優質華語教學,同時吸引外籍生來臺交換和外籍教師來臺交流。王高成指出,本校獲得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之第一期重點培育學院補助,目前積極提升本校全英語授課質量,藉由雙語計畫的力量,對內持續開設全英語授課、對外推廣本校華語教學,讓本校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更融入國際化氛圍。 優華語計畫執行 增進本校華語教學能量 推廣教育處執行長邱建良說明,本校申請優華語計畫獲得教育部核准計畫經費為17,438,367元,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弗林特分校、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西佛羅里達大學、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合作中,將至密西根大學弗林特分校設立臺灣華語教學中心,預計外派專案經理1人、臺灣華語教師4人、海外交換學者1人、學期交換生26名、短期交換生50名;目前華語中心華語教師張舒妍已外派密西根大學弗林特分校,以推廣本校的華語教育實力,她也期許扮演好角色,在密西根完成華語教學的重要任務。 邱建良提到,本計畫除了配合教育部2025華語中程發展計畫外,並在海外推廣臺灣華語教學和華語文測驗,本校也會向海外介紹淡江與其他6校聯合發展的「時代華語教學系統」;本校同時也是臺灣華語中心評鑑的A級單位,更是美國政府授權在臺開辦最多美國政府華語研習項目計畫,計有CLS美國國務院關鍵語言獎學金計畫、CLS Spark美國國務院關鍵語言Spark獎學金計畫、NSLI-Y美國國務院高中生華語獎學金計畫、TISLP臺灣暑期密集語言課程、Flagship美國國防部語言領航項目計畫、Project Go美國國防部大學儲備軍官語言學習獎學金計畫等,充分展現淡江華語的教學能量。 優華語計畫 擴展姐妹校交流 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國際長陳小雀分享,國際處在優華語計畫中主要是擔任溝通橋樑,與華語中心保持密切的橫向合作聯繫,發揮跨單位的專業職掌,讓華師外派、與姐妹校合作洽談、設立華語中心、姐妹校學生來校研習華語、外師來臺教學等計畫內容能順利進行,透過此計畫讓本校走向國際,與美國教育界有更多的學術交流,以能加強與姐妹校的關係。 2021年10月有12位來自愛丁堡大學漢學系學生來校研習華語,陳小雀提及,該校學生透過「台歐連結獎學金:英國專案」來淡江學習華語,而藉由優華語計畫中,2021年9月28日晚間,在駐芝加哥辦事處處長姜森的籌備下,本校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弗林特分校,透過視訊,簽訂「美國中西部地區『台灣優華語計畫』校對校備忘錄」,加強雙方在語言教育方面的合作;也強化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西佛羅里達大學、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的合作,除了符合政府的教育政策外,也能與姐妹校維持關係,以學術及文化交流方式,讓華師到海外教學、外師來臺教書等相互交流,增加將華語推廣至海外的機會,以期達到2030雙語國家年的目標。 優華語計畫 深耕華語文教育 華語中心主任周湘華談到,透過優華語計畫能與歐美大學建立更加緊密、穩固之華語文教育合作連結;於此計畫中為選送華語教學人員、透過優華語獎學金規劃長期和短期課程,讓外籍學生來校研習華語、大手攜小手策略聯盟、辦理和推廣我國線上華語文教材與課程、於合作學校設置華語教學中心。 周湘華論及,在選送華語教學人員方面,選派人員須參加華語教學人員線上培訓課程後,赴往他校須與本校保持聯繫、進行經驗分享;優華語獎學金和大手攜小手方面,美歐學生來校每週至少修習15小時語言必修課,課程結束後須取得基礎級華語測驗,本校也會安排受獎學生擔任學伴,以協助我國中小學雙語教學。關於華語文教材推動上,周湘華表示,目前華語中心與其他6校合作共同編撰《時代華語》預計出版7冊,今年有望出版第5冊,此教材為考教合一除協助學生參加華測外,來台學習者也都將使用此書,華語中心也推動數位教學內容工作及教學模式改變,提供線上教學平臺(簡報、字卡、Kahoot 以及 Quizlet等皆由中心同仁共同製作)以減少教師備課時間,至於教學影片及VR為合作校獨有,此外往後教學模式教師不再以板書改以平板作為教學工具,因此將要求授課教師熟知平板操作,在Facebook中也有華語教材社團,提供各合作校老師交流與回饋。 周湘華感謝學校對華語中心的支持、前國際事務副校長戴萬欽的協助、各界人士對淡江的肯定,讓本校的華語文教學能推廣至海外,以拓展本校的國際影響力。 時代華語數位教材說明專頁:https://reurl.cc/9G529x MIT-Online ,華語教育整合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wNN6ageKY
【淡江時報潘劭愷報導】本校近在教學實踐研究的通過件數逐年提升,表現亮眼,但如何把珍貴的研究計畫成果寫成學術論文並投稿,提升其學術價值,甚至藉以升等,則是需要更進一步思考的方向。教師教學發展中心4月25日於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辦「2022淡江大學教學實踐研習營-論文寫作」,蘭陽校園同步視訊,邀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講座教授林煥祥、高雄醫學大學客座特聘教授洪瑞兒到校,透過豐富經驗分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論文發表關鍵要素,同時透過論文修訂進行回饋與討論,期以協助教師順利撰寫投稿論文,近50教師參與。 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致詞提到,本校自積極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來,投稿及通過件數每年遞增,今年已有129位教師投稿,占全校專任教師的18%,且橫跨各個學院,感謝講座主持人,電機系講座教授劉金源的協助,以及教發中心團隊及教師們共同為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努力,也希望教學研究計畫成果報告都能順利轉換成學術論文並發表。劉金源表示,「教學實踐研究」顧名思義即是希望教師們能將教學實踐的成果以學術論文方式發表,因為希望透過專家的引導與建議,讓初步完成的學術論文能夠更完備並順利發表,讓教師們在教學上所做的努力得以被看見。 活動首先安排兩位教授進行經驗分享,洪瑞兒透過相關教學研究論文範例說明如何進行論文寫作,並提供論文撰寫的提醒;林煥祥則分享如何精煉論文的品質,以及學術論文期刊投稿的相關經驗,他特別以自己為例,一篇好的學術論文不一定會被所有的學術期刊接受,只要對論文品質有信心,不要怕被拒絕,一定可以遇到優質的期刊願意接受。接著兩位教授在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審查回饋與討論中,針對本校7位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教師,將其成果報告改寫而成的論文,逐一進行討論並給予建議。 獲得109年度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的土木系助理教授蔡明修感謝學校對於教學的重視,何副校長的大力推動及教發中心同仁的全力支持,讓他覺得更有信心朝這個方向前進,也規劃進行教學研究升等。「藉由參加研習營的機會,兩位教授直接點出我論文的問題並給予解決方向,事後劉金源教授又與我們7位老師成立LINE群組,願意隨時提供諮詢協助,期待自己能夠持續努力,透過教學實踐研究提升教學品質,強化教學與研究的結合,並更有效率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2022/04/25
【淡江時報潘劭愷報導】本校文學院、理學院、外語學院、國際事務學院及教育學院所屬20系所及1學位學程,參與110年度「系所委託辦理品質保證認可」,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日前公告結果全數通過,各系所認可通過效期為111至116年,學位學程則為111至113年。 本校委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進行第三週期系所品質保證認可,除商管學院及工學院另辦認證外,其餘系所自109年起啟動新一輪評鑑作業,110年2至7月起辦理內部評鑑、8月進行書面審查,並於12月7日至10日辦理實地訪視。品質保證認可項目主要依據「落實學習本位,型塑品保文化」之理念,參酌國內外評鑑實務,結合品質保證循環圈之計畫(Plan)、執行(Do)、檢核(Check)、行動(Action)概念,協助系所檢視在系所發展、經營及改善,教師與教學,以及學生與學習三大面向之作法與成果。 學術副校長何啟東感謝接受評鑑系所同仁們的辛苦,此次能夠全數通過認定,代表本校對於教學場域與學習成效的重視與持續精進的努力獲得肯定,學校也將針對委員建議部分給予相關的協助與改善。他表示淡江一向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效,符合社會及產業的人才需求,因此各系所在教學內容及技巧上都會採用滾動式修正,以達學用合一的目標。「除此之外,學校也積極推動跨領域多元學習,鼓勵各系所發展特色課程,同時推動產學實習鏈結校友企業,以培育具多元能力,畢業即就業之淡江特色人才。」 首度接受外部評鑑的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全英語學士班,整體經營及發展狀況普獲評鑑委員肯定,尤其在學生對學系的高度向心力部分更是讚譽有加。系主任鄭欽模說明,該系在規劃時即參考朝系所評鑑的架構,將其融入學系經營,再加上全英語學習化環境、結合國際化與跨文化等學系特色,因此在評鑑時只須將相關資料加以彙整呈現即可。他感謝歷任助理、教師們的付出及學生的肯定,目前已積極進行課程的檢討與創新之規劃,希望能夠提供學生更符合現況的學習環境。關於委員提供的待改善及建議事項,尤其是教師在全英語授課負擔過重影響研究表現的部分,將在系務會議中充分討論後提出相關改善或因應的措施,「也希望學校能夠提供適度支援及獎勵,協助系上能更穩健的發展與成長。」
【淡江時報記者戴瑜霈報導】文錙藝術中心4月22日上午11時舉行「當代繪畫展-25種生命經驗」開幕式,展出25位青壯輩藝術家從各自的生活軌跡出發,結合自身生命經驗與土地相連的歸屬感,創作出心靈深處最平淡卻重要的日常。文錙藝術中心主任張炳煌、本校駐校藝術家沈禎和袁金塔、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為河、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陶文岳等16位參展藝術家出席盛會。 展覽由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王公澤,與本校通核中心副教授戴佳茹聯合策劃,王公澤表示,本展覽集結了25位藝術家,為參觀者提供25種生命視野,他們利用不同的媒材,及塗抹、疊加、建構、潑灑、覆蓋、拼貼、刮除、破壞、轉譯和改寫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出生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將生命經歷具體反映在創作脈絡中;部分藝術家更提供完成性較高的創作和未完成的素描作品,透過作品並陳的方式,讓參觀者更進一步了解他們創作理念及發想歷程。戴佳茹說明,淡江大學沒有美術系,唯一的藝術空間就是文錙藝術中心,自己授課時常會帶學生到藝術中心欣賞畫作,藉以讓學生沾染藝術氣息,也希望這次的展覽能帶給學生更多體會。 文錙藝術中心主任張炳煌認為,不同世代的藝術家相繼展出作品,對藝文空間來說是最直接且強烈的碰撞,25位藝術家有各自不同的歷練與創作經驗,參觀者可以將他們的生命經歷一覽無遺,是很難能可貴的事,期望在疫情消退之後,大家能平安健康,繼續揮灑對日常的體悟。 參展藝術家陳崑鋒則提到自己展出的作品全是以草稿、未完成的形式展出,概念近似於建造房子的「工地」,一切彷彿仍在進行中。他特別指出,一幅已完成的作品會褪去許多繪製中不經意的靈感,最後去蕪存菁地呈現在大眾面前,但唯有草稿才能看出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他希望參觀者在作品中可以意會「做事不一定要有目的性、不一定要完美的設定好目標」,事情有時候會展現出多個面向,從不同角度看會發現不一樣的趣味。 校外觀展者李明剛分享,從25位不同年齡層的藝術家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創作模式,尤其年輕藝術家用色大膽、鮮明,比起年長藝術家的創作,更能看到世代之間的碰撞。「當代繪畫展-25種生命經驗」展期至5月19日,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開放參觀,每週六、日休館並視疫情狀況彈性調整,歡迎全校教職員生踴躍參觀。
本校自建校以來即重視永續發展,97學年度起推動「服務學習課程」透過專業知能課程與服務結合,培養學生身體力行參與社會永續發展;在高教深耕計畫、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等支持下,盤點淡江特色對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關聯性,持續扎根永續。本校依據利基及現況,擇定有SDGs4教育品質、SDGs6淨水與衛生、SDGs7可負擔乾淨能源、SDGs8就業與經濟成長、SDGs11永續城市、SDGs12責任消費與生產,以及SDGs17全球夥伴,深化永續貢獻,展現本校永續實踐。(圖、文/學務處提供) SDGs4教育-航太系前進小學 展航太科普創意 課程概要 航太系副教授歐陽寬開設「無人機與火箭教學實作」課程,以「服務-學習」為理念,讓航太系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將航太科普相關知識介紹給國小學童,同時激發學童興趣,使科技知識向下扎根。為此,修課學生藉由課程設計、聯繫服務機構、上課演練、實地上課等,學習如何籌畫活動、將艱深專業知識化簡為簡單易懂科普知識以外,也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本次課程中,他們前進至臺北市東門國小、新北市淡水國小進行服務,在國小的課堂上教授「飛機飛行原理」和「火箭飛行原理」。在歐陽寬的指導下,先為課程進行介紹後分組,帶領學生一起構思無人機與火箭相關知識介紹和科普課程與活動設計,並為各組學生的課程活動設計進行演練,再到服務國中小執行,活動後,除了活動成果展示外,也進行檢討和建議,讓每次課程設計能更加完善。他們以集思廣益方式將飛機與火箭飛行原理等專業知識,設計課程以淺顯易懂的科普方式介紹給國小學生,再經由有趣的手擲飛機、水火箭的製作與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童學習興趣,活動結束後都會有學童自己親製的作品。透過航太系學生學習飛行知識,再到小學進行教學陪伴服務,達到「服務-學習」的教學理念。 在修課學生回饋中提到,原來可以用這些平凡的詞彙,簡單的定理來解釋大學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充滿成就感,了解團隊的重要性。 SDGs6淨水、SDGs7可負擔乾淨能源-大傳系製作淡水環保志 紀錄大淡水地區護川海洋綠能 課程概要 大傳系教授王慰慈開設「影視專案企劃」和「影視專案製作」課程,於課堂上以大淡水地區的人事物為敘事對象,讓修課學生學習影視紀錄片企劃、拍攝、後期製作等技能,以紀錄片形式挖掘當地故事,同時也熟悉田野調查、資訊搜集、團隊人力協調與分工作業。 本次以水源和環保為主軸,製作《淡水環保志》紀錄片,修課學生訪談河川教育工作者陳建志,介紹他如何將環保知識帶到社區並帶領大家重新認識淡水河;採訪本校海下中心主任劉金源在海洋領域超過40年的付出,並持續在海洋教育上開創更多的可能性;提到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理事長許慧明結合台電專業推動太陽能板公民電廠;訪問程氏古厝經營團隊之謝德錫和姚莉亭為淡海新市鎮追尋歷史記憶;指出新北市淡水區忠寮社區發展協會李鎮榮推動生態維護、環境教育等活動;拜訪紅樹林生態教育館導覽員鄭文欽如何關心腳下的土地;說明八里米倉國小校長林愛玲帶領全體師生動手做環保來推動環境教育;走訪北投國中童軍老師蕭妘羽在童軍課程納入環保議題。 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透過採訪陳建志了解到與土地連結的情感,社會大眾應該要多花一點心力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土地;而與謝德錫和姚莉亭一起走讀過程中,實際參與公司田溪橋接著到溪岸步道、蟾蜍石、沙崙圳等路線,最後回到程氏古厝,可以親眼看到河川樣貌和歷史,雖然疲累不堪,但了解地貌變遷的重要歷史。 在《淡水環保志》中,介紹「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如何在淡水與北海岸地區,推動公民電廠和智慧綠能社區,促進地方創生。修課學生採訪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的推行工作,例如在淡水社區大學開班授課,教導民眾認識太陽能光電及轉換概率、分析政府補助裝設太陽能板的誘因與投資報酬率,並在忠寮社區建置四座太陽能公民電廠、北新醫院在屋頂裝設太陽光電板。他們到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忠寮社區、北新醫院等地實際參訪架設太陽能板的居所,透過訪談了解居住下來的實際情況外,也近身採訪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理事長許慧明對於綠能的看法、推廣環保綠能和太陽能發電的歷程、合作社所扮演的生產和經營角色、如何在社區裡展開具體行動、已和文化大學合作建置「第一間大學社區公民電廠」、希望在未來三、五年內,能將合作社社員拓展至1000位,象徵社會大眾對綠能的支持與認同,期盼能將與文化大學合作的經驗複製並落實到淡水,讓淡水也能邁向智慧綠能。 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推動綠能已是刻不容緩,在北新醫院採訪太陽能板施工現場時,看到鋼構被吊上來放在屋頂時的過程,有著和預想不太一樣的發現,這樣的體驗算是不一樣的收穫。 SDGs8就業-經濟系規劃桌遊跨系交流經濟學 課程概要 經濟系教授林彥伶開設「勞動經濟學」課程,於課堂中學習勞動市場基礎運作概念,讓修課學生對勞動市場體系建立專業知識與分析技能,並以實務議題探討,例如就業的相關保障法規、基本工資、勞動歧視、及社會保險與福利等,讓他們能對未來就業時所面臨的法規與政策能有全盤性了解。勞動經濟學是一門現代經濟社會中與人們工作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科學,是探討人類生老病死的課程,包括生育率、青少年、教育、就業與失業、勞動市場、婚姻、家庭經濟學、社會保險、退休金、死亡率等各種議題,課堂中除了奠定勞動經濟知能的基礎、了解勞動市場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並使學生透過簡單的學理工具,以解析實際的經濟現象。 本次安排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桃園地區的人口移動、與中文系交流,由中文系分享如何創作兒童繪本,修課學生則設計2款經濟學小遊戲,讓中文系同學了解經濟學原理。透過這樣跨系交流方式,彼此了解學科差異性和專業性以增加跨系合作的機會。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更了解不同地區的移動方式;與中文系交流上能認識到繪本創作的過程,也能透過經濟學小遊戲,讓對方瞭解到經濟學不再只是書本上死板的知識,而是在生活上也能隨時隨地感受到並運用在周遭的小常識,透過這些遊戲互動的環節,也能成功的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 SDGs12消費-觀光系之永續課體驗森林療癒法 課程概要 觀光系副教授陳維立開設「永續觀光」課程,於課堂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旅遊管理人才,除了增加學生對觀光專業知識的認知外,並讓他們學習到在發展觀光旅遊的同時須考量當地的經濟、社會、環境影響,規劃環境、人文、經濟三方平衡的旅遊行程。本次安排至新北市萬里區瑪鍊溪大尖坪古道、福山植物園進行森林療癒引導實習服務,體驗自然療癒力,透過森林步道親自感受自然環境,並重新認識自己,行前特收起手機、手錶等電子設備,進入森林後,由擔任森林療癒引導員的學生,帶領參與者演練「觸覺與伸展引導」為矇眼前行和與樹擁抱、「嗅覺與味覺引導」是矇眼品嚐食物、「聽覺引導」是找到自己的樹、「視覺引導」讓參與者蒐集落葉花朵創作藝術作品,以及「正念引導」介紹飲食指南,透過引導實作,讓學生以五感重新連結對大自然的感動與敬畏,同時以走繩活動訓練自我平衡、團隊互助合作和自我挑戰能力。 在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森林療癒法不僅僅是簡單的爬山,更是用五種感官深度體驗自然環境,讓自己沉浸在森林的氛圍中,將自己置身於大自然中,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而且自己比想像中勇敢,可以嘗試赤腳、閉上眼睛、靜默等。另外,最喜歡不穿鞋走路的部分,赤腳走路是一種很棒的體驗,雖然踩在碎石上有點痛,一旦適應了,做起來是件很愜意的事情。擔任森林引導員的大學生也分享,這次活動不僅是為別人服務,也是種自我挑戰,除了規劃引導內容外,並協助參與者完成屬於他們與大自然的對話。 SDGs11城市-企管系服務創新設計課 手作蝶古巴特為次級木盒二創 課程概要 企管系副教授涂敏芬開設「服務創新與設計」課程,搭配《淡水好生活》第二期計畫之「學習型城鄉」的行動策略,就生活實驗的內容進行發想與激盪。本次將臺灣原創品牌(Chord & Major)調性耳機因品質要求之下所淘汰的次級木盒,與社區手作職人媽媽合作與修課同學一同改造,並讓修課同學將此經驗帶到課輔班與弱勢孩童創作。本次課程先向臺灣原創微型品牌悅聲志業股份有限公司募集次級木盒後,引入淡水區幸福里手作老師,到課堂上帶領修課學生體驗蝶古巴特手作拼貼技法,培養大學生的手作能力,接著讓修課學生到淡水區正德里小阿德課輔班協助孩童創作,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是以「事件鏈」方式,介接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修課學生將在課程中歷經「服務體驗者」再到「服務提供者」的角色轉換,以此學習「換位思考」與「以人為本」之核心精神。 本次課程中分為建立場域背景知識、進入設計核心流程、原型測試與成果發表之3個模組,以落實「動手作,真學習」的核心教學理念,說明服務創新與設計導論、建立學生團隊共識、邀請悅聲志業品牌創辦人陳冠宏分享創業理念,透過蝶古巴特的實作與學習,將木盒做二次的重新創作外,也進行淡水區田野調查,利用小阿德的人物誌做完整的顧客體驗旅程演習,在顧客體驗旅程前各小組會製作服務藍圖,以「服務藍圖」的操作,進行學理講授、實際演練與服務交接,最後以電子書方式進行線上成果發表。在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透過這堂課程更了解「設計思考」,也能將設計思考的5個步驟開始運用在解決問題上,不論是在會議上或是報告,都能讓自身的思考方向更貼近人性以及更有自己的想法。 SDGs17夥伴-法文系職場實務課導覽大稻埕 踩點現場掌握外語導覽節奏 課程概要 法文系助理教授陳麗娟開設「職場實務及產學合作」課程中,以關懷在地文化為目標導向,以大稻埕外語導覽為服務重點,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充實大稻埕的文史、觀光、旅遊內涵,將之轉譯以法文為主的外語,為大台北地區的法語人士進行實地導覽與文化體驗。課堂上,邀請業師分享、校外實地參訪企業來了解產業發展內容,業師也會依據學生專業與該職場所需能力進行工作坊訓練,培養外語轉譯和說故事能力。在大稻埕外語導覽方面,讓學生主動蒐集資料瞭解大稻埕的文史及觀光旅遊特色後,並將此撰寫導覽文本,同時也製作導覽活動宣傳影片,並上傳至可以接觸法籍人士為主的媒體社群,以吸引法籍人士參加週末上午的導覽服務活動。透過這樣課程規劃,提供學生將應用專業外語與產業接軌的機會,業師訓練工作坊幫助學生釐清導覽方向和內容。因受疫情影響原訂大稻埕現場導覽無法執行,改以線上導覽,設計紛絲專頁和「台灣萬花筒」Podcast的網路廣播節目,來為觀眾介紹大稻埕的美食、臺法飲茶文化、廟宇拜拜文化、夜市等內容。修課學生的回饋中提到,透過課程學習到課堂外學以致用的經驗,導覽文本的規劃準備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