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淡江時報記者李沛育專訪】眼前這位靦腆的男孩和他身旁的機器手臂,是機器人博二楊勝凱投入自身熱血的成果,曾參加並榮獲多屆「上銀智慧機器手實作競賽」冠軍、季軍和「所羅門AI視覺競賽」優勝,也是本校109學年的優秀青年,提及這份榮耀,他謙虛表示:「我只是每天做我該做的事而已。」 回憶大學時期第一次參加「第10屆上銀智慧機器手實作競賽」,楊勝凱對於參加這場比賽,讓自己寫程式的能力大幅進步外,也帶著靦腆的笑容分享:「因為有著延續淡江優異戰績的壓力,經常兩三天沒睡覺,自己整天坐在電腦前,眼睛好一陣子都佈滿血絲,看起來十分的嚇人。」正因比賽所帶來的自我成長加上當時實習公司力薦本校的機器人博士班,讓楊勝凱有信心相信學校的師資和規劃,而選擇繼續攻讀本校機器人博士班。對於近期參加的「所羅門AI視覺競賽」,他說到:「這場比賽特別著重視覺,這與我先前所參加過的比賽有所不同,也因這次的比賽讓我對機器人的視覺感知更加敏銳。」 對於近期的規劃,楊勝凱熱情分享正在準備的新比賽,由World Robot Summit主辦,參加「Future Convenience Store Challenge」這項目。「與先前的國內比賽不同,這是場比賽地點位於日本愛知縣的國際比賽,主要是研發機器人在便利商店如何能更快速敏捷地為店員提供後援準備服務,如協助搬貨、備貨等。」 在每一場比賽的鍛鍊下,楊勝凱深刻體認到「團體合作」的重要,每項機器成品的展現,背後都需要一支團隊不斷的研究新零件、程式、草圖等,需要有許多人集思廣益,發現機器的問題和修正,才能在眾人面前精準操作指令。他也慶幸與自己合作的夥伴都可以有志一同為比賽努力,都是很好的合作夥伴,每次的比賽準備,都可以與夥伴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 最後楊勝凱分享:「機器人這個領域是非常看重團隊的,機器人不單單只是組裝零件,也需要寫程式等能力,而每個人的長處不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有一群可以跟你研究機器人的夥伴是不可或缺的,對這個領域有興趣但沒有相關基礎的人需要有這方面的認知,如果只是想如何組裝機器,那只是一種『玩』機器而已。」
【林薏婷報導】本校AI創智學院與穩懋半導體、信邦電子、翰可國際、南僑集團/南僑投資控股、新日興集團/新日興、優派國際、聯邦商業銀行、亞新工程顧問、豪紳纖維科技、神通資訊科技,以及晶實科技共11家企業,於12月21日上午10時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穩懋廳舉辦「淡江大學與領袖企業策略聯盟簽約儀式」,由淡江大學校長葛煥昭代表與11家領袖企業進行簽約,在校內一二級教學與行政主管、師生、業界代表超過100位見證觀禮,攜手企業一同培育AI時代的數位人才。 葛校長致詞表示,AI創智學院是本校於109學年度成立同時也是本校第九個學院,透過此學院提升學生在AI與雲端運算時代的就業能力,與企業接軌減少學用落差,也能進行校園數位轉型;2020年11月7日在本校創校70週年之際,與台灣微軟簽署「AI雲端戰略結盟」並正式啟用該學院的4個實境場域,將引進超過200門數位課程,結合實體課程輔導學生考取證照,幫助學生進行跨領域學習。葛校長感謝企業們大力襄助,讓AI創智學院的軟硬體設施能迅速建置完成,這次與11家企業們攜手合作別具意義,將在諮詢顧問、產學合作,以及人才培育方面更深入合作,本校也在邁入淡江第五波之時,持續整合雙方資源並強化產學合作,創造雙贏及相輔相成的成果。 穩懋半導體董事長、會計系校友陳進財致詞感謝母校能在AI時代中超前部署,成立AI創智學院以線上學習方式搭配實體課程輔導,鼓勵學生能進行跨領域學習,對企業來說也是很好的機會透過線上來學習AI相關知識以推進雲端進程。信邦電子(股)公司董事長王紹新、翰可國際(股)公司董事長陳洋淵、南僑集團/南僑投資控股(股)公司執行副總裁李勘文、新日興集團/新日興(股)公司總裁呂勝男、優派國際(股)公司董事長朱家良、聯邦商業銀行(股)公司總經理林鴻聯、亞新工程顧問(股)公司副董事長高宗正、豪紳纖維科技(股)公司董事長陳明聰、神通資訊科技(股)公司副總經理丁玉成,以及晶實科技(股)公司經理張家珍,也逐一致詞並感謝能參與這次的簽約合作。簽約典禮後,由AI創智學院院長李宗翰領軍,帶領與會嘉賓參訪AI創智學院之4個實境場域。
【淡江時報記者廖宜美報導】國際暨兩岸事務處12月11日下午6時,於守謙國際會議中心有蓮廳舉辦「境外生迎新暨感恩晚會」,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淡江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林健祥、菁英會會長江誠榮、數學系校友,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校友服務暨資源發展處彭春陽及師生近兩百人共襄盛舉。 國際長陳小雀首先感謝境外生們在疫情期間不畏艱難到校就讀,其次感謝所有的捐款人的支持,「淡江有愛,學習無礙。」讓境外生能在隔離檢疫的過程中感受到淡江人給予的溫暖;王高成則提到因疫情期間每人檢疫時間不同,無法如期舉辦迎新,在此歡迎也感謝新生的選擇以及到來,希望所有人都能學有所成。 林健祥、江誠榮及王紹新共同於致詞中指出,感謝淡江帶給自己以及學生豐富的資源,透過「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的教育理念提供更寬廣的視野,也讓學生擁有感恩的心,「這分從樸實剛毅出發的感動,超越了國界,我們也希望能將這分感動傳承給學弟妹,協助淡江以愛永續。」接著更將代表淡江精神的校徽轉交至學生代表們手上,希望將這份「淡江人的愛」傳承下去。 此次受COVID-19的影響,國際處動員所有人力,在各單位及校友協助下,順利將所有學生接返學校上課,陳小雀分享其中的點滴,從確認學生的意願來臺、接機後持續關懐安置學生的心路歷程,「親手接回同學能最能帶給他們直接的溫暖,後續的關懷則能讓他們感受更多的誠意。」從7月2日至11月27日的歷程中有笑有淚,比如防疫旅館一房難尋、學生居留證突然失效即將被遣返、居家檢疫的過程中深夜急診,陳小雀感謝一路上所有給予幫助的人,也希望返校同學能認真求學,「這是我們最大的期望。」 來自香港的航太二衞天澄分享返臺過程中,各式手續和申請十分繁雜,很感謝國際處的協助及迅速處理,在返臺後的隔離期間也給到他精神及物質上很大的支持。感恩晚會在管樂社的演奏中告一段落,輕快的音樂同時為餐會揭開序幕,餐會中境外生們相談甚歡,也有不少學生特別向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師長們表達謝意,場面溫馨,氣氛熱鬧。
【記者李沛育淡水校園報導】本校水環系專案教授高思懷帶領團隊參加「2020 Green Circular創新技研競賽」,以「垃圾焚化飛灰製成高價值陶瓷濾膜之研發」技術,打敗30多個團隊拿下冠軍。高思懷表示,在垃圾焚化飛灰的議題已深耕20多年,加上先前已通過教育部補助大學產業創新計畫研發三年期等多項肯定,最後不負眾望拿下冠軍,更是增強團隊對焚化飛灰資源化的信心。 30多年前焚化逐漸是為都市處理垃圾的世界主流,但其所產生的飛灰問題日漸棘手,因此他致力投入飛灰處理和利用的研發,先後取得多項國內外發明專利,也於近年獲得臺北與東京國際發明展兩面金牌兩面銀牌,高思懷說明,陶瓷濾膜以先前研發的調濕陶瓷技術為基礎進一步改良,可用於民生污水、工業廢水處理,製程中的廢水可轉換成次氯酸水,用於環境消毒,若產品無法發揮過濾功能時,也可回收歷程製作新品的原料,藉此達到「零污染、零廢棄、零排放」的循環經濟目標,此項產品以焚化飛灰為主原料,製作成本較市售商品低,是朝向市場化的有利條件,高思懷有信心將此項產品商業化,並成為未來市場的主流。 本次獲獎團隊由水環系的碩博士生組成,高思懷表示,這次能打敗其他學校獲得冠軍,是肯定本校師生的研發能力,藉此鼓勵學生自我肯定,本校有堅強的師資的指導下,只要努力就能獲得好成績。他提到,目前該團隊除了持續在技術上改進外,也希望在價格和市場能獲得青睞,未來將規劃陶瓷濾膜商業化外,也將繼續調濕陶瓷等多元焚化飛灰資源化產品之研發,為環境的循環經濟目標貢獻心力。
【林薏婷報導】本校電機系教授周建興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助理教授謝毓琛組成「雲淡風輕」跨校團隊,為視障兒童開發「多感槌球」互動玩具,於「2020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中,獲得「體感互動科技」組第一名,並於12月11日公開表揚。 「多感槌球」主要提供視障兒童肢體的靈活度,周建興說明,視障兒童多是利用手指與玩具做互動較少接受動態刺激,透過「多感槌球」工具研發,以槌球運動特色,由雲科大設計產品外型、本校電機系進行喇叭、偵測器、蜂鳴器等軟硬體整合,讓視障兒童手持槌桿擊打小球時,球內蜂鳴器會發出聲響吸引孩童聽聲辨位,當接近小球時,隨著離球距離的遠近,槌桿會有不一樣的震動感,以提醒擊打時機。他提及,本次與台中啟明學校合作協助測試,將測試結果作為改善措施,並希望藉此「多感槌球」讓視障兒童能有大動作遊戲的機會,以提升他們的感官認知能力學習人際互動,並增進空間探索的能力。周建興指出,未來會將「多感槌球」參加國際設計展以增進本產品的國際能見度。
【淡江時報記者林曉薇、林雨靜報導】視障資源中心系統工程師張金順,歷史系校友張瓊玉,共同榮獲「第24屆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11月28日皆親自出席頒獎典禮,由蔡英文總統手中接下獎座。張金順感謝曾經關心和幫助他的人,「有了大家的支持和鼓勵,讓我有機會獲得這個獎,希望繼續找到能解決視障者問題的方式,讓他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張瓊玉則在臉書上留下「每個呼吸的當下,無論是苦楚還是確幸,最終都化為動力、成為自己的希望」的感人文字。 張金順目前的工作,主要在於開發App協助視障人士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第一個App是『語音隨身助理』,它的功能在於協助視障者閱讀書籍和新聞雜誌,包括4萬多本的教科書和課外讀物,以及每天400至500篇的新聞更新,提供視障者直接經由手機閱讀。第二個則是「幫忙看見」,可以幫助視障者利用手機拍照及辨識,然後透過語音讓視障者知道相關內容,包括貨幣、文字、名片、菜單或有字體的東西。 對於這兩個App,張金順認為都達到他預期的目標,但希望能更加充實,『語音隨身助理』的書籍與新聞雜誌的種類和數量,與提升『幫忙看見』拍照的準確性,以及辨識能力。至於開發動機,「一方面是個人需求,我是使用者,同時也是需求者和研發者,我希望藉由手機的功能讓生活更加便利,這同時也是大多數視障者的需求。」 25年來擔任系統工程師,對張金順而言,是因為喜歡接受挑戰,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然後享受成就感。「開發一個App需要許多資源的協助,例如書籍,網絡,資料庫和程式部分的專業人士,由於這幾年手機網路越來越發達,這些功能得以轉變成App放上手機,加上AI的進步,可以透過手機添加了拍照和辨識的功能,科技的進步也間接地促成App的產生。」 張金順指出,目前社會重視平權,不同的族群、性別、年齡,不管有無障礙都應該要共同學習並運用科技成果。他鼓勵視障者多透過手機與電腦學習資訊,才能獲教學和學習上的平權,正常學習;文化上也是一樣,他希望視障者可以多到一般的博物館,透過導覽體驗文化。「其實經過一些簡單的調整和溝通,視障者可以參與的東西和事物就可以更廣泛。」 張瓊玉是一位馬凡氏症的患者,罹患重度視覺障礙及罕見疾病,但她不向命運低頭,一直認真地活出自己該有的樣子。她曾舉辦了大大小小的個人展覽義賣畫作,出版生命故事「向麻煩SAY YES!」,完成逾750場巡迴演講,熱愛歌唱的她甚至考上臺北市街頭藝人,在街頭唱出對生命的熱忱,感動了許多人。 張瓊玉12月9日剛完成心臟手術,術前一個月她努力把握時間製作個人專輯、圖文冊、進行25場生命教育講座,來籌募手術經費,臉書上仔細地記錄她的感觸,也展現她對命運無畏的挑戰。
【淡江時報記者張品濂報導】大傳系同學參與國際攝影展大放異彩!大傳四李昱賢參加「2021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以《紅與大花》獲得優選;大傳四張懿文及畢業系友翁睿坤也各自以《庄腳所在》及《北漂之後》,從58件作品中得到「2020台北國際攝影節台灣攝影之星」評審青睞,皆獲得優選佳績。 李昱賢的優選作品《紅與大花》將於2021年2月至4月於新光三越北、中、南巡迴展出;他談及命名的緣由:「靈感是出自在傳統市場拍攝的過程,現場環境、攤販或是逛市場的人之間都能發現大量紅色和花樣,前者充斥在仍留著血的生食、帆布、水桶和招牌等等,呈現一種熱鬧和熱情的感覺。」 而張懿文與翁睿坤於12月5日則在中正紀念堂攝影展開幕當日,接受頒獎並於12月5日至13日展出入選作品。大賽策展人鄧博仁表示,以往攝影節多以藝術取向作品獲選,但今年張懿文的《庄腳所在》呈現紀實類的創作型態,實際走訪苗栗通宵,想將鄉村實際生活型態呈現給閱覽大眾,深獲評審肯定。 擔任此次評審的韓國視覺藝術家尹洙竫喜愛人文的照片,翁睿坤《北漂之後》、張懿文《庄腳所在》兩組作品,呼應著評審做為台灣新住民對生活的一些心情反映,引起她對臺灣生活的好奇與反思。 翁睿坤表示:「人可以用不同語言去描述自己的故事,像是文字記者用文字、攝影記者運用圖片故事、影音記者運用動態影像,希望大眾能理解拍照不是只有按快門那麽簡單的事。」
【淡江時報記者劉江專訪】六年之內,從職場小白晉升Studio A總經理;之後十年,調換跑道,成為宏達電臺灣區總經理。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現資圖系)校友陳柏諭,被業界譽為「臺灣最年輕手機品牌總經理」。可他卻謙虛幽默地表示:「都是誤打誤撞。」相比已經取得的成績,陳柏諭更在意未來三年乃至十年要如何帶領公司發展:「做決定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但是不要害怕遇到挫折失敗,要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學會預設未來會有什麼問題!」 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虛擬實境、遠距溝通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10月HTC推出了VIVE XR Suite虛擬解決方案套裝,涵蓋工作、社交、休閒活動等領域的VR服務。陳柏諭介紹這並非因應疫情而為,「HTC好幾年前就開始佈局VR,疫情凸顯了重要性。」正因預見VR會成為未來的新常態,所以陳柏諭及同仁們才會大力發展。在他看來,VR除了提供360度的視訊,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前所未有的想像力。 「以前上健康教育課都是看圖說故事,好一點是模型。現在用VR,老師可以帶學生鑽進身體裡面,從各種角度去看心臟、大腦到底如何構成。」生物學、天文學、化學等各個學科,都可以藉助VR讓學生更有參與感,讓學習變得更有趣。與此同時,VR也幫助同仁共同協作。「在VR世界,我們可以把做好的手機模型直接放在虛擬會議室。哪個角度需要調整,可以自由翻轉查看。等到亞洲team同仁下班回家,歐洲team的進來,還可以看到之前討論過的所有圖案、筆記和錄音檔。 陳柏諭表示,VR在各行各業都有利基點,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需求、內容、硬體進行結合。他鼓勵大家:「不要害怕跨界,好的銷售、研發不一定都有專科的背景。」事實上,陳柏諭自己也曾多次跨界,2000年,陳柏諭找工作看到蘋果公司在臺灣招聘業務工程師,毫不猶豫投遞履歷。「因為1999年暑假去日本學習語言,在語言學校第一次接觸蘋果電腦,發現怎麼它的操作方式跟Windows不一樣?」日本的經歷激起好奇心,在陳柏諭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後來他順利進入蘋果公司,從Apple 問題解決顧問、通路經理,一直做到Studio A 總經理。 「在蘋果,你只要follow總公司的所有guideline就不會犯錯。」陳柏諭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後來,一些前輩跳出來創業,開發了多普達(dopod)智慧型PDA,也就是個人助理系統。多普達後來被宏達電買走,成為HTC智慧型手機的前身。前輩問我有沒有興趣做臺灣人自己的品牌,於是跳槽。」 陳柏諭進入宏達電,「以前蘋果告訴你怎麼做、做什麼,現在是你有機會做想做的,就要扛相對應的責任,這是最大的不同。」新環境提供了陳柏諭大展拳腳的好機會,但也感到隨之而來的壓力。他舉例,光是設計新手機顏色,就可能需要不斷地測試調整。「賣得好很有成就感,賣得不好壓力很大。以前在蘋果,賣得好不好那都是上面的決定。」 為了更了解用戶對HTC的態度,陳柏諭養成了每天早上看負評的習慣。「喜歡你的永遠講好聽話給你聽,那你永遠看不到自己另外一面。」在他眼裡,網友的評論涵括技術、業務、行銷等各個層面,負評有助於改進hTC的產品與服務。 從資圖專業逐步跨界行銷,陳柏諭每一次轉變跑道都勇往直前。他十分感謝淡江四年的培養,認為大學的學習重要在於思維方式的培養:「在蘋果有一個觀念是我給你需要的東西。我就聯想到圖書館五律當中強調在適當的時間給適當的人適當的資訊,它們其實是同一個概念。」雖然現在工作和大學的專業相去甚遠,但陳柏諭覺得當中很多道理都是觸類旁通。 大學時期,陳柏諭加入淡江合唱團,擔任男高音。他不僅有機會到國家音樂廳表演,也鍛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社團就是一個小社會,經營社團和小型企業很相似。做活動你就要企劃一些事情,要和同學一起合作。」陳柏諭回憶有一年寒訓,要求大家五點半起床跳晨操,結果導致練唱時團員精神不佳。第二年,陳柏諭當幹部就提出取消晨操,讓大家有充足的睡眠。「後來我問了幾位學長姐為什麼要早起。結果是因為有一屆老師的時間不能配合就提前。後面幾屆一直不理解就延續下去。那麼,你會遵循陳規嗎?還是因應現在做出改變?」 陳柏諭認為參與社團可以培養運作組織的能力,有助於邁入社會後的職涯發展。除此之外,他也建議學弟妹在大學四年花時間培養未來的興趣。「淡江大學提供了自由和開放的環境,除了唸書之外,多跟人接觸,去談戀愛,去環島旅遊,了解不同的文化都很重要。」
2020/12/14
【淡江時報記者劉江報導】12月10日上午9時30分,本校與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於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行「永續發展合作意向書簽約儀式」。由校長葛煥昭、TAISE董事長簡又新,及雙方執行代表本校學術副校長何啟東、基金會常務委員蔣本基共同簽訂「永續發展合作意向書」,董事長張家宜、本校三位副校長、一二級主管等出席見證。為打造「無紙化智慧雲端校園」,本次會議僅以掃描QR Code形式提供TAISE文宣品網路下載。 葛校長說明,聯合國2016年起在全球範圍內導入永續發展目標(SDGs),共有193個國家贊同17點目標及其隨附的169項指標,亦即「永續發展目標的在地化」。「大學具備了教學、研究、推廣及教育宣導等重要功能,絕對是落實SDGs的重要基地。」接著提到本校自109學年度起,即以SDGs為立足點,結合校務發展、深耕計畫及USR,聚焦永續發展,而學校下一個五年計畫將以「永續及提升社會影響力」為核心議題與推動策略,「將SDGs全面融入教學、研究、產學、國際事務以及校務發展等重點議題。」希望學校未來與TAISE密切合作,共同推動並落實SDGs。 張董事長致詞時則回顧本校與簡又新董事長的緣分。「1973年張創辦人愛才,特地親自前往紐約聘請簡董事長回台灣,進入航空系任教。」簡又新歷任航空工程學系教授、系主任、工學院院長,並於1991年接棒張建邦創辦人擔任交通部長。「簡董事長從擔任環保署長起即一直在推動環境永續議題,學校與基金會簽約,在這方面一定如虎添翼,期待今後有更緊密的合作。」 簡又新表示「淡江大學是我成長的地方,每次回來都很興奮!」他認為永續發展不只是關燈關冷氣,而是涵蓋了學校永續治理、環境永續、社會公平正義與社會服務三個面向。「大學除了學術要做得好,社會的impact也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從大學開始培養學生。他們才知道畢業了怎麼做。」
【淡江時報記者姜羿帆報導】本校全大運表現優異,奪得10金4銀8銅的佳績。葛煥昭校長為勉勵優秀運動員於12月4日在富基采麗婚宴會館舉辦餐會,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蘭陽校園副校長林志鴻、秘書長劉艾華、教務長林俊宏、學務長武士戎、體育長陳逸政、文學院院長林呈蓉、工學院院長李宗翰、商管學院院長蔡宗儒、外國語文學院院長吳萬寶、全球發展學院院長包正豪、軍訓室主任張百誠、衛生保健組組長談遠安,皆親臨現場為選手們的優秀表現喝采。 首先由體育處用心製作選手競賽歷程影片《榮耀與感動》於會場播映,接著葛校長致詞:「今年109年是淡江大學值得慶賀的一年,首先是我們第四度榮獲教育部的體育績優獎,再來是今年大專校院運動會的成績真的很好,去年只有六面金牌二面銀牌四面銅牌,今年足足是去年的兩倍,大大提升我們學校的聲譽,特別感謝教練團與選手的努力。」校長更幽默表示:「前兩年開幕我都有到,今年的開幕典禮,我剛好要去中興大學領『傑出校友獎』而缺席,明年我就算再得一次傑出校友獎,我也不去!我一定會到我們選手的開幕典禮!」 葛校長允諾明年若是取得12面金牌,獎勵金從一萬元提高至一萬兩千元,引來選手們振奮歡呼。 奪得「公開女生組田徑800公尺」金牌,財金三沈佳霓表示最想感謝的人是教練,「教練是陪伴我訓練最長的人!當然還有感謝學校的獎勵金。」跆拳道銅牌,英文系校友連偉良最感謝金牌隊友法文四李柏炫:「我去年其實第一場就輸掉了!滿感謝練習都有他的建議、鼓勵和指導,我是大學才重新接觸跆拳道,這些比賽經歷真的很難忘。」同時連偉良補充:「我們跆拳道有校隊也有社團,我們比較專注在練習,沒有太多宣傳,希望有興趣的同學加入及參加社課。」 【淡江時報舒宜萍、林薏婷、張容慈報導】本校於109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簡稱全大運)中表現亮眼,拿下10金4銀8銅,蟬聯非體育科系之私校第1。各學院院長提供得獎選手獎學金以為鼓勵學生優異表現,於本次全大運中,工學院土木等4系共6人、商管學院企管等8系共10人,以及全發院觀光系共4人,每人頒發5000元獎金。 工學院於12月11日中午舉行頒獎典禮,由工學院院長李宗翰頒發,體育教學與活動組組長黃谷臣也出席參與。李宗翰恭喜學生在體育賽事上的優異表現,並勉勵同學繼續留在本校深造,他鼓勵,「本校提供多元豐富的獎助學金,支持學生們的多樣化發展,持續努力爭取佳績並增強自己實力。」工學院在本次全大運之得獎紀錄為,土木系二蘇品融獲一般男生組擊劍鈍劍團體賽和一般男生組擊劍銳劍個人賽雙料冠軍、一般男生組擊劍銳劍團體賽第二名;土木系三楊曜綸得一般男生組軟式網球團體賽冠軍;化材系2B楊紀謙為一般男生組空手道個人型第二名;土木碩二楊明倫獲得一般男生組軟式網球團體賽第一名、一般男生組軟式網球雙打賽第二名;電機系2A楊承恩是一般男生組軟式網球團體賽第一名;土木系2B楊正豪獲得一般男生組擊劍銳劍團體賽第二名;航太系碩2黃梆碩拿下一般男生組擊劍軍刀團體賽冠軍、土木系3B徐嘉佑獲得一般男生組擊劍軍刀團體賽冠軍、一般男生組擊劍銳劍團體賽第二名;化材系3A施育洋為一般男生組軟式網球團體賽冠軍。 商管學院於12月7日提供獎學金予獲軟式網球獎項的風保三許倍瑜、財金碩二劉士霆、國企碩一楊宜倩、運管二鄧皓云、管科三劉亭妤;獲網球項目的公行系校友崔佳珉;獲田徑優勝的財金三沈佳霓;擊劍項目優勝的國企四凃政聿,以及經濟三林紹嘉。 全發院頒予觀光二盧佳褕、觀光四廖浩鈞、潘世軒、企管三包旻睿。全發院在本次全大運之得獎紀錄為,盧佳褕獲一般女生組擊劍銳劍個人賽第三名、廖浩鈞得到一般男生組擊劍鈍劍團體賽第一名、潘世軒為一般男生組擊劍鈍劍團體賽冠軍、包旻睿是一般混合組網球混合雙打賽第一名。
文/淡江時報李沛育、攝影/淡江時報游晞彤、淡江時報資料照片 前言 本校獲得109年度教育部體育署獎勵學校體育績優團體獎,過去曾於98、102、105年度獲得體育績優團體獎,這是第四度獲此殊榮,與臺灣大學、彰師大一同獲獎。該獎項是教育部為鼓勵推展體育績效的優良學校所訂定之獎項,本校常年在體育事務推展上不遺餘力,積極推廣體育活動、運動社團等多項活動,體育事務處也積極帶領體育行政團隊在教學研究、行政服務,以及活動競賽等方面表現出色。本校以五育三化涵蓋訂定學生八大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以「樂活健康」注重校內教職員工生之身心靈和環境的和諧,以建立正向健康的生活型態。 獲得各界肯定 第四度獲獎 今年,本校再次獲得教育部體育署獎勵學校體育績優團體獎,體育事務處致力於體育教學,規定必修兩年體育課之外,並舉辦多元化活動,如舉辦運動會、新生盃、系所學會等例行體育活動賽事,也有開設教職員桌球班、鼓勵教職員工參加各項比賽,其中107學年度教職員工羽球錦標賽榮獲女子組團體冠軍,讓教職員樂活身心、活動筋骨。體育長陳逸政表示,「和他校相比,我們受限於場地緣故,較沒有承辦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的經驗,這次能再次獲獎並與國立大學並列實屬不易;這次能在任內獲獎也是鞭策自己努力的動力之一,希望能再突破現況,期許未來能繼續獲獎。」 本校體育硬體設備完善 為提供教職員工生良好的運動環境,本校提供運動場1座,內有400公尺田徑場及棒壘場,在跑道旁、五虎崗綜合球場、以及紹謨體育館7樓共設置9面籃球場,另外在五虎崗和紹謨體育館4樓有排球場8面;此外,在學生活動中心和五虎崗綜合球場中提供4面網球場、學生活動中心和紹謨體育館4樓有羽球場9面,紹謨體育館內設有韻律教室、1間桌球教室、1間運動傷害防護室,以及1間重量訓練室,紹謨游泳館內則有韻律教室、重量訓練區、2間體適能教室,另外設有紹謨紀念游泳館、紹謨紀念體育館、溜冰場各1座,本校也與強運撞球館及佑昇高爾夫球場來進行校外建教合作場地。 五虎崗綜合球場採用國際最先進專業的SPORT COURT拼裝地板,且使用多屆亞運會、奧運會及MLB美國職棒大聯盟場地使用的MUSCO燈光照明設備,能減少炫光、增加亮度,並達到環保節電之效能;紹謨體育館曾獲選為「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舉重項目的比賽場地,體現本校的運動器材設備的更新朝向國際賽事規格邁進。 最受師生歡迎的紹謨紀念游泳館之重量訓練區,位於紹謨紀念游泳館2樓大廳,分為大門左側的心肺功能區和大門右側的肌力訓練區,陳逸政希望,未來將更新該館內的重訓器材、修繕紹謨體育館4樓的木質地板,以提供全校師生有更好的運動環境。 積極開設體育證照班 運動志工增加選修意願 為提升學生在學期間參與多元體育活動的意願,協助學生修完必修的體育學分外,並積極選修體育課程,以培養就業之第二專長,本校體育事務處配合專任教師之術科專長,結合學校提供的體育課程場地,開設多元面向之相關證照課程是本校的目標之一。109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體育專業知能服務—水上救生證照」、「運動休閒與競技實務—羽球證照」與「運動休閒與競技實務—籃球裁判證照」課程,其中籃球裁判證照班更與校際賽事合作,如學生考過籃球裁判證照,可擔任校際籃球比賽的裁判,讓學生學以致用。 目前正積極規畫開設「游泳證照班」與「救生員證照班」,朝向游泳證照與救生員證照的發證單位前進,方便學生考取證照與提升選修意願,未來救生員證照班的學生考過證照,可獲得紹謨游泳館的救生員工讀的機會,創造學校與學生雙贏的局面。每學期辦理體適能檢測,登錄檢測人數為全國第1的學校,透過體適能的資料校方提供改善指標與建議,讓學生了解自身體能健康狀況。 同時,為刺激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意願,本校積極開發多元體育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其中運動志工是本校的重點推廣項目之一。自106學年度開始在本校通識課程開設運動志工精神與社會服務課程,該課程修課人數每學年達200人。校方以成績的方式刺激學生擔任運動志工的意願,其中「新北市萬金石國際馬拉松」與「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兩場賽事的運動志工服務尤為突出。「萬金石國際馬拉松」為全臺第一個通過國際田徑總會(IAAF)認證的標籤賽事,並於2017年再度成為國內唯一通過銀標籤(SILVER)認證之馬拉松賽事,於2017年開始,本校是參與該活動之學生志工人數最多之學校;配合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校方積極辦理多場志工培訓講座,其學生志工培訓人數為全國大專校院第3,私校第1。透過學校積極協商多場國際規格的運動賽事,讓學生增進經驗與視野。未來體育處則透過體育處的師長,向學生提供多項體育賽事的運動志工的資訊,鼓勵學生擔任多項體育賽事的志工。 校隊表現優異 海內外經驗交流 本校運動代表隊參加全國大專運動會成績持續亮眼,於109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獲得10金4銀8銅,突破108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6金2銀4銅的優秀表現。體育事務處也積極鼓勵選手參加各項運動賽事,如全國學生劍道錦標賽等,藉以增加比賽經驗與實力,也推出「拾金計畫」,將選手名單縮減的菁英計畫,讓教練和選手可以密切合作,以獲得比賽佳績。陳逸政提到,本處的體育教師會互相激勵,以積極態度面對各種賽事,幫助學生爭取運動比賽的好成績,形成師生一同為校爭光的強烈榮譽感,成為本校在各項運動賽事表現亮眼的主因之一。 而為提升全校師生的運動實力,體育事務處經常積極與海內外多校舉辦友誼賽與交流活動,如108年8月,校長葛煥昭和蘭陽校園副校長林志鴻率領男籃、女籃,以及桌球代表隊,前往上海復旦大學參與「海峽兩岸暨港澳大學交流賽」,當時獲得桌球男女混合團體賽第6名、女子籃球賽第4名的佳績。109年1月,則由陳逸政、人資長林宜男率領體育處師長和教育部人員到越南體育總局、北寧體育運動大學進行參訪;近期體育處獲國立臺灣大學之邀,彼此交流教學與帶隊經驗。陳逸政指出,未來會參考中原大學取經運動證收費制度,將計畫新增徵收「體育場地使用費」,藉此費用來面對預算縮減的困境,並提升硬體設備,讓全校師生在課外時間能以更優惠的價格,更方便的使用學校的體育設備。 推展產學合作 校友回娘家凝聚向心力 為提升本校研究水準,鼓勵教師從事研究及產學合作、創作及展演,將此成就為升遷的依據之一,刺激體育教師積極帶領在校學生參加各項運動賽事,本校的成績也逐年呈倍數的進步。此外體育處今年首次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表現優異,提案件數6件且3件通過,本校全國通過件數排名第1,體育處未來著重突破今年的提案件數與通過率,不侷限體育教師的研究題材,給予體育老師自由的研究方向與空間,為了就是致力提升專業知能、教學品質及學習成效。 本校多項運動代表隊每年均會辦理校友回娘家活動,如排球隊、棒球隊等。各系學會也時常舉辦各項運動的OB盃,促進在校生與學長姊的情誼外,也精進各項運動實力,尤其本校的排球風氣盛行,在校園不時能看到學校排球場聚集排球好手,共同切磋球技。 學生回饋 法文三林函儒認為,「因為自己在大一大二時有選修游泳的課程,每次進去游泳館的時候都覺得學校的游泳設備都很新很完善,還有一進游泳館就會看到有人在用重訓器材,就覺得校方很體貼我們學生,聽見我們想健身的聲音,讓平時對運動懶散的我,提升運動意願。」 法文三聶凱軒說:「在場地設備方面,我之前有使用過學校的棒球、羽球和桌球的場地,我覺得學校提供的場地和設備都很齊全,也可以容納許多學生;在教學方面,聽其他學校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我們學校的教學方式很專業親切,是真的能讓學生確實學會正確的運動方式。我認為學校可以改善修繕設備的速度和加強設備的保護,以免學生們在運動途中受傷,最後以我的個人感受,覺得學校可以再加強宣導如何租借學校的運動場地,讓更多人可以更方便的舉辦體育活動賽事。」
【淡江時報記者戴瑜霈報導】文錙藝術中心與中華民國書法學會共同主辦「2020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書法比賽」,12月5日於淡水校園舉行總決賽並進行頒獎。今年比賽完全使用數位e筆進行,為15年來創舉,讓參賽同學與評審都十分讚嘆,倍感新奇,財金四蘇品維更將冠軍留在淡江,資管一林紹勳及尖端材料一林承昕則分別拿下第三名及優選。 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書法比賽經初審後,選出35位參加決賽。由於今年首次規定參賽同學須以數位e筆創作,所以決賽當天,特邀全國首位獲得數位e筆及書法應用博士絲凱郁進行數位e筆教學,他除了現場示範e筆製作圖章,還直接在作品上落款鈐印。 數位e筆總決賽於現場公布題目,再由參賽同學於90分鐘內自主創作。這次比賽與以往最大不同除了使用e筆寫作,同時直接列印高解析度作品外,作品圖檔還能動態記錄書寫過程,方便評審判斷參賽同學功力。 蘇品維分享,「這次使用數位e筆比賽很創新,雖然字跡與傳統工具相比有點不一樣,但e筆能把寫字過程記錄下來,對檢討和練習很有幫助,我常常跟張炳煌老師練習數位e筆,才比其他人更熟悉工具。」
【淡江時報記者姜雅馨報導】社團法人臺北市淡江大學校友會熱心公益,每年徵募資金嘉惠淡江學子,今年於12月5日在淡水校園學生活動中心舉辦「109學年度臺北市淡江大學校友會公益平臺頒贈典禮」,本次獎學金分為「成績優良獎學金」、「自強獎學金」、「熱心服務獎學金」、「同心獎學金」四大類,總計154位學生獲獎、共頒發199萬獎學金。 臺北市校友會理事長朱偉鈞、榮譽暨輔導理事長劉子經、淡江大學卓越校友會理事長董煥新、社團法人中華商管協會副理事長鄭瑋玲、第13屆臺北市議員江志銘、中華民國校友總會副總會長許孟紀蒞臨與會,本校師生、贊助人及志工近300人參與。本年度籌募獎學金累積89位贊助人、10個贊助團體,其中有16位贊助人首次捐贈,愛膳餐券則累積78位贊助人、7個贊助團體,另包含17位新贊助人。藉此項公益平臺,辦理獎助學金及愛膳餐券發放,募集校友與企業資源,資助並獎勵在校同學,培養其正確受獎觀念,培養臺灣未來之棟樑及希望。 朱偉鈞表示,校友會結合校友資源,藉公益平臺協助、鼓勵學生,「有位學姐今年再次捐贈,她在學生時代曾用10元購買銀絲卷填飽三餐,當時生活非常辛苦,因此希望能回到母校、幫忙學弟妹」,他也期許學生未來不論以何種形式,在畢業後都能回饋未來學弟妹,「在這次的頒贈典禮中,也希望每個人保持專心,從影片、文字用心感受學長姐給予之勉勵。」劉子經以「說感謝的話」作為開頭,「謝謝母校、教授、老師、同學、志工及贊助者,期望大家能夠珍惜此緣分,許多人脈關係需建立,除彼此互相鼓勵,得獎學生也要和贊助者有所連結、互動,保持良好關係,將來畢業後,『機會』便會帶來更多『機會』。」 今年獎學金頒贈邁入第14年,董煥新說明校友會有其制度,目前已橫跨5位理事長,「一棒接一棒」形成校友會文化,引導學長姐回到母校幫助學弟妹,讓大家越來越強,社會也越來越好。他勉勵每個人要心存感激,「老師富含本領、學識,儘管教育方式不同,但都能在不同領域紮穩基礎,在社會上有所用途,學習知識、邏輯、思考,為自己儲備知識庫。」最後他將學習過程比擬為海底的珊瑚蟲,「累積一定時間便能浮出海平面,學生不斷學習,時機成熟便能像珊瑚蟲般浮出水面,天下沒有不勞而獲,心存感激、努力向前,校友會也會募集更多獎學金,祝福在座的每個人都能順利畢業,明年繼續在此地相見。」鄭瑋玲則分享協會夥伴多為校友會成員,「從民國96年至今,感謝校友、志工付出,讓其成長茁壯,學生能夠獲得幫助,不僅擁有傳承力量,重要意義也留存心中」,最後她鼓勵學生持續精進學習,將此種子傳承。 獲得「成績優良獎學金」學生、大傳四黃子涵說,因為疫情關係,上學期無法回臺唸書,今年很榮幸能夠獲得這筆獎學金,感謝贊助人慷慨解囊,不僅成為學習動力,也期許未來畢業後,能夠如學長一樣回饋母校,幫助更多學弟妹。
2020/12/07
【淡江時報記者鄭少玲報導】第175次行政會議11月27日於驚聲國際會議廳舉行,由校長葛煥昭主持,4位副校長、一級主管等出席,台北及蘭陽校園同步視訊。本次為首次無紙化會議,總共省下5,796張紙,為環境永續踏出實踐的第一步。 葛煥昭校長表示,鑒於全面品質管理(TQM)須自基層開始落實,在公文寫作、用字、單位名稱及數字等基礎概念要特別要求,尤其是行政文書處理部分,必須依據行政院文書處理手冊確實執行,希望各級主管能善盡督導之責。他特別責成秘書處與品保處共同規劃相關研習活動,於本學期邀集各一、二級主管報告單位落實TQM情形,同時強化同仁對淡江文化的了解。 專題報告由全發院院長包正豪以「三全教育變不變」為主題,對於蘭陽校園各學系110 學年度整併入淡水校園相關學系事宜,對未來計畫方向進行說明,除了未來書院與院系將分離、書院導師多元化,從各學系擴增至全校、增設全人發展教育課程3門,以及建構符合本校教育目標的成效評量機制等變化外,盡可能保存三全教育特色。 會中通過「110 年度教育部獎助私立大專校院辦理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特色主題計畫」申請案、「淡江大學教師教學獎勵辦法」第四條及第六條修正草案、「淡江大學職員遴用及升遷辦法」修正草案、「淡江大學校約聘僱人員聘僱服務辦法」第六條修正草案、「淡江大學約聘助教聘任及服務辦法」第九條修正草案、「淡江大學研究人員聘任辦法」第十七條修正草案、「淡江大學資訊人員升遷及待遇辦法」廢止案、「淡江大學學術審議委員會設置辦法」第三條修正草案、「淡江大學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採購辦法」第四條修正草案、「淡江大學修繕採購財物估價審議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淡江大學獎勵專任教師全英語授課實施辦法」修正草案、「淡江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辦法」第二條、第三條及第六條修正草案。 其中「淡江大學獎勵專任教師全英語授課實施辦法」修正草案,增列申請條件「教學評量回收率必須為百分之五十以上」,並將現行「減授學分」獎勵作法修正為「增加授課鐘點費」,預計110學年起實施。
【淡江時報舒宜萍報導】由資工系校友、金鷹獎得主張榮貴連得三項大獎,分別為11月17日其擔任董事長的人工智能公司榮獲經濟部主辦「第27屆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已由經濟部長王美花親自頒獎;11月13日由其共同創辦領軍的客服產業龍頭「程曦資訊集團」參加臺灣客服中心發展協會(TCCDA)主辦「CSEA卓越客戶服務大獎」,獲頒4項大獎;10月22日則拿下台灣區電機電子同業公會第一屆「數位轉型楷模獎」,張榮貴投入AI創新服務獲政府及民間高度肯定。 「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獎勵具有提升技術與服務競爭力的中小企業,今年超過130件標的企業提出申請,經過初審、決審專業及嚴格審查,最終選出35件極具潛力及創新性標的企業,經濟部王美花部長致詞時,特別感謝人工智能張榮貴董事長,對於1988紓困振興專案辛苦的付出;在COVID-19衝擊下,健保署湧進了約22萬通電話量,人工智能公司藉由過去客服產業及AI專業領域的經驗,連結智慧客服協助健保署,運用「QbiAI智慧客服」,協助經濟部「1988紓困振興專線」,及衛福部中央健保署推出「智慧客服機器人-阿Ken」,由機器人使用深度學習演算法和自然語言進行語意理解,有如真人快速回答口語化、生活化的問題,提供24小時紓困諮詢服務,藉由人機協作優化並快速解決政府對民眾的健康諮詢。 有客服產業金馬獎美稱的「卓越客戶服務大獎(Customer Service Excellence Award, CSEA)」,表揚各產業客戶服務成績優異且具有卓越貢獻的企業團體及個人。張榮貴於之前擔任程曦總經理期間,長期深耕客服產業及委外營運領域,奪下個人獎的「最佳客戶中心主管」,程曦資訊集團則獲得團隊類「最佳客戶服務團隊」、「最佳客服管理團隊」及「最佳客服承攬團隊」共4項大獎殊榮,並已連續4年獲得肯定,也締造歷年最佳成績。 張榮貴於2018年在程曦集團下成立人工智能公司,他表示,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深切了解1988紓困振興服務專線所擔任的重責大任,他帶領團隊盡其所能服務,解決每一個問題,幫助更多人,並開發出新一代深度學習架構AI服務機器人於服務產業面的應用,持續運用AI、雲端、大數據最新科技,提供完整行銷、服務的雲端服務。帶領公司短短兩年時間就獲得「數位轉型楷模獎」及「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深獲讚許。
【淡江時報記者廖宜美報導】中文系碩士班校友林念慈以《我住在我裡面》散文集,在62本作品集中脫穎而出,獲得由臺灣師範大學舉辦的第33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首獎,於11月28日頒獎,獲獎金新臺幣15萬元和獎座一座。 林念慈表示,《我住在我裡面》共集結了四、五年來的創作,其中如《飄浮宇宙》、《擇木》等多數篇章都在非有意為之中創作,環繞在孤獨、與自己對抗對話的主軸上。她形容,現代都市中許多人住在套房中獨居,生活空間狹小,和自己相處的時間長了,便會一人分飾多角的照顧自己,批判自己,和自我爭執。 「大多數時間裡,『自己』扮演的是敵人的角色。」她以《我住在我裡面》此篇訂為作品集的名稱,是因為人們總是活在自己的處境裡,就好比一個狹小的套房,逃脫不開,所以掙扎著,創作筆法上有許多自嘲的內容,林念慈說道,就好像哭著哭著就笑了,和自己相處的過程中也是在找一個平衡。 對於獲得梁實秋文學獎,林念慈開心地表示,這是對她創作路上的肯定,十幾年來一直不斷地參與各種文學獎比賽,她在學期間曾獲得五虎崗文學獎散文和小說組的首獎,在各文學獎中也獲獎無數。投稿的初衷在於對自我現階段能力的審視,在有限制的題材和規則中考驗自己,也可以從他人口中認知到自身作品的全貌。 林念慈提到曾經被評審說過她的作品表面上看起來溫暖,卻有一扇門堵在中間,形容她其實有在抗拒被讀懂,她說:「被理解的瞬間感覺很好,這就是有所得吧!」對於正在創作路上剛起步的人們,林念慈很坦然地說:「就是寫,沒別的辦法了。」創作的路是寂寞的,唯有自身的堅持以及不斷的前行,打破一面面牆的同時,才是真正的突破成長。
【淡江時記者盧智瀅報導】由化材系校友張旭賢、陳柏瑜共同創辦的膜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繼11月17日獲頒經濟部「新創事業獎」後,12月1日再度榮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肯定,獲頒特化材料與應用生技類「初創企業獎」。國家新創獎由「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主辦,以鼓勵創新與研發作為核心目標,提供串連國內外各個創新研發團隊的舞台,使臺灣有心投入於此的企業、學研單位能夠在國際上被看見。 連續獲得國家級大獎,張旭賢表示,除了是對團隊研發技術的肯定,也讓各界了解淡江化材系提供的扎實學術訓練,更實現對母系師長的承諾。「我過去曾投入相關產業,發現臺灣鮮少有上游產業鏈的材料供應者,希望補足在過濾材料、水質淨化產業方面薄膜過濾材料的缺口。淡江化材系在薄膜技術研究十分領先,但必須務實地為研究找到商品化的契機。」 膜淨成功開發出目前世界上最小,僅有一個拇指大的生飲型濾芯,無需電力便能直接過濾細菌,可提供消費者於戶外或是水質不佳處使用;規劃明年一月推出新產品「0.2微米孔洞的中空纖維薄膜材料」,水通過濾膜的流速高於一般0.1微米超濾膜的3倍以上,更有利於戶外使用。「若能普及化,將可提升大眾使用濾芯來取得飲用水的意願,達到提升水資源利用率、廢棄物減量的目標,同時提升飲用水的品質;尤其目前面臨疫情考驗,隨時可能面臨短暫鎖國,造成飲用水資源的問題,」張旭賢話鋒一轉,「臺灣目前缺乏上游材料,必須仰賴進口,所以目前團隊積極尋求與中下游產業合作,以期打造一個完整產業鏈。」 對於膜淨接連獲獎,化材系主任張朝欽表示樂觀其成,「系上積極支持系友創業,同時推動系友產學聯盟,除了與母系的產學合作,也能透過彼此的交流,協力創造更多的成就,並提供學弟妹更好的學習環境,達到產學雙贏的目標。」研發處建邦中小企業育成中心主任楊立人則感到欣慰,「連續兩年都有新創團隊獲得U-start的肯定,膜淨更是異軍突起獲得數項大獎,除了證明淡江人的能力,更給予中心實質上的鼓舞,繼續培育優秀的創新創業團隊。」 膜淨相關獲獎訊息,請參考淡江時報相關報導,(網址: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2758 )
【淡江時報舒宜萍報導】文學院12月3日(週四)下午1-3時舉辦國際大師演講,邀請中興大學玉山學者杜武青教授蒞校演講,分享「人文在科技時代的角色」,他建議文科學生要學習理工資訊,理科學生應培養人文素養,將有助於解決問題掌握趨勢。他也看好臺灣未來發展,「特斯拉零組件75%仰賴臺灣,研發技術無可取代。」 杜教授為美國耶魯大學工程應用科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退休教授,為臺灣史上第一位博士杜聰明之嫡孫,現任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董事長,2018年獲聘為中興大學電機系「玉山學者」,他說起杜聰明是三芝人,讀過滬尾公學校(淡水國小前身),所以基金會特別贊助淡水國小,他曾參與本校所辦的福爾摩沙國際詩歌節,參加過歷史系副教授李其霖解說的清法戰爭滬尾宴。 他舉例,曾擔任加大聖地牙哥分校工學院副院長,聘教授可以跨院跨領域,他認識一位歷史系教授大一唸的是電機,也有學生畢業後在電腦公司工作後改當導演,人文和理科可以相輔相成。所以學生可以想想自己想學甚麼,「擁有批判性思維,能分辨假消息,Think big,創新思想,廣交朋友,學習溝通表達,必能成功。」 文學院院長林呈蓉表示,文學院學生能駕馭AI或雙語能力,能學習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理學院院長施增廉表示認識許多科技人懂音樂,通古籍,學習是永無止盡的。經濟二曾虹雯表示,杜教授舉了國際上許多女性創業成功的例子,對自己確有啟發。資傳四彭灝恩表示,同意杜教授所說臺灣的產業擁有專利技術,不怕國際局勢的變化。
【淡江時報記者李沛育專訪】下課鈴聲響起,看著同學成群相約吃飯,此時你是否湧現出「孤單」的惆悵呢?「從現在開始,是孤單的練習,孤單的所在,都沒人能脫離」這首臺語歌詞源自於中文系校友,演員、歌手鄭宜農創作的得獎作品「玉仔的心」,或許可以讓你轉個念,學習與自己相處,享受孤單,不再害怕孤單。 歌手鄭宜農創作「玉仔的心」一曲,榮獲第30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入圍,與第十屆金音創作獎–最佳另類單曲獎,描寫的是臺灣60、70年代下,帶著鄉土氣息的女工們縱使離鄉背井,到大都市工作,內心有說不出的寂寞等種種困境,她說,其實自己的祖母就是這位主角,她聽著祖母淡淡地說出她和其他姊妹的故事和心情,當年懷抱著希望,堅毅的在城市中奮鬥,身邊總會帶著一塊玉的配飾,這樣的心情如同她們手中握著溫潤的玉,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溫度,日漸展現出屬於她們自己光輝。於是她唱出:「你不變的願望,淹沒在茫茫的城市,但是你捧著玉仔做的心,你依然捧著玉仔做的心,從現在開始。」 透過發音 玩出音樂的無限可能 憶起在淡江度過的學習時光,鄭宜農分享她與眾不同的科目偏好,原來她反而偏好大家認為艱澀難懂的科目,如「聲韻學」,因為有聲韻學的基礎,讓鄭宜農在詞曲創作更加和諧,更能透過文字的發音玩出音樂的無限可能,如今已成她的創作養分,而印象深刻的是顏崑陽教授的「文學概論」,是她最喜愛的科目,因為她喜歡讀古文,優游在老師講述的文學故事中,考試時特別能觸類旁通,「尤其記得顏老師發考卷時給予肯定的眼神以及不錯的分數,我到如今仍感念再三。」想不到多年之後,鄭宜農有機會與老師的女兒顏訥結為好友,是種不可思議的緣分和師生情誼。 愛打球 耍浪漫 懷念師生情誼 她當年喜歡「浪漫的法國」而選了法文系雙主修,難忘李佩華教授的優雅和法國腔,她形容:「是校園中一道優雅美麗的身影」。而論及與大學同學的回憶,鄭宜農回憶擔任中文系女籃隊員時,曾經為了練球搶佔球場,大夥兒凌晨3時躺在學校籃球場上望著星星待到天亮,就為了一早可以練球,以及她最喜歡與同學相約在宮燈教室,那種情誼至今不變,想起這些,讓她不禁莞爾一笑,勾起只屬於她的美好回憶。 關於「創作」,對鄭宜農而言不單是份工作,也是她排解情緒與挖掘社會本質的方式,以自己的生活故事發抒作品作為橋梁,讓自己與歌迷們互相交流想法,今年8月《2020鄭宜農巡迴–校外暑修Summer Vacation》在北中南共舉辦4場巡迴講座,邀請網紅團體「反正我很閒」、金馬影后謝盈萱、文青系女星連俞涵等嘉賓,與歌迷一同激盪社會對不同「#主題標籤」如討論「#驕傲」、「#戰鬥」等不同主題的各種可能,11月剛結束的《井之聲#Acoustic Tour》也是「#主題標籤」的延伸,舞台設計圍繞這跟#相似的井口設計,讓觀眾驚呼連連,這場巡演也是鄭宜農與觀眾一起探索自我、從井裡到井外世界的過程。 詞曲創作 戲劇 嘗試更多不同面向 提及最近的歌曲創作多以臺語作為發想,鄭宜農表示,是「奇蹟的女兒」這齣臺語劇帶出她對臺語創作的玩心,其實她本來不太會說臺語,但創作刺激她想再著墨更多的可能和嘗試,現在的她更沉浸在臺語的趣味中。戲劇作品也是鄭宜農創作的展現,近期口碑好劇公視和民視「鏡子森林」的小未一角,縱使性格天真爛漫與鄭宜農自己較為理性截然不同,也讓她樂在其中,「未來我想嘗試更多不同於自己的角色,想在戲劇中玩玩我人生中更多不同的可能。」 對於曾經感受到迷惘的同學,例如看著同學們充滿熱忱地討論未來,自己只能強顏歡笑的應聲附和,彷彿一個人身陷名為「人生」的迷宮裡,面對這樣迷惘孤單的心境,鄭宜農以旁觀者清說明,她認為迷惘永無止境,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當你意識到迷失茫然,不要因為它而困在驚慌失措的狀態,應該面對它、解決它,就會是一次成長。」 「孤單對我來說,是個可以當下解決的可改變狀態;孤獨則更像一種本質,是每個人都會面對到的課題,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樣貌呈現在你面前。」提及孤獨的心境,鄭宜農是這麼說。對鄭宜農來說,「孤獨」並不負面,相反的,還可能是種美好。「孤獨」在心中呈現各種模樣,會讓她在腦海中迸出許多故事,在近期第2本散文集《孤獨培養皿》中,窺見鄭宜農的千萬種孤獨故事,用文字書寫孤獨,除了替自己找一個出口,也是她與聽眾、讀者們共賞「孤獨」的一種管道,「藉由分享孤獨,讓彼此不再孤獨。」
【淡江時報記者李沛育、姜雅馨報導】本校12月1日上午10時30分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HC305舉行海量數位產學回饋培育雲端人才–產學合作暨雲端ERP系統捐贈儀式及專題演講,由海量數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施中仁和策略長洪弘毅代表該公司捐贈本校ERP系統軟體500套,ERP系統又稱「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在現今已是各大企業實施企業流程再造的重要工具。 行政副校長莊希豐除了感謝海量數位公司的捐贈外,也表示未來該系統可推廣到各個學院,尤其是商管學院,協助輔導學生考取該系統證照,提升學生的就業力及職涯競爭力,也樂見此事能與企業的CHR(職場健康Corporate Health Responsibility)與學校的USR產生完美連結。 學務長武士戎感謝公司的慷慨捐贈,也向大家分享該公司是未來「數位雙生」–以軟體的方式模擬「物品」運作方式的中堅力量,最後強調該系統是學生跨領域多元學習商業知識的基礎,是未來職場一項頗為重要的能力。 最後施中仁說明這套ERP系統是集公司研究之大成,該系統的簡單操作,可讓各科系學生輕易上手外,同時也是未來「工業4.0」時代的基礎之一,期許學生學成ERP系統,結合實務驗證,畢業後與企業無縫接軌。 在未來智慧城市生活中,數位科技與運動應用將密不可分,為因應此潮流,體育教學與活動組於當天下午邀請施中仁進行專題演講「運動產業如何運用AIOT進行數位轉型」。 施中仁首先說明ERP是雲端開發服務,也是公司產銷工具,「目前公司致力於ERP、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自動光學科技)影像辨識,發展工業4.0,為客戶蒐集大數據等。」 受疫情影響,遠端醫療也成為必需品,他以政府因應高齡化世代,推動長照2.0為例,「以往ERP運用於長照中心,現今以居家養老為主軸,透過系統將護理師、復健師、相關科系學生整合,將長者狀態顯示於APP,提供相對應服務,政府再予以健保補助。」 舉例來說,智慧藥盒機讓患有糖尿病、心臟病等長者,依照指定時間、藥盒閃燈服藥,避免長者遺忘問題;在兼顧隱私狀態下,浴室以紅燈辨識長者是否呈現跌倒狀態,讓服務人員快速理解是否前往協助;智慧病床則以圖顯示長者是否需翻身、拍背等協助,最後利用不同顏色區分輕重緩急,以IoT串連,長照人員可依不同長者情況予以支援,「智慧長照未來發展將邁向物聯網、大數據、智慧照護、智慧復健科技。」 傳統裝修則須在時間規範內完成作業,今透過智慧製造創新服務流程,建立CAD檔,生產數據能即時管理,建構快速客製化系統,公司僅需至現場進行組裝,提升效率、效能。「南鯤鯓代天府除可掃描QRCode了解歷史資訊,藉由物聯網,也能進一步規劃神尊行程,近期13637尊神明高峰會議,也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施中仁50歲時就讀國立中興大學EMBA,開始發展文字雲、製作關係行銷,「當你和1位網紅說自己開店,遠比告訴3位朋友消息傳得更遠,但是我們不能因會員數迷思,產品銷售好壞還是會反映在數據上。」他舉兩家企業為例,說明企業型態變化,不能將定數作為基礎,反而要以變數當作標準。 他以製作網球、羽球拍的金常盛體育用品集團說明,「該公司以品牌獲利,所以易產銷不均,毛利較低,藉杜邦方程式計算,收購後建置智慧手臂噴塗系統,分辨物件並同時做不同球拍,加上TPS-生產智能即時看板,將生產SOP電子化,以重量平衡AI檢測系統取代手工測量方式,球拍不良位置予以拍照方式登錄,將產品提升至99%良率,最後利用廢水回收系統、MBR生物薄膜過濾系統,將漆渣循環再利用、成為底漆,不僅第一年有所獲益,甚至解決傳統代工業面臨困境,以數位轉型、創造無形資產。」 智能球場讓教練結合人工智慧、動作分析數據教學、攝影機慢動作轉播、智能球場看板,紀錄揮拍姿勢、球速、力道,搜集阿基里斯腱壽命程度,運用AI計算,調整選手姿勢,避免運動傷害。運動訓練器材也能結合APP,針對長者提供智能循環健身,找出對身體有正面幫助之運動。APP推廣「汗幣價值累積」,將幣值轉為運動相關實質商品,不僅促進運動循環,也提升會員黏著度,透過轉型,甚至可擁有球隊、球場,改變原本區位、提升效益。 國企四許家雯分享,對於長照2.0部分印象深刻,能夠馬上將狀況回報給長照服務人員,對於未來社會應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