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2
鑒於本校在蘭陽校園實施「住宿書院」的成效卓著,107學年度起推廣至淡水校園,將「淡江學園」學生宿舍轉型為「住宿書院」,期能發揮教育深耕、深化的效益。 107年10月12日下午於「淡江學園」舉行揭牌典禮,首先由林俊宏學務長進行引言,再由葛煥昭校長致詞並主持揭牌儀式,計有莊希豐副校長、王高成副校長及多位一級單位主管蒞臨觀禮,同時也邀請租賃學園空間給本校的利挺建設鄭雲董事長及張庭禕總經理共襄盛舉。 葛校長首先介紹及說明「淡江學園」設置的由來,並說明書院學習之風起源於英國,而本校於2005年設立蘭陽校園開始,推動「三全教育」,其中之一為學生全體住宿,因此推動「住宿書院」,成效相當顯著且蔚為特色。因此,自107學年度起推廣至淡水校園,先由「淡江學園」開始實施,未來再逐步擴大,其規劃內涵以通識教育為核心,規劃多元性的活動,期盼發揮書院的教育功能,並豐富學生的住宿生活。 接著由學務長帶領住宿學生與書院導師,引導大家參觀新設計的書院公共區域及相關設施,包括2樓設置的「轉角。樂讀」讀書區、6樓與8樓的住宿書院樓層,以及R樓交誼廳等,本校在有限的公共空間,運用巧思設計,使宿舍充滿書院氛圍。 為形塑「住宿書院,為人為學」的精神,本校遴聘2位書院導師進駐宿舍,提供同學在生活及課業上的輔導,協助學習生活自理、分享生活空間、調適生活習慣、遵守群體紀律、相互尊重與和睦相處,期能落實品格教育。同時,每學期規劃4場主題活動,鏈結通識教育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在基本知能、人文、社會及科學等各學門之學習。 自10月起,淡江學園住宿書院將陸續舉辦【歷史人文】古蹟捉迷藏,淡水走透透、【樂活永續】淨灘免廢,愛地球及【美學體驗】創意手作肥皂等主題活動,藉由體驗、實做、觀察與分享回饋,提升住宿學生在知識上的廣度與深度,以完備淡江人必備的校訂八大基本素養。另為了鼓勵住宿生參與,將「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課程」併入住宿書院主題活動,課程評量由書院導師依住宿生參與活動的時數、熱誠及課程回饋予以評定,期盼能展現豐碩的書院成果。
2018/10/08
107年10月8日上午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黃碧玉副局長及AWS(Amazon Web Services)謝佳男經理等人拜訪葛煥昭校長,並就「AWS校園人才培育計畫」合作方案進行說明與討論。該計畫提供師生AWS學習工具及資源,協助學生充實雲端技能,由認證教師開設教學課程,培育專業人才,為雲端產業發展紮根,厚實雲端人力資本。 葛校長致詞強調網路環境日趨完善,利用雲端服務可大幅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人力運用,已是資訊科技應用主流,本校學生早日接觸並學習雲端科技,可以為將來就業作準備。黃副局長表示,今年8月新北市政府與亞馬遜在遠東Tpark園區共同成立「新北市 - 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期望透過導入國際雲端服務、強化創業投資資金、鏈結業界輔導資源、培育雲端產業技術,以及人才接軌在地產業優勢等5大面向,整合產官學界創業培育資源,打造全方位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加速創業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並推動數位轉型的腳步。在人才培育方面,希望能夠透過淡江大學優秀的師資,帶領學生開發所需雲端運算技能,為畢業後進入業界作準備。 本校與會的郭經華資訊長、資管系游佳萍主任、資工系陳建彰主任及資傳系陳意文主任,也都發表對合作方案的看法,以及說明目前系上師生學習AWS的狀況。葛校長表示,希望本校資訊相關科系教師多鼓勵學生善用AWS提供的免費學習工具、資源,加強雲端領域知識,提高雲端技能學習成果。葛校長並期勉大家共同努力,鼓勵老師踴躍通過認證,開設AWS課程,培養學生考取AWS證照,厚植就業競爭力。
2018/10/05
本校107年度獲教育部補助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實踐社區文化之創新發展,透過人文關懷,協助在地解決區域問題,實踐共好的教育願景。 本校於107年10月3日舉辦107年度第2場跨校共學活動,以「在地共榮,標竿學習」為主題,邀請逢甲大學萌芽型B類計畫「中台灣弱勢與偏鄉行動服務支持系統」協同主持人葉昭甫助理教授及暨南大學深耕型C類計畫「營造綠色水沙連-智能×減污×循環」協同主持人陳谷汎教授進行跨校推動經驗共享,另邀請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蔣馥蓁專案博士後研究員參加。本次活動除了增進各校師生間友善交流與對談之外,並希望能鼓勵更多師生參與及擴展更多USR議題,以協助在地解決相關問題。 活動開始,由本校USR計畫辦公室主任何啟東副校長致開幕詞,說明本校長期在淡水地區進行蹲點活動,由教師帶領學生與社區耆老、居民與相關協會等深入互動,培養出許多「資深世代」的教師,未來期待有更多「青年世代」的教師投入,一棒接一棒,讓淡江大學與淡水地區在地的連結更為緊密,讓本校USR計畫持續深耕、深化淡水古城。
2018/09/21
淡江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獲得科技部、教育部及化學產業界所支持,舉辦「科普活動─化學遊樂趣」,以「化學行動車隊」巡迴全國校園進行化學教育推廣活動。107年9月12日駛抵臺東縣立大武國民中學,帶領該校學子體驗動手做化學實驗的樂趣,度過非常科學的一天。臺東縣政府教育處張尚勳督學也蒞臨活動現場,關心同學的學習情況。 本次化學行動車隊自臺灣西北端的淡江大學出發,開拔將近500公里車程,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臺東縣。本校傑出校友、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維斌先生長期關注花東地區學童的教育,本校現任學術副校長何啟東教授從小在臺東成長,更是這次車隊臺東縣巡迴首站-大武國中的校友,極力促成本次巡迴活動,讓參與的花東學生能夠透過動手做實驗,進而連結課本知識與認識現代能源、材料產業,並了解食安議題的重要性,提高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與成就感。 化學遊樂趣活動內容包括:「化學的故事」,為結合時事新知及化學歷史的科普演講;「化學魔術秀」,以化學實驗展演並搭配趣味脫口秀,利用酸鹼指示劑的原理,表演近年流行的蝶豆花茶飲結合,引領學生在各種由指示劑所呈現的五顏六色中,進入化學實驗多彩多姿的世界;「實驗動手做」,結合生活及自然科領域課程設計,讓學生輪流闖關參與實驗。 本次精心設計的實驗教案以近年相當受重視的「能源」、「食安」及「材料」三大議題為主軸,計有「手創光點」實驗、「鈣世硬雄」實驗、「麵麵相趣」實驗,極為貼近生活且富含趣味性,呼應聯合國2011國際化學年(IYC 2011)的標語─「化學,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未來」。 本校「行動化學車(永光化學贊助)」及「跑跑分析車(台灣默克贊助)」組成「化學行動車隊」,連續7年巡迴全臺灣超過400場次的學校,以偏遠地區及鄰近工業區的學校為大宗。由本校學生及校友組成服務團隊,集結產官學三方策略聯盟合作的模式,推廣科教活動,期能提高中小學學生的科普視野及思維。
為迎向數位化與媒體匯流的趨勢,本校自2017年起與台灣Yahoo TV進行產學實習合作,由台灣Yahoo TV提供數位平台的實習機會給本校大傳系學生,讓學生思索如何打破媒體的界限,以及讓學生透過實際接觸最新影音趨勢及技術,培養具備創新、應變、執行、團隊等能力,以成為新世代影音人才。 2018年本校持續參與第2屆Yahoo!TV產學合作實習計畫,9月20日由學術副校長何啟東代表參加Yahoo TV產學合作記者會。何副校長致詞時表示,本校努力建構學用並進的學習環境,致力於培養學用合一的學生,以因應資訊化及未來化的時代。何副校長並感謝Yahoo奇摩董事總經理王興(本校金鷹校友,英文系畢業)提供本校學生實習機會,在此數位匯流的媒體產製環境中實習,讓學生在不同的多媒體訊息特性下,展現出內容創作與行銷統合的專業能力,實在為難得的機會,同時期待未來能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此外,何副校長盛讚王董事總經理具有變革的勇氣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在瞬息萬變的傳媒市場,持續創新思維,累積競爭力,進而創造Yahoo TV在網路影音市場的領先地位。 會後,何副校長在Yahoo TV公關副總經理歐玫瑛(本校大傳系系友)的引領下,參觀Yahoo TV辦公室環境,並關心現場實習同學的學習狀況。
2018/09/06
為歡迎107學年度新生入學成為淡江人,本校於107年9月6、7日在淡水校園舉辦2場開學典禮,整體活動延續淡江傳統,由學校各級主管帶領新鮮人登上132階的「克難坡」揭開序幕,接著通過「社團人」迎新拱門,再走過代表著學校意象的「宮燈教室」,然後抵達典禮會場-紹謨紀念體育館。 本校以「克難坡」為學生進入校園的起點,期盼同學能「克服困難、勇往向上」;為倡導群育,本校創設最具特色的「社團課程」,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又以極具特色的建築物「宮燈教室」為創校立基點,新生入校的過程,正符膺本校校訓「樸實剛毅」的精神。 新生開學典禮開場,安排BBox社、競技啦啦隊、舞蹈研習社及熱舞社表演。接著由葛煥昭校長致詞,介紹本校的創校歷程,自1950年創辦淡江英語專科學校、1958年改制為淡江文理學院、1980年正名為淡江大學,迄今近68年,是國內創校歷史最悠久的私立大學。擁有多元一體的4個校園,共有8個學院、17個博士班、2個博士學位學程、43個碩士班、5個碩士學位學程、24個碩士在職專班、51個學系組、12個研究中心、243個學生社團,以及26,000餘名學生,是一所優質的綜合大學。此外,成立了147個各類型校友會,擁有26萬名校友,遍及世界各地,在各個領域表現傑出並發光發熱。 接著,校長暢述本校在社會及國際上的多項評價,2018年《Cheers》雜誌「2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本校連續21年蟬聯私立大學第1名,且為全國總排名第9名; 2018《遠見雜誌》臺灣最佳大學排行,本校獲得「文法商大學」全國第4名,「國際化程度」面向取得全國第4名及私校第1名;2018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亞洲最佳大學,本校四度進榜,在國際學生比例、外國交換學生比率、本國學生出國交換比率等7項指標明顯成長;2018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公布(THE)世界大學排名,本校排名第1001+名,是全國入選31所大學之一;2018年世界大學網路排名,本校排名全國第8名及蟬聯私校第1名;2018 QS亞洲最佳大學排行榜,本校排名261-270;2015年本校獲得教育部「大專校院國際化品質視導特優獎」;2009年榮獲第19屆國家品質獎,並擁有WHO認證的健康安全校園,三度榮獲企業環保獎。凡此種種,皆顯示本校辦學認真嚴謹,尤其是長期推動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的「三化教育」,推動大三學生出國留學、多元國際研習等具體政策,培養學生國際視野,以因應未來空間的格局,並培訓學生吸收宏觀的資訊、未來化的思維,開啟未來生活的模式及適應未來時間的架構。又為強化學生的軟硬實力,設計結合專業、通識教育、課外活動的「三環課程」,並融入德、智、體、群、美的「五育內涵」,培育學生成為具備「全球視野、資訊運用、洞悉未來、品德倫理、獨立思考、樂活健康、團隊合作、美學涵養」八大素養、心靈卓越的「淡江人」。 校長表示,由於大學是學習獨立的開始,為了讓新鮮人及早融入校園生活,大一開設有「大學學習」必修課程,由資深具輔導經驗的老師引領,並介紹如何善用學校環境與資源。此外,還開設必修的「社團課程」,更鼓勵同學體驗服務學習、參與專業實習,另開設有菁英式的榮譽學程、實務性的就業學程、各類型的跨域學程,在在都希望鍛鍊學生的競爭實力。在此世界正見證「工業4.0」,面臨「大加速時代及快經濟時代」的快速變化,因而導致經濟結構急促轉型、市場快速變化及科技迅速演進,舊知識很快就被新知識取代,現在令人稱羨的職業,未來10年或20年可能會消失,而未來令人嚮往的職業,可能超過六成現在尚未出現,因此期勉同學培養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並加強人文素養,在大學生活全力衝刺,以創造知識、創新自我,開展學習的新里程碑。 最後,典禮在全體師生齊唱校歌「浩浩淡江,萬里通航…」的歌聲中,圓滿完成。
本校自1990年招收境外生開始,每年約有2,000名境外生入校研習。為了讓境外新生即早適應學習與生活,國際暨兩岸事務處於107年9月5日在淡水校園舉辦境外新生入學輔導講習會暨迎新餐會,講習會由葛煥昭校長主持,並有學術副校長何啟東、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國際長陳小雀及各一級單位主管等師長蒞會,計有近700名境外新生參加,同時有僑聯會、港澳會、馬來西亞同學會、印尼同學會、外籍生聯誼會、國際大使團及陸生聯誼會等學生社團參加,帶領海外新生瞭解淡江校園文化。 葛校長於致詞時表示,非常歡迎境外同學加入淡江大家庭,為了協助大家儘快適應及融入新環境,學校特別舉辦境外新生入學輔導講習會。校長說,由於無國界的世界形成,國際生流動儼然成為趨勢,亦顯示國際高等教育的競爭激烈。根據教育部2018年8月8日的統計,近15年國際生大幅成長,由2000年全球217萬名,成長至2016年已超過485萬名,約有5萬名高等教育國際生在台灣就讀。為培養學生國際觀,為世界公民奠定基礎,本校相當鼓勵本地學生參與國際移動至姊妹校交流,至2018年已突破1,400人,其中計有648位大三學生分別前往19國110所大學交換。此外,本校自1950年創校以來,長期推動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的「三化」教育,尤其以國際化為首要。以106學年度為例,共有來自75國2,054名境外生來本校就讀,本校亦開設約800科全英語授課的課程,未來更將持續深化課程、活動之資訊系統及雙語化,並充實全校英語網頁資訊,營造友善的國際學習環境,並祝福大家學習愉快,滿載而歸。 國際長陳小雀接著以流利的英語問候來自海外的學生,並請大家多與國際處保持聯繫,也希望境外新生能夠加緊適應校園環境,融入「淡江大家庭」。講習會分為上、下午兩階段進行,上午在學生活動中心舉辦入學輔導講習,透過影片讓境外新生認識淡江大學,同時也安排相關社團表演以展現活力,期盼境外新生能夠認識並善用社團資源;下午分別就僑生、陸生、外籍生的相關業務與注意事項進行說明,讓境外生瞭解本校可提供使用的豐富資源及完整的輔導體系。晚上另舉辦迎新餐會,充分展現「台灣」特色,設有書法體驗區、古時童玩區以及中華文物展現,給予境外生全「新」的感受。
2018年「第11屆上銀智慧機器手實作競賽」於8月29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辦總決賽,本校由電機系翁慶昌及蔡奇謚兩位老師率領「機器人研發團隊」再創佳績,以團隊所研發的6自由度機器手臂「大黃蜂 MIT」隊及使用「上銀科技」所提供之機械手臂進行軟體策略應用的「淡江尚贏」隊參賽。本屆計有22隊參賽,包括「開發組」6隊及「應用組」16隊,「開發組」前三名分別為淡江大學、成功大學及虎尾科技大學,本校「大黃蜂MIT」隊第五度蟬聯「開發組」總冠軍,並獲得「智慧堆疊」、「機械揮毫」、「智慧分類」等3個單項冠軍;「淡江尚贏」隊則獲得「應用組」季軍,已於9月1日舉行頒獎典禮。 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起創設「上銀智慧機器手實作競賽」,每年提撥300萬元經費,比賽總獎金高達155萬元並投入人力辦理,期透過競賽方式來發掘相關產業之人才,並有效促進產學合作,共同提升台灣機器人產業之技術與產值,迄今已舉辦11屆,累計226支隊伍參賽。競賽分為「開發組」及「應用組」,前者必須以自行設計製作的機械手臂參賽,後者是由「上銀科技」所提供的機械手臂參賽。本次決賽項目包括「智慧堆疊」、「機械揮毫」、「智慧分類」及「智慧澆注」等4個項目,除了要求機械手臂必須更靈活、精準之外,其中「智慧堆疊」及今年新增的「智慧分類」皆須包含影像辨識系統,增添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元素,因此難度更高。本校「機器人研發團隊」除了迅速尋找新技術與新方法增進解決能力之外,並運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Darkflow架構,對RGB影像進行物件分割以快速找出物件位置,更配合Tesseract-OCR使文字辨識效果更穩定,增強機器手臂的物件自主辨識能力,讓「大黃蜂MIT」和「淡江尚贏」兩隊皆能順利拿下佳績。 其中在「智慧堆疊」項目,考驗著機械手臂的人工智慧,本校「大黃蜂MIT」以近乎完美的影像自主辨識能力、穩定的完成各項指定動作,拿下冠軍;在「機械揮毫」項目,考驗機械手臂的穩定度、軌跡控制能力及學生構圖創意,以今年「世界盃足球賽」為元素,讓「上銀吉祥物」身穿台灣國旗隊服圖案,「上銀」字樣的球門構圖代表將球踢進球門的信念,深受評審青睞,獲得冠軍;在「智慧分類」項目,今年增加考評螺絲和螺帽重疊的情形,使得影像及策略難度大增,但「大黃蜂MIT」及「淡江尚贏」兩隊以穩定的判別迅速完成,由「開發組」奪得冠軍,「應用組」也拿下最高成績;在「智慧澆注」項目,考驗機械手臂的速度及精準度,是4個決賽項目中最具工廠智動化含意的項目。整體競賽過程,兩隊隊員對於突發狀況,均能在有限時間內即時解決問題,臨場應變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 參賽的「開發組」隊長郭昆龍表示:「本次擔任隊長職務是一大挑戰,經驗難得且受益良多,看到隊員在討論、實作、解決問題的循環中不斷地學習成長,倍感欣慰,希望大家保持這股熱誠並繼續努力」。此外,「應用組」隊長陳庭瑋表示:「擔任隊長除了分析如何統整團隊,並需思考領導策略、人員分配以及解決問題,讓隊員達成共識,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希望未來能傳承經驗,持續進步」。 本次兩隊的參賽成員各7人,「大黃蜂MIT」隊有郭昆龍(隊長)、葉立宇、劉岳庭、江騏安、林裕倫、陳韋成、趙存慶等;「淡江尚贏」隊有陳庭緯(隊長)、簡紹宇、牛永承、古邵迪、朱鴻盛、陳昱賢、林翰博等。
2018/09/04
綜觀現今國內都市空間的問題包括:將街道留給車子造成人行不方便、都市空間中沒有座椅,要坐下來就要付錢買咖啡、建築牆面已經淪陷為廣告張貼...等,造成大眾只能匆匆走過都市空間!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生蔡佳蓉以「日日-時間旅館」為題之建築設計作品,參加兩岸聯合舉辦的畢業設計競賽活動-「TEAM20」,在兩岸三地約20所大學院校建築相關科系的畢業作品中,榮獲「建築組」第1名。參與評審的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李立新表示:「在專業上,蔡同學已經有紮實的表現,難能可貴的是,不管是同學的回答或是作品本身的都有清晰的設計推衍,已經不只是一個建築作品,而哲學意味濃厚,這是一場令人回味的建築評論」。此外,本校建築系另有連偉鈞同學獲得都市規畫組入選佳績。 負責本屆淡江大學畢業設計展的召集人鄭晃二副教授表示:「建築不再是生硬的建造,整個建築設計的思想受到包括行為學、電腦學、媒介論、控制論、都市與行為模型、系統與人工智慧理論等等的影響,已經超越一般對於建築物的想像,所以畢業設計特別關注於同學的作品,在社會與科技的發展上如何回應世界的變動。因此指導老師在帶領同學進行設計思辯時,也透過不斷的交流討論,讓同學可以透過空間設計去發展自己的論述,因此具有濃厚辯證思維與實驗性的建築作品已經成為淡江建築系的特質。」 蔡佳蓉同學進一步說明其獲獎作品,強調好的都市空間是附著記憶情感的場所,她以時間旅舘做為設計概念,透過一連串場所營造,使人重新意識自身存在,同時豐富都市空間。透過設計重新安排一些從都市日常生活中所萃取出來的熟悉元素(如:拱廊騎樓、中庭、陽台),或是溫暖的儀式空間(如:沐浴、洗手、穿衣、進食),希望重新拉近人與環境的連結關係。 面對氣候挑戰、科技發展與社會轉變的現實,建築已經超越之前的專業能力要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米復國主任表示:「回顧過去二十年,淡江大學在『都市設計』、『社區營造』、『數位設計』或是近年的『設計思考』等方面帶領專業與社會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多年來累積許多實作與教學經驗與成果,皆有目共賭。此次蔡佳蓉同學的獲獎,是建築系教學成果最佳展現!同時,淡江建築系已經發展出國內建築系最完整的數位課程,並是國內最早積極將機械手臂應用於大學部設計教學的建築院系。」 本校建築系向來鼓勵學生參與校外各種競賽,並履獲佳績,如:台灣建築師公會每年舉辦的畢業設計作品競賽,計有蔡有威、楊奎洋等2位同學分別獲得第2、3名;IEAGD 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每年由國內設計教師與建築師代表評選20名學生與來自亞洲的日本、香港、新加坡的畢業作品一起交流,本校建築系已連續4年被選入7、8位學生,為國內大學院校入選人數之冠,今年計有蔡佳蓉、闕瑋桓、蔡秉勳、林毅妮、鄭家源、李映萱、陳怡君、陳彥蓉等8人入選,教學成效獲肯定;遠東建築新人獎競賽中,計有孔維澤、黃左安、許德言、陳睿申、李允中等5人入選,作品將被邀請參展,並有機會與亞洲其他各國的學生作品進行交流評圖。
2018/08/25
為使新生及家長提前了解淡江大學特色、未來學習與生活環境,本校循例自8月起於全省各縣市巡迴舉辦19場次新生暨家長座談會,並於8月25日於淡水校園紹謨紀念體育館及蘭陽校園強邦國際會議廳為新生及家長舉辦座談會。 淡水校園由校長葛煥昭博士親自主持,並有副校長及相關一級單位主管出席,歡迎新鮮人及家長蒞臨本校,約計超過1,400人參加。葛煥昭校長對家長及新生學子選讀本校表達感謝及歡迎之意,期許新鮮人能在本校多元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鍛造知識技能與臻善品德,並提升其國際化的世界觀、資訊化的運用技能,以及未來化的宏觀思想。透過座談會的互動,讓家長及新生能充分了解各系所的特色及學習環境,並藉由問答交流、實地參觀,讓家長及新生對校園事務與場域有所了解,除了讓家長放心之外,更希望能協助新生踏出成功的第一步,開啟新的學習旅程。座談會後,並安排新生及家長參觀系所、宿舍及淡水校園等環境,整體活動圓滿完成。 蘭陽校園由全球發展學院包正豪院長主持,計有新生及家長逾300人參加,會後安排參觀校園軟硬體設施,透過院系說明及溝通,讓新生及家長了解蘭陽校園的辦學特色「三全」教育,以及學習、生活相關資源,家長及新生都對蘭陽校園的創新教育方式充滿期待。
2018/08/23
全球化促使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互動越來越頻繁,許多地球村共通的社會議題可以尋求跨國合作來解決。為了持續探討與發現相關議題,本校與日本立命館大學、韓國慶熙大學共同合作,於107年8月持續舉辦第3屆「亞洲領導營(2018 Asian Community Leadership Seminar, ACLS)」,持續針對東亞地區特定的社會議題進行討論,結合理論與實務,擬定具體的解決方案。整體活動為期3週,參與學員分別於3所大學各學習1週,首先在日本立命館大學(8/6-11)展開,探討「跨國文化溝通」;接著到韓國慶熙大學(8/12-18)探討「世界和平學」;最後到台灣淡江大學(8/19-25)。研習內容包含講座、小組活動、實習,讓學生藉由跨文化溝通,尊重文化多樣性、瞭解世界和平,進而倡導世界大同,並學習如何洞悉、掌握及創造未來。今年的活動計有日本學生4人、韓國學生6人、台灣學生10人,合計20位學生參加。 陳小雀國際長在開幕致詞時表示,ACLS活動是年輕世代參與國際議題、擴展全球視野的重要平台,並讚賞參與的同學充滿勇氣與智慧,樂於嘗試及挑戰,尤其是本次參與活動的女同學高達九成,顯示女性在當前社會正扮演重要的角色,並期勉未來有更多男同學參與。 本次淡江大學安排的主題為「未來」,以重建淡水的未來為經緯,經過營造與重建的過程,來發展淡水的未來並回復淡水古蹟的原貌。活動內容包括:第1天上午由建築系黃瑞茂老師講述生活的世界遺產及社區改造,如何透過創生,社區營造及守護世界遺產等工作,重建淡水老街,以展現新氣象;下午實地走訪淡水老街及相關古蹟,讓學員深入瞭解淡水的歷史文化。第2天上午由企管系涂敏芬老師透過開發的「淡江探索包」遊戲活動,讓學員認識本校淡水校園的環境、歷史、文化;下午安排中華文化武術體驗活動,由台北藝術大學葉晉彰講師指導學員學習簡易的武術動作,瞭解武術精髓。接下來二天,由校外引導講師(facilitator) Vincent 及 Sam設計,引導學員以未來為思考模式,藉由探索過去的歷史,反思未來社區可能的樣貌,進而回到現在並思考如何把握珍惜現況,最後進行學員間的分享交流。 參與學員在將近1個月的移動學習過程中,藉由共同生活與相互學習,以體驗不同的文化環境,學習如何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關係,並培養跨文化溝通與領導的能力、探索與洞悉未來的能力,建立多元國際的視野,更豐富其世界觀。
2018/08/14
2018年7月公布之「世界大學網路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s of World Universities, WRWU),本校於全球排名第633名,亞洲地區排名第124名,國內排名第10名,國內私校排名維持第1名。 該項排名於每年1月及7月公布,以敦促「全球的大學與研究中心能展現其對電子期刊、科學研究成果與研究活動之國際化的學術責任」為宗旨,將全球大學的資料庫和Google、Google scholar、Yahoo、Live Search及Alexa等重要網路搜尋引擎及學術資料數位化以後的引用次數納入評比要項。 本次本校於四個分項指標之表現為Presence(5%)第233名、Impact/Visibility(50%)第242名、Openness/Transparency(10%)第977名、Excellence/Scholar(35%)的排名第1,333名,其中於Openness指標之排名較前期進步90名。 本次排名計有20所臺灣學校進入前1,000名,包括:臺灣大學94名、交通大學254名、清華大學278名、成功大學287名、中央大學467名、中山大學473名、陽明大學513名、臺灣師範大學618名、臺灣科技大學620名、淡江大學633名、中興大學702名、高雄醫學大學856名、政治大學870名、中國醫藥大學878名、長庚大學903名、中正大學936名、輔仁大學953名、海洋大學967名、台北醫學大學969名、元智大學979名。 資料來源:http://www.webometrics.info/en/Asia/TAIWAN?page=1
2018/08/01
本校於107年8月1日上午10時舉行新任校長布達暨交接典禮,由張室宜董事長宣達,並由第11任校長張家宜博士將印信交付給第12任校長葛煥昭博士,共同觀禮見證者包括本校前任校長暨退休聯誼會理事長林雲山博士、前任校長張紘炬博士、世界校友總會陳定川總會長、系所校友聯合總會林健祥總會長、大陸校友聯合總會莊文甫總會長、菁英校友會孫瑞隆會長,以及全校各單位同仁。 接著由張家宜校長對任職14年校長的經歷發表感言,除了對所有主管及同仁表達感謝之意,也給予新任校長深切的祝福。張校長表示當年甫接任校長之職,學校進入第四波,新S曲線為其精神,其中連續的方面包括:文化遺產、歷史傳承、機構任務,不連續的方面包括:現代需求、市場機伶、未來情境,因此希望大家再重新了解新S曲線的定義,並發揮在校務發展上。張校長表示在4任的校長職務期間,具體成效方面包括2005年創設蘭陽校園、管理模式增加「企業模式」、參加國家品質獎,並舉辦淡江品質獎、品管圈及系所發展獎勵等競賽活動,另推動產學合作、與企業聯盟、新建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落成…等等,並期許學校未來能加強學生五育、讓學生在八大素養與專業上都有衡量方式及指標。最後,張校長以大學的五個發展方向:宏觀的願景政策、致勝的領導團隊、優質的教師學生、充足的資源設備、明確的績效指標,期許新任的校長及副校長要帶領大家創新第五波,以因應未來的企業模式及少子女化的挑戰,也期許全體同仁更加努力,讓淡江大學的發展能更好。 接著由新任的葛煥昭校長致詞,他表示今年是學校人事變動最大的一年,共有3位新任的副校長、12位新任一級主管及25位新任二級主管,顯示氣象一新,但根基未變,淡江文化由創辦人到歷任校長打下良好的基礎並持續傳承,締造了三化特色、三環五育、全面品質管理、八大素養,未來除了繼續發揚光大之外,並要有所創新,因此未來五年無論在校務發展計畫、高教深耕計畫、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等競爭型計畫,希望大家能全力配合並共同落實執行,以達「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的目標。此外,期許校務研究中心能發揮校務治理功能,達到數據驅動及證據為本;研究發展處能主動了解各領域教師專長,並協助教師積極爭取更多政府部門的競爭型計畫;期許校友處加強與校友的互動,協助校友就業、轉業與創業,並期許系所將校友回饋的意見與學生學習做連結,更開拓校友資源嘉惠學子。葛校長並說明,面對未來少子女化的趨勢與困境,為了學校永續發展,學校組織將因應調整,包括整併班級、整併系所、停招,行政人力也將繼續評估,希望各單位主管能加強並重視溝通,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 上午10時30分由葛煥昭校長主持107學年度單位主管布達暨交接典禮,本次因應組織活化,計有9個一級單位進行內部組織整併或裁撤;另有3個單位更名,分別為國際事務學院、商管學院的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臺灣與亞太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還有2個新設單位,分別為商管學院數位商務與經濟碩士學位學程、國際事務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亞太研究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在新任主管方面,包括學術、行政、國際等3位副校長,以及12位一級單位主管、25位二級單位主管,將為淡江開啟新陣容,帶來新氣象。 交接儀式完成後,多位卸任主管發表感言,國際副校長戴萬欽感謝多年來共同工作的夥伴及相關主管的協助,讓學校成為首創大三出國留學的創舉,一起完成首次陸生招生計畫,以及挑燈夜戰完成教學卓越、高教深耕等計畫,最後以哥德的名言期盼卸任後的日子「每一頁都是美麗的詩篇」。校友處執行長彭春陽感謝創辦人及校長的提攜,也感謝校友會多位會長的支持與捐款,讓任職的8年間業績由四千多萬增長至四億多。體育長蕭淑芬慶幸有優秀的體育人才接手,自己可以放心裸退。成人教育部執行長吳錦全感謝同仁的協助,讓業務蒸蒸日上,並認為人員要足夠,也要有能力,才能創新業績。全球發展學院院長包正豪請大家多指教。人資處人資長林宜男感謝在校期間多位主管的指導及支持,未來將全力以赴,以服務的精神、合情合理的原則,在能力範圍內爭取學校支持,儘量不減少福利。 本次典禮並由葛校長頒發菁英校友會新任會長孫瑞隆當選證書,孫會長致詞表示,將邀請校友處卸任執行長彭春陽擔任執行秘書,並將儘速召開會議擬定未來的規劃,希望對學校能發揮更好的幫助。典禮持續到中午,並在溫馨和樂的氣氛下圓滿完成。
2018/07/12
綜觀國內許多歷史老街常被詬病「夜市化」、「商業化」、「產品大同小異化」,毫無地方特色。而且更重要的是老街的建築物,其一磚一瓦、每個角落充滿許多動人故事,它們的生命要延續,必須透過熱情與理念,才能傳承世世代代。本校建築學系與USR計畫辦公室成立之「重建街工作坊」,就是關懷目前擁有35處的文化資產、名列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的淡水,關注其創生、社區營造與世界遺產守護等工作展開,近日工作坊成員透過工作討論與分享職能,共同完成6個可執行的提案,為此工作坊於7月12日(星期四)上午舉辦成果發表會,師生創意的提案將讓淡水老街重新脫胎換骨、展現新風貌! 淡水是北台灣聞名的歷史城鎮,留下了西班牙、荷蘭、清、日本與戰後的建築與地景特色。臨著河岸的市街地是淡水地區早期漢人較早開發的區域,包括河岸、中正路、重建街清水街、永樂巷與公明街等主要的街區。在此歷史街區中有多座文化資產價值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包括淡水地區的主要宗教聖地,有福佑宮、清水巖祖師廟、龍山寺、聖江宮等與天主堂等。這些歷史空間同時也孕育了多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了市街的生活體驗。另外,本街區位在坡地上,保留許多因為地形而形成的階梯巷弄空間所在,歷經多元文化而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經驗。 建築學系副教授黃瑞茂表示,淡水在興盛的觀光產業背後,難能可貴的是有許多地方人士長期投入於地域文化經驗的經營與保存工作,這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強調的「生活取向的世界遺產」(Living Heritage)的價值。本校多年來參與淡水地區的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改造運動,累積許多與淡水地域社會互動的經驗。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中以「淡水好生活」作為焦點,關注於城鎮的文化、健康、社會照顧、產業、空間等面向的工作,特別規劃本次跨領域的工作坊,希望針對目前淡水歷史街區發展的困境為主題,師生一起進駐在地街區,除了進行觀察與訪談之外,也邀請居民與組織的參與討論提案。 黃瑞茂強調這是一場以暑期課程為基礎的密集工作坊,師生每天早上進行討論與思辨,下午晚上進行田野調查、分析與規劃設計工作。經過十天的密集工作。參加的學生包括本校、台灣藝術大學與來自大陸福建工程學院的同學,組織了跨域建築、企管、土木、歷史、俄文、教科、電機、大傳與古蹟修復等等科系的同學。他們共同工作討論與分享職能,共同完成6個可執行的提案。 重建街與所在街區目前正面臨未來發展的關鍵時刻,本計畫的工作成果將提供街區組織與居民的後續改造行動的參考,並主動提供新北市政府對於淡水歷史街區規劃工作的參考。關於這「生活取向的世界遺產」的歷史街區的6個提案計畫包括:「好行-老人友善生活街道改造計畫」,此案是透過沿途休息點的增設,讓該地老人生活更便利,打造友善老人的生活街道。「隙看淡水-畫家眼中的淡水到修景計畫」是從畫家的視角中觀看淡水風光,進行田野調查統合出四類景點,並從各景色進行修飾;另外亦針對淡水國小的操場及一信天橋位置優化與街景的招牌提出改造想法。淡水尋寶之「鐵盒情-錯過的遺憾與失落」及「喵公主的淡水巡禮-貓咪視野看淡水」是一個自導式旅遊包,結合「文史導覽X實境解謎」的概念,透過逆走淡水以及順走貓道兩種不同的路線,分別講述漢洋對話及貓咪視角,各帶出古蹟保存及生命關懷的議題。「翻轉市集、遛節慶」則藉將淡水節慶與市集的結合,讓兩者可以更加的緊密。「重建街文藝復興」藉由整理重建街建築物現有的立面、材料及資源,對未來發展建立規範,並以香草街屋(14號)為,作為帶動民間相關產業推動閒置空間租賃模式的示範。這幾個具體的生活實驗與微創業的在地創生的行動計畫,後續將提供在地組織與新北市政府相關支持以尋求實踐的可能。
2018/07/03
準備好要離開舒適圈嗎?準備好擁抱差異化和多樣性環境嗎?準備好接受過去可能沒有的挑戰嗎?前述多項疑問絕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還在左思右想時,本校648名出國留學生早已脫離舒適圈,體驗另一種文化、語言、環境和教育體系,毫不猶豫接受挑戰。誠如已出國交換一年回校的國企系大三同學錢宥諭在107學年度學生出國留學授旗典禮上,強調「每一次的經歷,無論結果如何,都會為自己增添廣度和深度。在順境時,建立快樂;在逆境時,建立力量。我們不能說未來如何克服挑戰,但肯定的是,我們會找到解決方法。」這為本校首創並推動25年的國際化政策,做了最好的詮釋! 國際長李佩華表示:當全球化浪潮來襲,所有人都無法自外其中,青年學子應以開闊的態度、寬廣的知識,以及尊重在地文化的精神,拓展自己國際化的視野,如此才能成為最具競爭力的世界公民!為支持與鼓勵107學年度即將出國留學的同學在世界各角落自由探索與飛翔,本校於7月3日下午援例為出國學生舉辦授旗典禮,國際事務副校長戴萬欽親臨主持與授旗,並邀請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教育參事邱玉蟾、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文化室主任Ms. Masako Asada、西班牙商務辦事處國際貿易顧問Ms. Andrea Rodrigo Pérez、本校主管、學生家長等參加典禮,為這群即將啟航圓夢的學子獻上無限的祝福! 107學年度外語學院6系、商管學院國企系以及蘭陽校園等各系所選派大三、研究生等418名,並公開甄選了大學部、碩士班等230名校際交換生,全校共計648名同學將遠赴國外姊妹校研修。典禮上主辦單位國際暨兩岸事務處邀請語言系三年級同學張泰源、國企系三年級同學錢宥諭分別赴芬蘭拉瑞爾科技大學及美國天普大學留學與交換1年的感想與收穫;另外也邀請即將於9月初至德國波昂大學留學的德文系二年級同學林姿言暢談自己的留學計畫。典禮中學術副校長葛煥昭也頒發獎狀及獎金給106學年度海外學習心得分享徵文比賽得獎的同學。 錢宥諭分享與文化、自我成長有關的心得,他說文化衝擊是一個情感上的雲霄飛車,從與Uber司機對談中,了解若學會靈活與尊重,絕對可以克服障礙,文化衝擊將是學習和體驗的絕佳機會。錢宥諭堅定地說,出國留學是最具變革性的經歷,隨著學習在不同的文化中摸索和舒適地生活,他變得更加獨立、自立與自信。林姿言感謝媽媽的支持,讓她能夠無後顧之憂,到國外實體環境進行多元文化與語言學習、累積生命的能量;出國後不再只是一個個體,更代表著淡江大學和台灣,所以台灣的底蘊和態度的充分展現非常重要,希望未來的一年能夠有所知有所感有所學,吸收各國的優點,將台灣的特色,分享給世界。 青年人的活力是台灣與世界進步的動力,為學生打造完整的「學生國際移動體系」,本校持續將長、短期海外學位、學分研修、體驗見習和實習、國際志工、參與國際會議或競賽等多元國際學習方案列入107-111學年度校務發展計畫,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且提高外語溝通和跨文化適應以及從事全球競合等工作的能力。本校首創大三出國計畫迄今25年,已有7,677名學生受惠,於在學期間赴海外研修。未來將持續擴大,提供學生更多赴海外姊妹校從事專業學習的機會,預計5年後,出國計畫累計人數將超越一萬名。
2018/06/26
人的一生很奇妙,讓大家懷念的,可能都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東西!全校教職員工因緣際會從全台各地齊聚淡水小城,在五虎崗上晨迎大屯山朝陽,暮送觀音山夕照,除了度過無數的寒暑,也造就了生命中最重要和美好的日子!為了讓退休同仁再次回顧從年輕到白頭的點點滴滴珍貴時光,以及感謝他們伴隨學校成長與發展的辛苦付出,本校特別於6月26日,在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行106學年度第2學期榮退同仁歡送茶會。 此次參加的退休人員共7位,分別是校長張家宜、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段永定、英文學系教授黃逸民、資產組組員鄧麗惠、安全組警衛長楊德銘、資訊處專門委員余金堂、境外生輔導組專員陳慧芝。校長張家宜親臨會場致詞並致贈紀念品,退休人員聯誼會理事長林雲山亦於茶會致詞,學術副校長葛煥昭、行政副校長胡宜仁、國際事務副校長戴萬欽、員工福利委員會主委曾琇瑱與百餘位同仁也出席歡送茶會,一同祝福退休的教職人員。退休同仁上臺分享感言,以及在校生活點滴,與大家一同回憶過往的美好時光,並合影留念。祝福榮退同仁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仍精彩可期,並記得常回校與老朋友、好同事雅敘! 張校長致詞時首先感謝榮退同仁對淡江的付出!並呼籲在少子化嚴峻考驗、學校規模將改變之高等教育環境下,請逆勢成長的退休人員持續發揮愛校精神,以實際行動來支持本校未來發展。雖然內心非常的依依不捨,但也恭喜退休同仁完成人生第一個生涯規劃,相信透過妥適的安排,他們將持續開拓人生更精采的第二春!退休人員聯誼會理事長林雲山歡迎退休人員加入聯誼會,更感謝張校長的美意,使該會成為學校正式組織之一,希望大家有空多回校相聚並貢獻己力,擔任義工提供自身教學及行政經驗回饋學校。講座教授吳清基致詞時強調本校的卓越領導人、優秀的師資群以及學術的自由,是他選擇淡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三環五育」及「三化」的教育政策和推動成效印象深刻,校譽與國際化,在私校中辦學優良;淡江大家庭凝聚力更是讓人稱羨。 出席榮退歡送會的同仁一一上台分享感言,段永定感恩在淡江圓滿結束專職,未來仍持續為本校貢獻。黃逸民細數在校三十餘年受到長官與同事的照顧,因此能在此愉快地進行教學、研究、服務與輔導工作。楊德銘感念張創辦人的遠見和給下屬的溫暖。余金堂規劃續登小百岳、單車環島、完成攀爬百岳的計畫。陳慧芝則因在境輔組服務而讓她的職涯精采與豐富。鄧麗惠提出澳洲護士韋爾《垂死者的5大人生憾事》一書內容所述,第一憾事莫過於「自己未勇於追求夢想」、第二大遺憾是「後悔自己花太多時間工作」、第三個最普遍的遺憾是「沒有勇氣表達內心的情感」、第四個最常被提到的遺憾,則是「沒有和老朋友保持連絡」、第五個人生憾事,是「後悔自己沒有快樂些」,她的提點如醍醐灌頂,希望大家的人生不要有憾事! 在張校長分享感言前,教政所及教育學院剪輯生動活潑感人的影片,並於會上播放。張校長表示,1979年大學畢業便到本校企管系擔任助教、1984年回校擔任校長特助、1986年接任行政副校長、2004年接任校長,前後在校服務40年。在延續前賢俊秀奠定的厚實根基,優秀的核心團隊、行政同仁及兢兢業業的老師們,共同締造淡江的良好績效。因第四波階段性任務已完成,選擇在第五波開端之時卸任,應是最好的時機。藉今日歡送會,張校長亦深深感謝全校同仁對張創辦人告別式的協助。對於未來的生涯規劃,張校長說她將會充分利用時間運動、閱讀高等教育發展相關書籍、與朋友聚會,以及期待與淡江同仁在一起! 因事無法出席榮退茶會的招生組組長何憶萍表示:近35年來,她有幸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扮演參與耕耘的角色,親見本校成長壯大,造就今日成果的過程,雖有風雨、有考驗,一切得之不易。撫今思昔,除了珍惜眼前擁有,更期盼淡江與時俱進,不僅是國內規模最完整,而且是品質最佳、最具特色和競爭力的大學!
2018/06/25
本校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於上月26日上午10時01分在台大醫院辭世,享壽九十歲。張創辦人對國家社會有諸多貢獻,曾於1969年至1989年擔任台北市議會副議長、議長,而後出任交通部部長、總統府資政等政府要職,以讀書人胸襟經世濟民,以高瞻遠矚的智識投身教育事業,培育高教人才不遺餘力,終身念茲在茲,是春風化雨的教育家。辭世消息傳出,本校校友及教職員生同感哀痛與不捨。 為表達對張創辦人無限追思,並恭送他最後一程,告別式於6月21日(星期四)下午2時30分在臺北市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治喪委員會由前總統馬英九擔任榮譽主任委員,前副總統蕭萬長、前總統府秘書長吳伯雄、前考試院院長許水德、前監察院院長錢復、前考試院院長關中、新北市市長朱立倫擔任榮譽副主任委員,前副總統、現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擔任主任委員。當日家祭之後、公祭前,並由許水德、錢復、關中、簡又新四位榮譽副主委擔任國旗覆旗官;另外,由曾永權、郝龍斌、陳金讓、陳健治擔任中國國民黨黨旗覆旗委員,以表彰張創辦人一生對國家社會、民主議事與交通建設諸多貢獻。 告別式會場氣氛隆重莊嚴,佈滿白色蝴蝶蘭,象徵張創辦人在一生美好的時光裡,活出蝴蝶蘭的精神特質,展現俊秀高雅、歷久芬芳的風範。公祭單位(人)包括治喪委員會、前總統馬英九、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前副總統蕭萬長及呂秀蓮、台北市議會、國防部、美國伊利諾大學在台校友會、中華民國艾森豪獎金基金會、宜蘭同鄉會、本校董事會、企業代表、財團與社團法人基金會(協會、學會)、大學校院、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台灣校友會、民意代表、本校各類型校友會、退休人員聯誼會、教職員工生等近千人,政府層峰政要多來弔唁,現場備極哀榮,與會者都以緬懷與感恩之心來送行,祝福張創辦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品高升。 張創辦人曾提及「…淡江就是我的第二生命,花了六十餘年的精力,無論是政治工作還有其他社會工作,都沒有教育工作來得愉快…」,這位高瞻遠矚的教育家過世後,校友與教職員工生紛紛撰文追思與致意,例如考試院秘書長林水吉列舉張創辦人之有孟嘗君風範、樹立民主典範、倡導未來學、創意領航洞燭機先之理念與作為;華航董事長何煖軒稱讚張創辦人可謂「台灣近代重大交通建設的重要推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林保淳強調張創辦人是他所知的大學校長中,最有遠見,最有格局,最有熱誠的一位;產經系退休教授蔡進丁細數他與張創辦人在淡江大學、台北市議會共事期間,受到張創辦人照顧的點點滴滴;總務長羅孝賢則感念31年前因緣際會到校任教,淡江給了他最大的發揮空間,讓他學習成長,最感謝張創辦人的遠見和對下屬的疼惜栽培。 張創辦人在世功德已圓滿。千江有水千江月,已逝的他有如月亮,所有的淡江人都是江水,江水上總是閃亮著月光,永永遠遠…
2018/06/16
淡江莘莘學子走過五虎崗、林美山、金華街,鷹揚展翼齊步飛颺,持續承傳與鏈結26萬校友。為歡送與祝福學子踏上人生另一個旅程,本校特以「校友手牽手 鵬程高更高」為主題,於6月16日上午10時在淡水校園紹謨紀念體育館舉行106學年度畢業典禮,英文系蔡雨璇與王柏堯同學代表全體畢業生致謝詞時,期許淡江人揚帆啟航時帶上美好的「友誼拼圖」、滿滿的「知識拼圖」、青春的「勇氣拼圖」,以自信的神情和謙卑的態度來開創人生璀璨的扉頁;未來當這艘船迷失方向時,也別忘了找回初衷與熱情,再度秉持淡江人「樸實剛毅」的精神,勇敢續航前行! 活動由「校園巡禮」揭開序幕,畢業生由師長帶領從學生活動中心出發,行經覺生紀念圖書館、驚聲大樓、海事博物館、福園,最後踏上五虎崗階梯,抵達紹謨紀念體育館。三位副校長、蘭陽校園主任等師長於觀禮台歡迎畢業生。典禮會場由即將步出校門的畢業生及家長們齊聚一堂,葛煥昭、胡宜仁、戴萬欽副校長、林嘉政董事、王美蘭監察人、世界校友聯合總會總會長陳定川、中華民國校友總會總會長陳進財、系所友會聯合總會總會長林健祥、雅虎台灣董事總經理王興、前任校長陳雅鴻、趙榮耀、林雲山、張紘炬等師長,吐瓦魯大使Limasene Teatu、馬紹爾群島代辦Anjanette Kattil、宏都拉斯一等秘書Jose Victor Lozano等國貴賓親臨給予無限的祝福。 學術副校長葛煥昭代理張校長主持典禮,葛副校長首先恭喜畢業生從4年前踏上克難坡體驗樸實剛毅精神,到4年後的今日學業有成開展人生!面對未來人生的挑戰,葛副校長期勉畢業生,在此經濟結構急速轉型、市場快速變化及科技迅速演進、舊知識很快被新知識取代的時代,每個人亟需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不斷的終身學習及加強人文素養。最後葛副校長請畢業生與家長放心,在本校三化(國際化、資訊化與未來化)教育理念、三環(專業課程、通識課程、課外活動課程)五育(德智體群美)教育內涵薰陶下,畢業生已擁有八大基本素養,個個都是具心靈卓越人才。他深信在本校147個校友會、26萬校友的護持下,畢業生日後仍將持續締造淡江人共同的「企業最愛大學生」紀錄。 今日典禮很難得邀請到本校英文系及金鷹校友、雅虎台灣董事總經理王興擔任貴賓致詞。為彌補未穿著學士袍與未參加大學畢業典禮,王興特別穿著學士袍致詞,並以「寫一封信給30歲的你」為題,請學弟妹們想想30歲的自己會是什麼模樣?不管是成為怎樣的人,事業有成的王興提醒畢業生要記住以下6點,並使之成為自己的DNA,(一)擁有善良正直的心,善待週遭的人事物;(二)守時、守時、再守時,承諾生命而受到尊重與青睞;(三)培具思辨能力,勿隨波逐流;(四)養成終身學習習慣,擴展與豐富知識;(五)成為別人的貴人,以智慧、非交換心養成助人的能力;(六)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為自己加油並成為支持自己的人。致詞期間王興也提及在校的社團經驗至今難以忘懷,即便是參與健言社時從未上場,但仍用心做足每回的賽前準備。王興說藉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磨練出堅毅的性格,如同她帶領Yahoo奇摩,一向專注在對的事情與策略上。最後王興以莫言的名言─「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來勉勵畢業生一切盡其在我,並以聖經所述「如鷹展翅上乘」,繼續寫下自己精彩的40、50、60… 陳進財總會長代表校友致詞時,首先感佩張創辦人建邦博士的遠見,於1968在校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應用電腦科技於教育行政、教學及研究;開設未來學講座,提出知識爆炸的論點,預見未來社會發展趨勢。面對未來人工智慧、5G時代的來臨,機器人透過深度學習漸漸具備人類的思考能力,陳進財提醒畢業生是要成為AI使用者或被取代者,觀念與習慣要改變,如此才可以適應全球下一場盛事!最後陳進財提醒學弟妹們在揮別五虎崗後,仍須不停止充實自我,逆風而行,如同紙鳶因風的壓力而匍匐向上! 本學期共有21名博士生、890名碩士生,以及6,107名大學部同學畢業,其中有來自54個國家、562為境外生,將一同展翼齊步飛揚,昂首開展人生新的階段。畢業後人生旅途有迥然不同的風景,面對這些風景心情會有高低起伏,期望畢業生能參照葛副校長引用霍金名言─「記得要仰望星空,而不要低頭看腳,試著理解你所看到的」,希望畢業生對於生命熱愛與夢想追求能持續不間斷,在人生道路上,人助天助、掌握成功的利基!最後典禮在校歌驪歌聲中圓滿劃下句點。
2018/06/15
早在西元2002年,本校張創辦人建邦博士便已於「淡江大學2002遠距教學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會議中揭櫫「網路校園」為淡江大學的第四校園,將以電子科技及資訊網絡為路,鋪設無遠弗屆的學習環境。現進入二十一世紀,更是「大加速時代」(the era of acceleration),數位科技益發緊密地與我們的生活嵌合,如何使其便利而有效率的長處為己所用,值得這個世代所有的人重新加以審視,而高等教育工作者自然無法置身事外。過去因為實體教學空間與時間的框限,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與開放度。而今隨著連線及串流技術的突破,數位網路猶如教師教學創新的東風,讓新的學習海洋航程得以更順利地啟動。 基於上述的背景條件與執行理念,學習與教學中心今年配合本校高教深耕計畫「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的中程發展願景,以「智慧淡水˙攀越巔峰:網路校園」為主題,於6月12日至15日假黑天鵝展示廳舉辦為期4天的「好學樂教週」,進行主題展覽與研習。 在本次「好學樂教週」的主題展覽中,除綜合性地呈現本校頂石課程的成果,更著重展出「網路校園」及「智慧教室」等未來新型態學習的圖景。其中特別針對四種「數位教學」課程(以實整虛課程、遠距教學課程、磨課師課程與開放式課程)進行導覽,現場亦備有儀器設備供教師們體驗「數位教學」課程之製作。為紀念創辦人張建邦博士之高瞻遠矚,亦特別剪輯創辦人與網路校園之紀錄影片一支,於展場播放,使所有觀展者得以瞭解本校網路校園之歷史脈絡。 同時,為促進師生之深入理解,學習與教學中心特撰《數位教學實務手冊》,幫助閱讀者了解四類數位課程之意涵、規劃與操作,並能按圖索驥,從中獲得進行數位教學所需的資訊及資源。學教中心所進行的以上準備,期冀藉由「網路校園」新頁的再翻開,帶動淡江大學新一波的學教翻轉;讓教師的教學滲入數位科技的善用,以擴展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 在12日的開幕式中,為勉勵教學及學習優異的師生,葛煥昭學術副校長親自頒發「優良遠距教學課程獎」、「教學創新獎」、「106(1)特優教學助理」和「106(1)特優教學助理和任課指導老師」等獎項。優良遠距教學課程獎,由公共行政學系韓釗副教授獲得。教學創新獎,分別由建築學系姚忠達教授、經濟學系萬哲鈺教授和林彥伶副教授獲得。106學年度第1學期,特優教學助理為化學系高維廷、資工系朱彥龍和王翊安、會計學系黃姿綺和資管系許湞德。106學年度第1學期特優教學助理任課教師為化學系施增廉教授、資工系王英宏教授和陳瑞發副教授、會計系林谷峻副教授、資管系蕭瑞祥教授。 2018年好學樂教週開幕式在葛學術副校長的勉勵、學教中心潘慧玲執行長的說明,及眾多佳賓的蒞臨下圓滿結束,展期將持續至本月15日(五)的中午12時,歡迎校內外有興趣之人士前來共襄盛舉,一同與淡江大學奔向數位教學轉型的智慧大未來。
2018/06/14
為了讓更多師生參與及了解「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上週本校以「共創大淡水」為主題在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辦第1場跨校共學活動,由USR計畫團隊及相關實際場域合作夥伴向校內外師生進行分享。活動由USR計畫辦公室主任葛煥昭副校長致詞,介紹107-108年度獲教育部補助的2個計畫,一個是「淡水老街再生」種子型計畫,一個是「淡水好生活」萌芽型計畫,期待藉由跨校共學活動及政策支援能激勵更多老師參與,並透過良性循環提出更多元優質的USR計畫,以爭取更好的成績。USR計畫辦公室執行秘書白滌清稽核長也強調,藉由本校深耕計畫能扶持更多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使之成為淡江的特色。 本次活動第1場由「淡水好生活」計畫團隊進行計畫推動內容說明,首先由協同主持人建築系黃瑞茂老師說明過去幾年本校在淡水地區的參與經驗,結合「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的老師群共同投入該計畫,以里或社區生活圈做為探討標的,107年度計畫以正德里、興仁國小周邊與重建街等地區為主,進行相關老人長照、學童課後照顧、社區微創業、社區營造、老街活化、生態廚餘等計畫。接著,安排2位教師分享經驗,由大傳系王慰慈老師細說6年來拍攝淡水在地故事紀錄片的心得,並解說今年以「新住民」為主題之拍攝過程種種;企管系涂敏芬老師透過「設計思考」進行本校探索包在教學上的實驗成果,初步完成「重建街探索包」的規劃。 接著由實際場域合作夥伴分享,首先由「香草街屋」負責人蔡以倫先生介紹過去幾年淡水第一條街道重建街的推廣活動,從對歷史老街保存工作的投入,街區社區營造工作的展開,以及近年相關「創意市集」活動的舉辦,讓更多年輕人貼近參與地方文化工作;接著由淡水區巫宗仁區長以「陳澄波戶外美術館」的建置,說明地方政府致力於提倡淡水文化及保留地區文物環境特色,深度營造地方之經驗。 本次活動第2場由「淡水老街再生」計畫團隊進行計畫推動內容說明,由資傳系陳意文主任介紹106年度獲教育部試辦計畫之初步成果,以及延續獲107年度補助之推動,透過老街區店家的訪談與地方關鍵人物的座談,研擬出「在地創新生態系統」的操作模式,除了協助店家塑造形象之外,也透過創意展示與互動展演等方式帶動遊客對淡水的認識,近期舉辦的「穿越時空」戲劇表演,意外獲得媒體報導,已達到宣傳效果;接著由資傳系林俊賢老師以「應用AR/VR技術增加旅遊體驗」進行分享,初步選定紅毛城進行製作,開發淡水藝文地圖與景點拼圖等,期透過學生的參與學習,同時豐富在地旅遊的體驗模式。 接著由實際場域合作夥伴分享,首先由淡水教會鄭俊豪牧師分享其積極參與地方事務的經驗,肯定本校今年舉辦跨街區活動對結合不同信仰的效應,希望未來雙方合作並以打造淡水之發展為共同目標;接著由「重建街市集」的共同發起人程許忠先生,分享其多年參與街區保存工作及活動的心得,並期盼淡水地方的文化經驗能由更多年輕人代代相傳及參與,帶給舊街區新的生命力,尤其讚揚「淡水老街再生」計畫團隊協助舉辦元宵燈節活動,增添在地文化經驗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