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1
【淡江時報記者麥嘉儀報導】「每個學系都有一道光,你追逐的是哪一道?」教務處招生策略中心3月12日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逐光-2022年淡江大學學系博覧會」,呈現本校8個學院41個學系特色、課程及未來發展等資訊,希望讓高一、高二生可先行探索興趣與未來發展方向,高三生在選填學系前可再次檢視並瞭解備審資料的呈現、準備方向以及面試注意事項,吸引逾1,200名學生及家長參加。 活動在守謙國際中心有蓮國際會議廳開幕,學術副校長何啟東介紹本校歷史、學校特色和發展情況,他表示淡江會陪學生「從第一哩路到最後一哩路」,從準新生到找好工作,希望大家可以好好考慮淡江。與會學生及家長們可選擇聆聽各學院院長的介紹,前往各學系攤位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或是參加校園導覽,了解淡江環境。 本學年度新成立的「人工智慧學系」及「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受到不少同學及家長的關注,攤位前詢問的人潮不絕,人工智慧學系系主任王銀添及教設系副教授紀舜傑不約而同認為,活動可以讓他們面對面解答學生的疑問,畢竟是新成立的學系,不像其他學系網路上有不少資料可參考,教設系還特別提供備考指引給學生,希望他們能有好的表現。其他學系在攤位上也花費不少心思,如日文系攤位特別擺出本校特別編輯的教材,讓不會日文的高中生也可以放心,不會有學習跟不上的問題;國企系則透過文宣設計讓學生了解該系如大三出國的特色。 招生策略中心主任李美蘭感謝同仁的努力籌備及各學系的支持,讓展場有豐富且完整的特色呈現,有不少學生及家長特別從全國各地前來參加,更有人一早自高雄搭車北上,讓她覺得感動。「相信博覽會都能幫助前來參加的同學跟家長們更進一步了解學系資訊,也期待能有不錯的成果。」大甲高中高三陳威霖覺得學系攤位解釋得很清楚,特別是從企管系及西語系學習到一些面試技巧;桃園永豐高中高三王以安對於教設系很感興趣,特別到場了解學系特色及未來發展;學生家長蕭先生對於本校校園環境印象深刻,「這是我第一次到淡江,覺得淡江設備先進,校園很漂亮,建築都很有特色。」
【淡江時報記者林靖諺報導】本校110學年度「第12屆淡江品管圈競賽活動」複審會議,3月16日在覺生國際會議廳舉行,由秘書長劉艾華擔任召集人,前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長林文燦、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護理部主任黃麗玲、中鼎集團品牌管理部經理胡美貞、本校總務組組長丘瑞玲、淡江時報社專員潘劭愷擔任複審委員。 劉艾華致詞時表示,本校注重全面品質管理,相信每個圈隊都花費了許多心力,「雖然過程中不見得能增強工作能力,但能掌握本校的品質精神,也讓團隊更有向心力。」競賽結果將於4月1日全面品質管理研習會中揭曉。 複審共有蘭陽轉圈圈、救火圈、錢錢圈、會快圈、青春安居圈、圈什麼圈、蓋世無雙圈、台北蛋黃圈、五虎圈、迴圈共10圈隊參加,各圈隊進行簡報時均全力以赴,努力表現。近兩年因為疫情,許多校園事務均受影響,加上本校近年大力推動SDGs,因此活動主題多與其相關,例如「台北蛋黃圈」引進圖靈證書、「蓋世無雙圈」及「救火圈」積極推廣電子書及O365系統、「圈什麼圈」則著眼於水資源的再利用。 經過簡報發表及資料審查後,委員們進行講評,除了肯定本校持續推動品管圈活動的用心,呈現全面品質管理的特色與持續改善的認真態度,也給出「主題選定應明確、具體化」,「呈現前期活動追蹤及下期活動主題」、「真因驗證的數據來源要一致」、「效果確認應並陳活動前後數據」、「多蒐集有效樣本」、「活動期間應延長以強化效果」、「簡報內容宜重點呈現」、「簡報創意應與活動主題呼應」等建議,並鼓勵有機會多跟企業及各級學校合作,擴展影響力並樹立指標。劉艾華除了感謝委員們的建議,也說明目前品管圈活動隔年舉辦,往後將延長活動期間,同時多舉辦訓練課程,以提升活動的品質與成效。
【淡江時報記者謝采宜報導】教科系於黑天鵝展示廳舉行為期一週的第22屆畢業專題成果展「EarTh貳計畫」,3月15日中午12時20分由教育學院院長潘慧玲、教科系系主任王怡萱、教科系教授李世忠等系上師生共同出席剪綵活動,為25組成果內容進行開幕。展覽分為教育發展和企業訓練兩大類,透過系統化的方法和策略,結合情境模擬、互動測驗、知識動畫等,設計適合學習的環境,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 王怡萱說明,本次以「22」為諧音取名為「EarTh貳計畫」,以星球探險為發想,帶領參觀者在不同星球中進行學習與探索,了解運用新興科技於學習上的各種可能,也感謝指導教師的協助,讓學生的畢業成果更臻完美。潘慧玲以「玉不琢,不成器」肯定學生的創意,在過程中,學習到解決問題、協商、堅持的韌性,打造未來就業的即戰力,提及新人訓練數位教材在業界非常實用,她期許學生,處在數位科技日新月異中,自身心態上須保持開放性,持續吸收新知,相信往後的發展將無往不利。 本次開幕影片特地前往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進行拍攝,以展現星際宇宙的真實感,總召教科四謝皓文說明:「9個月的籌備過程,讓同學展示大學四年來的成果,呈現我們的創意,讓更多人認識教科系運用多元媒材呈現創意,也做好時間管理和專案執行。」 教科四朱倢儀、謝皓文、吳健成、許家禎以「浪我守護你」為題,獲得現場呈現第一名,他們與台灣聯合動物公園協會合作,以流浪貓狗為主角,設計各式互動關卡介紹貓狗的基本知識和動物的生命轉折,將動保觀念帶入國小校園,進而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朱倢儀分享,「我們希望在遊戲化的過程中,讓學生們能有效地吸收知識內容。」 教科四陳薇安分享她榮獲現場呈現第四名的畢業專題「『國』際禮儀『泰』有禮了吧!」,針對新進員工教育完善的國際禮儀,使用微課程影片來呈現,讓員工短時間內學習到重點,輔以小測驗和學習手冊紀錄,更清楚學習進度。陳薇安說,「學校教導的軟體運用,如剪片、繪圖、動畫製作等,對她有很大的幫助,也透過專題實作,讓她的所學得以發揮、學習得更深入。」
【淡江時報記者葉語禾專訪】「技職教育是值得被關注的議題,透過技職教育來傳遞美好,讓我們一起來翻轉技職在臺灣的價值。」資圖系校友蔡宜穎,藝名季潔,在廣播節目中,總以溫暖熱情又輕柔的嗓音,訴說著對廣播的熱愛,投入廣播企劃、製播、主持工作,已深耕近20年,並長期關心臺灣青少年教育與技職教育發展。 蔡宜穎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企劃與主持的「技職MVP」和「技職翻轉人生」兩節目,雙雙獲得第五十六屆廣播金鐘「少年節目獎」與「單元節目獎」肯定,20年來已獲得7座廣播金鐘獎榮耀,她總是熱情洋溢地進行各種專職類青少年人物的採訪,蔡宜穎說,這是她的理想,會繼續報導這些表現優異的青少年。 大學生涯在淡江之聲 激起廣播夢 回憶起與廣播的緣分,就讀資圖系時很感謝宋雪芳老師,給予充分的揮灑空間,「雖然廣播是銅牆鐵壁,還是可以進去衝撞看看。」宋老師很鼓勵她要勇往直前,從念書到畢業,很感謝宋老師一路上的照顧,特意囑咐:「妳的聲音很乾淨、好聽,千萬不要放棄。」 當年她考進「淡江之聲廣播電台」,大二開始學習廣播技能,並且追尋學長姐的步伐,選擇進入警察廣播電台實習,同時,大一與大四還擔任班代,人緣極佳,學長姐老師都很支持。另外參與服務性社團海天青社,舉辦冬令、夏令營,過程中訓練抗壓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的互動,培養自身的實力。 在資圖系就讀期間,對於蔡宜穎從事廣播工作,最大的連結好處是查找資料的能力,她說:「這項技能的培養,使我的決定變得很迅速,決定之後我就積極進行。」在考研究所一個月內,期間還要主持一個技職教育的節目,擔任主持人的同時,認為累積經驗也是很重要的。 在電台,她主持《旅遊夢想家》節目,參加淡江之聲臺內比賽獲「金帶獎」,並一舉奪下綜藝類最佳節目獎、最佳節目廣告。蔡宜穎開心地說:「做了自己喜歡的旅遊主題,更覺得能證明自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鼓勵大家不要害怕挫折,有任何學習或工作機會,都該把握機會嘗試。 透過技職教育 走出自己的風格 在技職教育的領域下,蔡宜穎希望技職教育被看見,於是繼續修讀臺灣師範大學技職教育博士班,同時在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課教技職教育,一進去就先擔任助理教授,她感嘆:「人生很多事都不在計畫內,但在我的周圍總是有美好的事物發生。」 季潔分享自身從未想過博士班畢業後會教書,攻讀博士班是希望從中瞭解,把一件不喜歡的事情做好,並且挑戰成功,相信未來會有無限可能。畢業之後她沒有申請專任教職,認為廣播才是她最喜歡、最熱愛的職業。 技職MVP節目製作對象是採訪國際技能競賽國手,他們需要歷經層層關卡,在學校要經過選拔,獲勝後代表學校參賽,參賽者會參加北中南分區賽,再比全國技能競賽。透過採訪國際技能競賽國手的故事,幫他們這段歷程做一個青春的紀錄,蔡宜穎明確地表示:「希望藉由這個節目給予他們一個平臺,聊聊技職學習的歷程。另一方面,製作團隊也相當完整,後製加上適當的音樂、音效與口白,呈現完整豐富的廣播節目,並且採取多單元的設計。 「技職MVP」已連續3年入圍,蔡宜穎強調,縱使評審不一樣,難的並非得獎,更難的是年年入圍,讓更多評審體會到這個用心製作的節目,所以長久耕耘下,一定會有豐碩的成果。「如何讓每集節目維持一定的水準,這很不容易,最重要的是核心價值並沒有改變,真正做想要做的事才顯得更有意義。」 「技職翻轉人生」節目採訪全國技能競賽的金牌國手,挑選具有聲音的類別進行採訪,每個技職項目都是一個全新單元,邀約不同的主題,她必須事先準備,對每項主題要有一定的了解。到了現場,技職教育重視實作,因此在採訪過程中體悟到「做中學,學中做」的道理。在此期間,蔡宜穎也曾擔任四技二專入學測驗的錄音,為特殊學生錄所有考題,這才發覺,原來之前的現場外訪都有幫助,反而更能舉一反三。 蔡怡穎說,製作這兩個節目重視現場收音,在採訪前,她會先擬好題綱,後來發覺太制式的回答,反而顯得不夠生動,所以想要如實的呈現,必須在現場耗時許久,與受訪者溝通,「這個歷程是值得的,能夠真正了解這個職類在做甚麼,從這樣的相處過程當中,與採訪者間的互動也隨之熟悉,更可以挖掘到很多不一樣的故事,找尋其中的亮點。」在廣播歷程中,很感謝「恩師」楊定一博士對她說:「順著心流去感受、去進行創作」帶給季潔不一樣的人生體悟,「人生不是只追求外在,回到內在的本質,感受光和愛,就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透過心流 傳遞技職教育的真諦 蔡宜穎曾榮獲廣播金鐘獎7次肯定,包括107年少年節目主持人獎、106年企劃編撰獎、103年少年節目主持人獎、102年少年節目獎、97年廣播電視小金鐘少年節目主持人獎、93年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廣播少年節目主持人獎。對她而言,每次的得獎都是很大的鼓勵,她為少年發聲,期許自己擔任優質的廣播人。在這個行業裡,很多人為了獎項、掌聲努力追逐,「回到廣播的初心,讓聲音將真、善、美的意涵傳遞出去,才是我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旅行她有著深入的著迷,在一次的旅遊中,邂逅李長安導演,她婉婉道出過程中往往會發生意外的驚喜,就順道錄了一個旅遊類節目。另外,一個人的旅行能夠與自己進行對話,更能激發出靈感,並開拓自身的視野。 蔡宜穎誠心地表達:「永遠保持做廣播的熱情,縱使是新數位媒體蓬勃發展的年代,廣播是不會消失的,只是會換個形式存在,這是廣播圈人士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淡江時報記者姚順富報導】本校音樂性社團參加110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北區決賽捷報連連,為校囊括1特優3優等1甲等獎項。管樂社精彩的演奏屢受肯定,蟬聯多年「管樂合奏─大專團體B組」特優,合唱團、聆韻口琴社、國樂社分別奪得「混聲合唱─大專團體組」、「口琴四重奏─大專團體組」,以及「絲竹室內樂合奏─大專團體B組」優等,弦樂社獲得「弦樂合奏─大專團體B組」甲等。 管樂社社長、電機二李昱威分享,前幾次的比賽皆因疫情取消,所以這次的參賽成員都因沒有學長姐指導而苦惱,加上本次大賽規則比往年來得嚴格,在排練及準備參賽資料都遇上不少困難。為了追求更好的成果,社員們在賽前一個月都密集訓練,最後能獲得評審如此的青睞,這都要感謝這段期間指揮老師宋秉恩耐心且細心的教導,也謝謝參賽成員的努力練習。 合唱團團長、國企四王伯權表示,「決賽演唱完步下臺階時,大家都覺得沒有把平日的水準完全發揮,總覺得應該可以表現得更好,雖然成員們有些小失誤,整體音量不夠大,能獲得優等真的很開心,謝謝評審老師的鼓勵,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 口琴社社長、中文二陳琪說明,比賽前期,社員們仍忙碌於籌備擺攤,招募新血,在比賽前一週緊緊抓住每個能練習的機會,一刻都不敢鬆懈。結果今年參賽隊伍只有淡江聆韻口琴社和臺大口琴社,其實比賽過程中,壓力都不大,還因此加強了交流與切磋。 國樂社社員、大傳三邱若惠分享,先前學長姐因疫情影響而無法參加音樂比賽,這次可以順利參賽大家都非常高興,雖然獲得了優等,但社員們都認爲可以更上一層樓,因此將持續努力,希望未來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弦樂社社長、企管二林倢伊表示,參賽成員在準備比賽的這段期間,都持續在進步,團員間的情感也更緊密。她提到比賽當天的練習時段遇到停電,大家仍在微弱的燈光下繼續練習,這些經歷比起賽果更讓她難忘,希望社員們平時都能專注於練習,比賽時則盡力演出,為學校爭取更好的成績。
【淡江時報記者張容慈專訪】「當我想嘗試一件事情時,我就會立即去執行,不會有過多的猶豫和考量,因為我相信我可以。」身為110學年度優秀青年、公共行政學系系學會副會長、國際大使的公行四歐陽妤婷,臉上掛著甜美笑容,談吐恭謙有禮,骨子裡有一股衝勁,讓她自成為淡江新鮮人起,即積極參與校內外活動,跨領域實習累積實力,不為自己設限,即使遇到瓶頸,也從不輕言放棄。 2020年,歐陽妤婷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全球趨勢論壇中擔任臺灣代表,與其他四所大學的學生組隊參加教育部青年發展署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榮獲特優成績及赴瑞典/挪威交流資格,她分享:「當時我們以性別平等為主題,耗費一年的時間做準備,採訪荷蘭等國外組織,舉辦工作坊讓小朋友免費入場,運用參與式話劇的方式,於活動中邀請小朋友上臺並接續表演後面的劇情,希望讓小朋友們能提早接觸性平教育。」 歐陽妤婷一直以甘地的名言「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來激勵自己,不要在最能努力的階段選擇安逸,盡可能精進自己的能力,積極面對每一個挑戰。因此在必修與實習課程排滿課表的大一生活裡,她仍加入勇於挑戰的創新教育團隊「城市浪人」,一肩扛起挑戰賽總召的重任,帶領兩百多位大學生在城市中翻轉教育,探索與追尋自我,同時也加入舞蹈研習社及學生會,並在媒體機構實習。 忙碌且充實的日常並沒有因此讓歐陽妤婷退卻,而是把握任何瑣碎時間來完成手邊的任務,利用日計畫、週計畫,以及月計畫的排程方式,完善的做好時間管理,為了利用所有零碎時間,甚至會在捷運上打開筆電做報告。除此之外,她還有個習慣,「每日睡前,我都會省思今日的所做所為有什麼不足之處,思考該如何做得更好,並且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 除了在校內擔任多項要職,歐陽妤婷亦擔任桃園市模擬聯合國活動長,籌備並參與各項國際與全球化活動,在外交部禮賓處典禮科實習時,負責接待外賓的要務,她表示「在外交部實習讓我大開眼界,以往只能在電視機前看見的邦交國外賓,沒想到我竟然能親自與他們接洽!」 在淡江求學期間,歐陽妤婷燃燒每一份精力,把握每一份資源來充實自我,勇往直前不遺餘力,盡力提升更好的自我。畢業前夕,回首大學時光,她感謝系上師長時常給予開導及協助,未來,她期望將自己持續累積的能力及優勢妥善運用於創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2022/03/19
【淡江時報記者姚順富報導】由校友服務暨資源發展處與本校系所友會聯合總會共同舉辦的「春之饗宴」校友返校活動,於3月19日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有蓮廳舉行,包含頒發航海系侯中南校友等65位獲傑出系友獎、表揚捐款30-50萬的校友與企業、「壯世代」演講、USR x CSR淡味創生知行學、全球唯一∞玻璃藝術品揭幕儀式、USR計畫主題體驗等,活動相當豐富多元。 校長葛煥昭、董事長張家宜、四位副校長何啓東、莊希豐、王高成及林志鴻、系所友會聯合總會總會長莊子華、中華民國校友總會理事長林健祥、世界校友總會總會長陳進財、菁英會會長江誠榮、校友服務暨資源發展處執行長彭春陽、各學院院長以及各一二級單位主管等與會,校友們彼此熱絡寒暄,這是「春之響宴」活動首次在有蓮廳舉行,參與的校友都在這莊嚴的大廳,觀摩著母校近年的發展特色。 莊子華表示,今天天氣好,校園裡花開得好,「春之響宴」校友返校活動今年特別結合「USR主題體驗」,希望與校友企業一同推動本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也特別安排戶外8臺胖卡車準備各式美味食物,免費提供校友餐券自行選擇喜歡的餐點品嘗。 校長葛煥昭致詞分享現今的企業强調永續發展,淡江近年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並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到目前爲止,已落實了多項計畫,讓本校在國際社會上持續增進,同時與淡水在地執行地方創生,除了本校師生共同努力外,更感謝校友們的支持。也希望校友們上網參考淡江時報,了解學校的各項發展。 董事長張家宜提及,「春之響宴」這個名稱是創辦人張建邦發想的,因為很多校友賞花會到陽明山,其實每年春暖花開之時,淡水校園的杜鵑、櫻花開得很茂盛,邀請校友們回校賞花歡聚,同時見證學校的進步。今日見到如此多的傑出校友返校,相信創辦人會非常欣慰。陳進財表示,淡江努力的跟進時代的脚步,在AI的表現上也屢獲佳績,母校未來發展倚靠所有校友的支持,希望校友們在事業有成之餘貢獻一點力量,淡江便會壯大起來。 今年春之饗宴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2樓大廳,重點展現USR主題體驗及聯合成果展「淡味創生知行學」,藉由校友企業的成就作為學生們的標竿學習目標,傳達本校永續不息「∞」的理念,包括農情食課知農惜農、淡北文化VR特展、青銀共習等,將繼續展出至3月25日。 鑒於本校第五波校務發展計畫及71週年校慶主題為AI + SDGs =∞,校友總會理事長林健祥於今年1月12日在募款委員會議中,將他收藏三年、價值近百萬法國藝術家(Juliette Leperlier)的作品,全球唯一的無限大「∞」玻璃藝術作品「永不止息」,贈送母校,期盼母校創造無限可能的未來。今日中午由葛校長、張董事長及林健祥在校史館,為這座難得的藝術品共同揭幕,代表淡江大學未來發展永不止息。 今年首屆有航海系系友侯中南、莊學偉兩位船長獲選傑出系友獎,他們也邀約了系友們一起聚會;大傳系傑出系友、知名編劇陳慧翎分享,非常開心獲得推薦,感謝榮譽教授趙雅麗、教授王慰慈,在自己生命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統計系傑出系友丁平頤表示,很榮幸被提名成爲傑出系友,並高興自己是統計系的一份子。 會中邀請戰國策傳播集團董事長吳春城,以「壯世代的美麗新世界」爲題,分享臺灣將步入高齡社會,但高齡才是壯年的開始,並非只是退休享受生活等概念。他鼓勵50、60歲以上的師長及校友,無論什麽年齡都是人生,一起改變現今社會對高齡的看法及眼光。大會在一片和樂融融的歡笑中落幕,不少校友見到許久未見的師長激動擁抱,紛紛找師長合影留念,場面十分溫馨。 另有中文系、水環系、戰略所等10餘個系所分別邀請校友返校歡聚,回憶當年趣事外也參觀校園,賞花、踏青、嘗美食。 頒發捐款累計30至50萬元感謝獎座,分別為大州數位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述忠捐款44萬元、飛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瑩43萬元、風保系副教授高棟梁41萬元、大桂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1萬元、統計系教授吳錦全39萬元、日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文杰36萬元、蔚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早惠35萬元、本校電子與電機系友會理事長黃財旺34萬元、神暘科技有限公司、尚昂文化事業國際有限公司、外交奥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戴萬欽、智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特助楊元榮、本校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系友會、新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學長蕭景夫。 本届傑出系友名單,今年共誕生65位傑出系友,分別為航海學系侯中南、莊學偉、中文系連清吉、龔鵬程、王俊彥、歷史系林富助、劉志仁、資圖系于第、大傳系何振忠、李建興、陳慧翎、蔡炅樵、數學系張員榮、化學系朱秋龍、許火順、土木系蔡人壽、呂芳熾、化材系蕭裕耀、張正良、電機系陳朔晏、徐文暉、資工系洪論評、蔡智孝、鍾明昌、官哲弘、航太系陳彥升、國企系黎三鳳、鄭秀端、蔡玄龍、鄧珮珮、楊奇峰、林啟峰、廖炳煌、賴調燦、財金系陳羽莉、黃鴻源、陳帝生、風保系曾文瑞、光相中、產經系蘇文玲、經濟系邱義晃、企管系林麗玉、宋建新、會計系黃世鈞、統計系丁平頤、林欽堂、公行系劉兆隆、鄭美珍、李芳成、管科系謝俊宏、何卓飛、西語系林芳苗、李怡良、法文系林維聖、林良雅(莫渝)、德文系林秀蓉、日文系謝明珠、羅曉勤、黃如萍、黃偉民、俄文系蔡尚娟、戰略所鄧盛平、林亮宇、陳文政、教科系林燕珍。
2022/03/14
【淡江時報記者張容慈報導】覺生紀念圖書館3月8日上午10時30分,在圖書館二樓閱活區舉辦「性平路上的開拓者:婦運先驅在淡江暨吳嘉麗教授紀念展」開幕式,董事長張家宜、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行政副校長莊希豐、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化學系退休教授高惠春、中文系退休教授李元貞及前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出席參與,在紀念本校化學系教授吳嘉麗的同時,回顧淡江性別平等發展之路。 張董事長致詞時首先談到淡江推動婦女運動多年,與臺灣婦女運動同步發展,接著提到吳嘉麗不僅是婦運的推行者,也是她的性別教育啟蒙老師,對於成立女教職員聯誼會、開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都給予許多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在擔任性別平等委員會主任委員時,能夠擁有更多性平意識,建立申訴管道,整頓校園安全,注意女性主管比率,保障女教職員權益,於公、於私,對我而言都非常重要。」 莊希豐細數本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之歷程,從成立女教職員聯誼會、增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設置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更提到民國103年與婦女新知基金會合作,協助轉移婦女運動歷史資料,將其數位化建置保存,成為淡江一大特色。「本次展覽回顧吳嘉麗老師推動性別平等的過程,吳教授身為女科技人,在拓展女性在科技領域有相當大的貢獻與影響力,性別平等應互相尊重,肯定女性的優秀特質,強化男性推動性別議題的參與,共同開創和諧社會。」 高惠春身為吳嘉麗的同事與摯友,回憶過往共同在淡江推動婦女運動的歷程,她說明,吳嘉麗和李元貞都是魅力型的人物,四十多年來,自己追隨她們的腳步,逐步實踐性別平等,2000年後臺灣性別意識逐漸抬頭,但女科技人的推廣並不顯著,因此吳嘉麗成立女化學家聯誼會、女科技人電子報、台灣女科技人學會,鼓勵女科學家勇敢追夢,更捐助大筆資金支持台灣女性學會,「嘉麗已逝,雖然讓我們難以接受,我們希望將她的精神發揚光大,幫助更多女性追逐夢想。」 身為吳嘉麗的先生,曾憲政分享當日特別為了感受她在過去40餘年的通勤生活,特別循著她的模式早早來到學校,心裡除了懷念,更是讚歎她的毅力。「嘉麗從事婦運活動多年,她不僅在化學領域有所成就,不遺餘力的推廣婦女運動,同時也將家庭經營得很好,將孩子教育成懷有正義、公益之心的人,我始終以她為榮,感謝淡江圖書館舉辦本次展覽,內容詳細豐富,也讓我更加瞭解她的過去。」最後更引吭高唱校友李雙澤的作品「美麗島」,現場不少來賓跟著一起唱,場面十分感人。 「性平路上的開拓者:婦運先驅在淡江暨吳嘉麗教授紀念展」展期為3月8日至3月31日,以「婦運先驅」、「女科技人」和「淡江女力」作為展出的三大主軸,透過海報展、沙龍講座、書展及電影欣賞形式呈現,歡迎有興趣的同學至圖書館參觀。
【淡江時報記者葉語禾報導】招生策略中心3月5日至6日參加「2022大學暨技職校院多元入學博覽會」,分別在臺北市臺大綜合體育館1樓、臺中市世貿展覽館二館及高雄新光三越左營店10樓三地同步開幕舉行,吸引不少高中生偕同家長到訪,諮詢校系相關資訊。 本校工作同仁在臺北現場發放實體DM介紹各學系,搭配蛋捲王子穿梭展場宣傳,吸引不少現場學生到本校攤位詢問,更有不少學生及家長有備而來,鎖定特定科系進行了解;各院系也安排多位師生進行說明並解答學系現況、課程特色、未來發展等相關問題,針對個別需求提供豐富資訊,希望淡江能成為最後的選擇。兩天活動攤位人潮踴躍,招生策略中心主任李美蘭感謝同仁們的辛苦及各院系的支援,「希望淡江能持續近幾年來的好表現,招收並培育更多優秀學生。」 新北高中蔡晉豪和蔡威宇表示,經過說明後,對資工系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因為本身對於程式語言很有興趣,閒暇之餘會閱讀相關書籍,老師也十分推薦我們至淡江資工就讀,會成為申請的科系之一。」再興高中何奕廷因朋友親戚推薦建築系,特別前來了解,「對於課程而言,能夠有多元的選擇,對未來發展具有相當的優勢。」家長更認為在充滿自由的環境下,可以增廣見聞,對於學生而言是一項優點。竹林高中吳蓁昀對會計系充滿興趣,而本校在私立大學企業最愛的排名也讓她驚訝,「透過解說,讓我認為會計並不是那麼的複雜且困難,會將其列入報考科系之一。」明德高中薛立揆在高中時期曾製作過機器人,萌生對機械系的熱愛,家長更稱讚教授與學生的熱情,對科系介紹可以重點講解與具體回答問題,非常建議學生納為報考學校的參考。
【淡江時報記者林雨靜報導】視障資源中心3月9日在驚聲大樓三樓國際會議廳舉辦輔導身心障礙學生暨家長座談會,由中心主任林俊宏主持,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覺生紀念圖書館等相關單位代表出席,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林俊宏致詞中表示,上學期受疫情影響,採書面形式與各單位交流,這學期與資源中心討論後,決定恢復以往實體座談會形式,面對面傾聽同學們的問題與建議,進行漸進式及滾動式修正。接著由各相關單位進行報告,教務處註冊組說明修業相關問題,並提醒身心障礙學生繳費事項,以及須辦理身分認證才得以延長修業年限;課務組特別說明身視障學生修課教室及考場規範。學務處報告的事項包含生輔組的尋求服務資源、課外組社團認證執行協辦、衛保組醫療服務、住輔組優先床位規劃及安心助學金申請,諮輔中心則特別宣傳將於3月23日在海報街舉行的校園徵才博覽會,提供441項身心障礙職缺。 視障資源中心老師張閎霖報告現況,110學年度共有205位學生,其中有63位自閉症學生、41位視障生,可以看出大專校院非典型障礙學生越來越多,所以視障資源中心針對上學期的報告,在學習、生活、心理、就業四大方面,讓學生能夠申請課後輔導、交通費、輔具申請、舉辦戶外參訪與職涯生活工作坊、結合高教深耕計畫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工讀機會進行就業促進,另外也會每學期舉辦生命教育講座,建立友善校園。 綜合座談由林俊宏主持,有學生提到網路平台的認證碼使用不便、建議感應式身障廁所、校內休息空間,以及商管大樓視障資源中心的斜坡門開放等問題,學校各處室也做出相對的回應及過去實施情況向學生說明。關於身障廁所的問題,總務處回復因為過去施建案例曾發生過於潮溼導致電路基板損毀,學生受困而改回手動式,目前尚在研議解決方案。
【淡江時報社記者林靖諺報導】本校視障資源中心與USR「農情食課」計畫,為幫助偏鄉地區地方創生,及讓視障群體認識北海岸大淡水地區,3月10日在淡水石門區一良茶屋聯合舉辦「一良茶屋之茶文化五感體驗課程」,視障資源中心執行秘書洪錫銘、「農情食客」共同主持人管科系教授牛涵錚、協同主持水環系副教授李柏青、新北市石門區公所經建課課長連啓仁等逾20人參與。 茶文化體驗課程由一良茶屋謝宜良主講,帶領視障資源中心師生認識茶廠,親自採茶、揉茶,同時認識焙茶技巧和製茶流程。午餐提供美味的石門肉粽及特產石花凍,飯後則讓大家品嚐鐵觀音,及自製茶葉所泡出的茶,並將茶葉包裝讓他們帶回去親友分享。回程則安排到石門老梅沙灘,體驗特殊綠石槽生態。 牛涵錚表示,食農是永續發展的一部分,同時也致力於地方創生,由於偏鄉都是農業起家,但因為全球化的工業分工,造成農業持續凋零,加上少子化、人口老化及人口外流,逐漸缺乏勞動力,造成城鎮面臨生存危機。她認為雖然學生未來不一定會務農,但食農計畫目的就在於讓學生去認識農業並培養關係人口,畢竟小農產出量不夠大,無法在市場上架,所以就先從學校出發。 新北市農業局農牧經營管理科技士陳思婷說明,此次安排視障生體驗採茶,其實是一般人很難想像的,透過這次計畫,能讓他們用不同感官感受,也能幫助一良茶屋接觸不同客群。農業局主要目的是協助行銷他們的產品,並讓他們學習面對不同客群時的應對方式。洪錫銘表示,本次活動期望讓視障生與地方創生連結,實際體驗並融入其中以加深印象。他認為除了是新的體驗,也是讓地方看到視障者自然流露的活潑健康,這是最有力的表現,證明他們有能力幫助地方創生,「視障者是很好的勇士,就算遇到狀況,也永遠地向前走,相信他們的韌性精神,能夠影響社會。」 視障資源中心高營媛分享,在採茶時因為坡度有點抖,所以一開始有點害怕,蠻辛苦的,但也了解到製茶並不是採一、兩片葉子就能製成一壺茶。她認為活動很有意義,對他們來說很新奇也很有趣。「對身心障礙者,或是特殊學生來說,因為若沒有透過參與活動,通常在安全考量下,不會主動去嘗試新奇的事物。」
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聖瑋 學歷:國立臺灣⼤學⽣物環境系統⼯程學系博士 研究領域:地下水水文地質化學模擬、地下水資源評估 授課領域:地下水與土壤污染、高等流體力學、明渠水力學、中等水文學、應用力學、資料分析 文/淡江時報社記者李沛育 研究緣起 水資源及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王聖瑋與本校的兒童文學研究室合作,組成「白魚精靈PLUS」團隊,參加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舉辦「2021水保好好玩創意大賽」,他們共同創作《搬家的白魚一家》繪本,榮獲「水土保持兒童繪本創作」組冠軍。《搬家的白魚一家》以成熟細膩的畫風、具張力的故事安排深獲評審肯定,整體故事的發想雖來自於台中市新社區食水嵙溪二級保育野生魚類「台灣副細鯽」(俗稱「台灣白魚」)的生存危機事件作為故事主角,其故事背景相關水資源知識是來自於王聖瑋和系上教師群作為後盾,讓該繪本除了具有寓教於樂,也能開闊閱讀者的視野。王聖瑋坦言,半年的合作期間,雙方彼此貢獻自身專長外,學生也熱情地投入其中,師生彼此熱烈的參與,是這次勝出的關鍵。 說到繪本,多半是向孩子以溫柔的故事傳達價值觀,但是如何將艱澀的水資源知識以繪本呈現,這樣轉化的過程也是雙方彼此磨合的重要過程,王聖瑋表示,就教師的立場,是希望越豐富越好,但是要如何透過故事說明水資源環境議題、藉此受到關注,這些需要「轉化」,藉由敘事力表達出議題的重要性,且增強學生們跨領域專業整合性,並達到社會溝通進而落實於社會,透過這次經驗,若從小傳遞環境議題的相關知識,啟發下一代對臺灣環境的認知並重視環境議題,將扭轉一直以來臺灣著重經濟議題而長期忽視各面向的環境議題的現象。 研究歷程與特色 水保好好玩創意大賽是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主辦、商周文化承辦的競賽活動,透過競賽徵件方式,希望將水資源議題融入於大眾生活中,這次的獲獎,王聖瑋除了感謝評審的肯定外,更感謝工學院和系上師長們、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以及中文系助理教授謝旻琪的大力支援與協助。他分享,長期在地下水產業服務,近年才投入教職,透過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為教師舉辦的相關課程,來熟悉教務和校務,也因此認識謝旻琪和兒童文學研究室,搭起合作的橋樑。 他指出,會想將繪本作為水資源溝通的媒介,是考量到繪本大多是親子共讀的入門書籍,是具有溫柔色彩的傳達工具,家長可從為孩子朗讀的角色轉變成導讀者,透過書本的內容,孩子可以透過故事引導議題思考,家長也能夠其中獲取議題背景知識,相互關注水資源議題,因此也在該繪本中加入水資源資訊,藉此加深知識厚度。王聖瑋分享,自身將《搬家的白魚一家》與目前上小學的孩子進行親子共讀時,孩子會隨著故事內容和情境進行各式提問,自己也善用對水資源的知識,對孩子說明,相信未來在戲水時,會對「水」產生不一樣的意義,也會關注水資源相關議題。 從開始籌備到比賽結束,師生的投入是獲獎的關鍵,透過跨領域的合作,挖掘學生創意和具實踐動能的敍事想像力,王聖瑋提到,本次合作即是身為師長提供自身專業內容,來支持團隊學生的創作與設計理念,不強加理科思維在故事中,讓《搬家的白魚一家》達到知識與娛樂的平衡,不淪為說教的產品,讓剛性的水環境知識多了人文關懷,以旁觀者的角度帶領讀者閱讀,開放式結局進而讓閱讀者自行體會故事意涵。他還提到,整體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團隊學生如何將手繪作品轉換成電腦繪圖,要在電腦效果上呈現手繪的細膩感,是重大的挑戰;此外,與過去課堂報告不同,故事敘事張力也是另一挑戰,雙方教師透過不斷地討論、訊息交換,讓團隊學生一次次地闡述自身的故事理念和繪畫風格,重複的修改和調整。王聖瑋看到整個過程中,團隊學生逐漸純熟的表達能力外,自身也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讓彼此充分溝通和理解,能讓此次工學院和文學院的跨領域合作如此成功。 聯合國發表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成了未來發展的重大議題,教育現場上也開始有教師嘗試著將SDGs融入課程中,以呼應108課綱的精神。商周文化計畫將《搬家的白魚一家》列入國小必讀書單。目前王聖瑋與大眾傳播學系教授紀慧君洽談水資源議題的跨領域合作,他期許,未來能將此經驗延伸,希望以各縣市的特殊品種為主角,由本校學生發揮創意設計各樣故事,來探討更多的環境議題。 研究展望 王聖瑋從教學現場上觀察到,若讓學生只是一昧接收資訊,容易缺乏思考「為什麼」和「如何做」的省思能力,教學上將強化學科基礎內容,以厚植學生跨領域的能力。研究上,由於長期在地下水業界服務,體認到水資源的重要性,他將深入在此領域中持續深耕。王聖瑋表示,臺灣是世界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家,因此農牧生活都仰賴地下水,早期缺乏水資源教育、都市化發展等,讓不透水層的面積也不斷地增加,山坡地的濫墾、濫伐導致地表逕流增加,讓地下水補注減少,而氣候變遷對於生態環境、水資源與農業環境等影響將會顯著增加,未來將著手開發地下水質模擬與相關模式,預測地下水井的水位,進而推測各水井的最低抽水位,讓民眾能注意用水情形。他也將台灣中油合作,調查臺灣地下水蘊含情形,希望能兼顧環境與產業發展需求。除此之外,王聖瑋也將著手研究嘉南地區地下水的砷濃度,他表示,從先前在產業的經驗中,臺灣的地下水產業正處起步時期,仍有許多發展空間,國內目前開設地下水專業的相關科系的大學並不多見,相信這對學生日後投入該產業,促進永續發展保持樂觀態度。 王聖瑋也接獲國立台灣大學的邀請,加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水保處的水環境巡守隊,該巡守隊主要工作為執行河川巡檢、通報與清理等工作,讓他可在第一線接觸臺灣河川現況,藉此思考河川環境問題。王聖瑋分享,學術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密不可分,積極參與業界合作案對研究是利大於弊,加上永續發展將會是未來各大產業的核心目標,這是身為水環系教師在該議題上責無旁貸的責任;《搬家的白魚一家》的跨領域合作成功經驗,讓水環系學生認識到,自身專業在未來是瑰寶般的存在,除了常規的職業外,也有更多管道表達自身理念與專業,來開拓職業的寬度。 研究聚焦 。近期優良榮譽 ・2021水保好好玩創意大賽第一名 。近期期刊論文 1. 河川渠首工臨時攔河堰之滲流破壞分析及改善策略評估-以臺灣中部為例, 先進工程學刊16(3),頁101-109 (2021/12/01) 2. 地下水污染整治與健康風險評估, 土木水利 48(6),頁90-100 (2021/12/01) 3.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for Spatial Mapping of the Health Risk Associated with Arsenic-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in Taiwan’s Lanyang Pl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21), 11385 (2021/10/29) 4.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agricultural wastes toward circular bioeconomy, iScience 24(7), 102704 (2021/07/23) 5. Non-conventional water reuse in agriculture: A circular water economy, Water Research 199, 117193 (2021/07/01) 6. Impact of Copper-containing Effluent on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in Taiwan, Taiwan Water Conservancy 69(1), p.42-55 (2021/03/31) 7. Application of Factor Analysis for Characteriz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Land Use in Taiwan’s Pingtung Plain, Sustainability 12(24), 10608 (2020/12/18) 8. Brackish water desalination using reverse osmosis and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at the water-energy nexus, Water Research 183, 116064, (2020/09/15) 。近期會議論文 1. 應用污染傳輸數值模式評估地下水含氯污染之生物整治效益 (2021/11/26) 2. Evalu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rrigational pumping and groundwater As variation by non-conventional approaches. (2021/10/29) 3. 應用動態因子分析評估人為抽水對於地下水砷濃度變化之影響 (2021/10/22) 4. 應用隨機森林法評估抽取地下水行為對地下水位變化之影響 (2021/10/08)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見王聖瑋個人網頁(https://teacher.tku.edu.tw/PsnProfile.aspx?u=t935590)查詢。
【淡江時報社記者李沛育、舒宜萍報導】為讓學生了解食安議題,本校科學教育中心與新北市教育局合辦的察「鹽」觀色科學探究活動,3月8日上午9時30分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有蓮廳,舉辦頒獎典禮,歷經3個月的種菜、試驗,最終由桃子腳國中小、八里國中與大觀國中勝出,由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歐人豪、本校副校長何啟東及台灣默克總經理陳委承,分別頒發冠、亞、季軍。 何啟東致詞介紹有蓮廳是淡江校友捐獻的,「希望各國中同學未來繼續研究、分析,參與科普活動,以後有機會站上世界舞臺。」歐人豪盛讚淡江團隊,表示自101年起與淡江合辦科學推廣活動,每一步都是進步,未來將繼續合作。他鼓勵同學,保持對科學好奇,有想法就一起分享,也感謝師長指導。 頒獎日正逢婦女節,邀請第7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新秀獎得主陳韻如,說明蛋白質與神經退化研究的甘苦談,鼓勵大家堅定信念,勇於追夢,吸引現場250名師生專心聽講。頒獎典禮由科教中心高憲章和譚均皓主持,幽默風趣地分享各校參與印證科學的過程,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歡笑不斷。 該比賽為新北科學日活動,經過3個月的探究與實作,雖然也有菜被蟲、鳥吃了的情況,透過實驗了解蔬菜生長,淡江團隊協助使用台灣默克的高階儀器,檢測硝酸鹽含量,再聘請專業教師、根據實驗技巧、紀錄及成果影片評比,遴選出以上學校。下午則分批安排學生參觀本校化學系精密實驗室。 桃子腳國中小以實驗變因量化最成功、報告撰寫合乎科學精神,贏得評審一致好評,蟬聯冠軍,參與的7年誠班導師翁雪娥為淡江中文系校友,她說:「本來就注重食農教育,37位同學分工妥當,他們學習力很強。」生物老師潘宜欣表示,小朋友課前課後都很認真,負責拍片解說的許鈞捷開心地說:「當初班導極力推薦,大家對食農有興趣,蔬菜種很多,可能是影片製作用心獲評審認同吧!」 科教中心主任王伯昌分享,學生可藉此了解科學實作外,從實驗中得知各類蔬菜搭配不同的耕作方式,觀察硝酸鹽與亞硝胺的變化,選擇更為健康的飲食方式,讓教學課程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台灣默克生命科學事業體為活動提供器材與技術協助,總經理陳委承談到:「與淡江一同推廣科學到校園中,希望能讓學生們種下對科學的好奇心,能有更多學生投入科學領域。」 距離本校最近的八里國中21位同學獲得亞軍,絲宇彬說,經過這次實驗,了解天然肥料真的比較好,王柏勝感謝老師全力栽培,謝佳臻說,實驗後把青菜做成沙拉好好吃,顏笠玹回想實驗過程就是「酷」,指導教師賴國根表示,學生們主動投入,獲得亞軍很開心。大觀國中的獲獎學生黃羽捷說到,能跟班上同學參與每一個實驗步驟並得獎,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淡江時報記者林雨靜報導】淡江時報社3月5日在B302B舉辦記者冬令研習會,邀請3位具傳媒經驗的業師到場演講,秘書長兼時報社長劉艾華頒發優秀記者獎及全勤獎,並於致詞時表示:「淡江時報的任務是讓全校師生透過報導,可以了解學校目前發展的方向和重點,並增進師生情感,凝聚大家對學校的向心力。」 本次研習邀請到獲得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及多項攝影界大獎的《報導者》攝影部主任余志偉,以「當新聞與攝影在一起」為題,分享新聞攝影的重要元素。余志偉從1826年涅普斯拍攝現存最早的照片談起,引領大家踏入攝影的世界,並說明從看照片的角度來思考拍照時的「決定性瞬間」,接著談到新聞攝影裡的「問題意識」,最後為時報攝影記者的作品提出不少建議與回饋。 接著由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董事長暨執行長林芥佑,以「從編輯部到新聞發佈室」為題,分享自己從記者到政務官的角色轉換心路歷程,以及現今傳媒業與學校新聞科系所學的差異。林芥佑強調「記者和公眾之間必須存在互信基礎,擁有良性互動,做個勇於報導、做實事的人」,他也鼓勵記者們因應媒體時代成為雙棲記者,學習站在不同立場,以各種角度撰寫新聞,才有機會被其他媒體引用,甚至造成輿論。 最後由《EMBA》雜誌總編輯方素惠以「人物採訪的Do’s and Don’ts」為題,傳授採訪搭話及提問五大技巧,並透過「ICU」寫作手法,將「Impact, Curiosity, You」三要素,配合寫作三角「場景、資訊、引言」,提點大家如何讓採訪更順利,寫作更為生動。方素惠認為:「只有自己覺得感動,讀者才會感動」,並以此觀點勉勵大家都能掌握寫作要素。 連獲數次優秀記者獎的大傳四戴瑜霈分享,「每次獲獎的心情都不太一樣,前期是撰寫新聞稿,後期則以專訪居多,我在不同的階段都會調整努力的方向,設立自己的目標、不斷挑戰自我。」
2022/03/09
【淡江時報社潘劭愷報導】淡江大學與遠傳電信將攜手數位轉型與環境永續!3月9日下午2時30分,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率領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協理曾慧玉、業務經理李人和及技術副理林正瑋來訪,與校長葛煥昭、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秘書長劉艾華、工學院暨AI創智學院院長李宗翰、總務長蕭瑞祥、資訊長郭經華,以及AI系特聘教授張志勇、電機系教授李揚漢等人就AIoT、Carbon Neutral、 5G、Metaverse等領域進行交流,初步達成合作共識,遠傳將參與李揚漢「AI碳盤查」計畫案,同時協助本校規劃以校園安全網絡為基礎的永續校園。 葛校長首先指出,目前不管政府、學校與企業都非常重視轉型以提升競爭力,其中智慧科技被視為首要重點,近年來淡江推動數位轉型不遺餘力,兩年前特別結盟台灣微軟合作培育AI數位人才,希望提升學生畢業競爭力,遠傳為國內三大電信企業之一,在相關專業領域具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希望能有機會合作,同時與校友企業連結,尋求更多面向的發展;井琪肯定本校推動轉型的努力、校友之間的凝聚力及與母校的緊密連結,並提到遠傳有許多重要幹部都是淡江校友,期望雙方能夠透過實際合作,一起創造出有利彼此的好成績。 接著由李宗翰針對教學、研究及產學合作方面,郭經華從行政、服務與智慧校園方面等規劃進行簡要說明,包括5G基礎建設的佈建、行動服務方案規劃、與企業間的產學合作及AI教育、AI人才的培育等;胡德民從「5G通訊在數位科技發展的實踐」方面,希望藉由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共同解決產業上所遇到的問題;張志勇與李揚漢則分別從AI相關技術的實踐提出學術與產業結合的建議與經驗分享,其中李揚漢將AI與IOT結合運用在碳中和的計畫案深受井琪認同,即刻表示願意參加,共同為「節能、省碳、愛地球」盡一分心力;蕭瑞祥所提出希望遠傳協助本校規劃以校園安全網路為基礎的永續校園也獲首肯。至於雙方進一步合作的規劃,葛校長責成李宗翰與郭經華與遠傳進行後續討論。 資管系日前也與遠傳完成初步合作共識,蕭瑞祥與副教授鄭哲斌日前拜訪身為系友的胡德民,商談招生宣傳影片的拍攝合作項目,胡德民除了表示身為校友樂見其成,更主動提出將依照遠傳與學校產學實習辦法,提供學弟妹產業實習機會,實習期間表現優異符合遠傳需求者,也將考慮優先錄取。
2022/03/07
【淡江時報舒宜萍報導】「淡水的黌崗有大學堂,它的名字就叫淡江。」由資圖系教授林信成執行重點研究暨USR計畫展出成果,3月7日上午10時在文錙音樂廳舉辦開幕式,將民歌改編,歌詞融入淡水的歷史文化與生活日常,以「龍的傳人」音律唱出「淡江傳人」,資圖系校友、景文科技大學校長于第特別回校參與表示:「淡江人唱淡水的歌,既熟悉又感動。」 林信成表示、今年是淡水開港設關160年,馬偕來臺150年,由資圖系、淡水維基館與文錙藝術中心合辦的「淡水開港160年特展」開幕式暨音樂會,現場首播運用陸海空(租船及出動空拍機)製作的《淡水開港一百六十年》影片,帶大家穿越古今,感受北臺灣的歷史文化。本校副校長何啟東與莊希豐、淡水區長巫宗仁、前淡水鎮長也是市政顧問蔡葉偉、新北市議員陳偉杰亦到場參與。 除了音樂會,還有3項各具特色,讓人重返歷史的淡北文化VR展,包括《淡金海岸石滬群VR展》、《河海山城老淡水—蔡坤煌攝影VR展》、《基淡雙城四百年VR展》,展覽在當天活動後移師至海事博物館,繼續展出至6月底。 董事長張家宜表示,本校與淡水地區關係密切,執行的USR計畫即為「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從淡水歷史文化到現在能以VR呈現,為穿越古今、虛實整合的活動,也與本校推廣永續及雙軌轉型相符。蔡葉偉指出,這項活動結合政治、經濟、國貿、教育、宗教對大淡水地區的影響,感謝製作團隊的用心,今年剛好也是其父蔡坤煌100歲冥誕,別具意義。 林信成此項USR計畫結合大傳系教授王慰慈、副教授陳玉鈴、歷史系副教授李其霖、資圖系副教授賴玲玲、張玄菩、法文系助理教授陳麗娟、西語系助理教授劉莉美及日文系副教授葉夌,他們穿著清朝及西方古代服裝,表演「淡江之歌」等,透過耳熟能詳的旋律,帶大家感受淡水的美麗與魅力。英文系退休教授陳秀潔表示:「已在淡水生活了53年,聽了這幾首歌感受特別深刻,都聽哭了。」
【淡江時報張瑜倫報導】為獎勵學生學習、協助不同學業成就及經濟不利的學生,本校設置「樸實剛毅獎助學金」,提供逾200種獎助學金,每年總額超過2億元,讓學生可以無後顧之憂,安心就學,並在三環五育的課程培育下,成為具心靈卓越的淡江人。 校內外獎助學金的種類繁多,申請條件不一,為方便學生能快速查找出符合自身條件的項目,更避免急需協助者因未能掌握足夠資訊而錯失機會,因此結合校訓設置「樸實剛毅獎助學金」,並對應就學的四個階段,以增加辨識度,分別為:「璞玉入學待雕琢」(入學之初),包含有蓮獎學金、王紹新獎學金等多項獎勵優秀新生的入學獎助學金傲視全國;「堅實學習漸茁壯」(成長茁壯的大二、大三就學階段),超過60項獎助學金讓學生能安心學習專業;「剛強專業迎挑戰」(兼容並蓄階段),逾60項實習、服務學習及各項獎助學金,獎勵學業優秀表現,引領學生站上巨人的肩膀與超越自己的起點;「堅敢弘毅淡江人」(學涯同心學成階段),支持學生勇於追求學涯成就,協助其畢業後成為具有超強競爭力且具卓越心靈的尖端人才。 行政副校長莊希豐說明:「我們校友在各領域的表現皆非常亮眼,他們透過捐款回饋母校、照顧學弟妹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管理科學系校友徐航健於2020年暖心捐款1億2千萬元成立「有蓮獎學金」,自110學年度起嘉惠淡江新生,首屆受獎學生表明這筆獎學金不僅提供物質上的實質幫助,更是精神上無形的支柱,感恩之餘更期許未來自己有能力時,一定回饋母校,幫助更多學弟妹。信邦電子董事長、數學系校友王紹新自2020年起,每年大額捐款,為經濟不利學生、學業成績優異/研究傑出學生、實習/參賽學生提供多項獎助,期盼學弟妹可以專心就學,免於重蹈當年自己求學時必須分心兼任多份家教,未能有更多時間精進學習的遺憾。校友們傳承照顧後輩的這份心力,正持續溫暖激勵著每位淡江人! 為讓學生快速連結樸實剛毅獎助學金資訊,學校首頁設有二個明顯的選單位置,網頁除介紹各獎學金類別、申請條件外,「獎學金查詢」可依類別、學制、年級、特殊身分為條件進行檢索,「助學金資訊」則有生活助學金、清寒助學金、原住民助學金、弱勢助學金、工讀助學金等五大項。歡迎有需求的學生至樸實剛毅獎助學金網頁(網址:https://scholarship.in.tku.edu.tw/ )或掃描QR Code上網瀏覽,相關問題請洽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
【淡江時報潘劭愷報導】文錙藝術中心2月21日起舉辦「春風和暢-竹林雅集2022年詩書畫聯展」,展出竹林雅集成員繪畫、書法、陶瓷藝術等近120件作品,其中還包括e筆創作。3月2日上午10時30分舉行開幕式,前駐巴拉圭大使劉廷祖、真理大學前校長林文昌、臺北海洋科技大學副校長陳合成等出席參與。 竹林雅集會長章然表示,成員們因共同興趣而結合,透過展覽除了分享各自努力成果,也在於傳承中華藝術文化,歡迎有興趣的人一起加入;文錙藝術中心主任張炳煌提到,文錙藝術中心除了提供藝術教育的培養與實踐場域,也致力於與科技的結合,希望能讓藝術有多元的呈現,他同時也向大家介紹新聘駐校藝術家袁金塔,期待能策劃更多優質展覽,引領教職員生們探索藝術天地。 策展人駐校藝術家沈禎說明,「竹林雅集」係於民國75年由已故書畫名家姚夢谷邀集一群喜歡詩詞書畫的同好所組成,成員們在山水、人物、花鳥、詩詞、書法方面各有精通,獲得國內外藝術獎項無數,也經常透過聚會舉辦聯展,共同推動藝術教育;因多數成員的子女都曾就讀淡江,也讓他戲稱為「淡江家長會」,與淡江淵源深厚。接著他提到本次展覽除了傳統水墨畫,另有水彩、油畫、陶瓷等不同型式的作品,「正因成員們都擁有深厚的藝術底蘊,才能將其活用於不同創作與創新方式,做出更多結合時代精神的呈現。我希望大家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能夠體會傳統藝術精神的重要,只要基礎扎實,便能結合各種不同創意,做出更多元創新的藝術作品。」他也鼓勵大家多從事藝術創作,在過程中可以享受滿滿的正能量,有益身體健康。 退休同仁郝蕙蘭曾擔任文錙藝術中心秘書,今天特別返校觀展,「我有空一定會安排回來看展,除了跟老朋友敘敘舊,參觀作品之外,還能再次感受淡江生活,這些都能讓我獲得滿滿正能量。」知名紀錄片製作人,資圖系校友史祖德也特地到場支持參展的母親林韻琪,「從小就受到媽媽作品的耳濡目染,對於藝術及影像的感受相對較為敏銳,也是選擇從事影像工作的原因之一。」他鼓勵學弟妹有空可以多多欣賞藝術展,對於影像視覺構圖能力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樸毅青年團1月25至27日在新興國小舉辦「毅起樸出興樂章─寒假品格成長營」,由17位服務員帶領36名學童進行一系列的品格相關活動,透過手作、跨組合作課程、遊戲,以及團康活動,將品格文化融入互動與團康遊戲中,讓學童在3天的活動中,瞭解「勇敢」與「珍惜」兩大品格。 活動總召、化材二尹之均說明,因疫情影響,本次營隊在招生方面遇到不少困難,為了讓參與者保持社交距離或遵守防疫相關規定,在企劃發想的階段就捨棄許多有趣的互動模式。因為服務對象是國小學生,個性都較活潑好動,不可控制因素較多,所以第一天課程結束後,服務隊成員一同檢討至半夜。他也提到,「雖然過程遭遇許多困難,但在營隊結束時,看見小朋友依依不捨、遲遲不肯返家的樣子,內心充滿感動,頓時覺得這些日子的努力都很值得,謝謝一起出隊的服務員和幹部們,讓這次寒假營隊能畫下圓滿的句點。」(文/淡江時報社張容慈) 台南校友會1月26至27日在臺南市學甲區的東陽國小,舉辦第10屆寒假返鄉服務營「勇敢冒險~去吧!神奇寶貝」,由服務員33人帶領國小一至六年級共81位學童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營隊以愛護環境和保育活動為主題,內容以課程和多項活動搭配組成。課程部分將低年級與高年級做區分,藉由分開教學,讓不同年齡層的學員能充分吸收學習,課程中介紹各類常見的汙染、國家公園,以及保育類動物,例如石虎,希望讓學員了解到愛護地球的重要性。在活動設計上,除了早操教學、闖關遊戲、DIY、營歌教唱、晚會活動外,過程中觀察到小學生比較喜歡在戶外活動嬉戲,而增加了大地遊戲,讓學童可以在活動中快樂學習。 隊長、水環二陳韋廷表示,藉由出隊想讓隊員明白,返鄉服務是一項好玩且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也期望能帶給國小生一個快樂、難忘的經驗。他表示:「這次營隊,自己學習到如何與團隊溝通,培養領導力等,感謝隊員們的付出與努力,才能共織這冬日的歡樂。」(文/淡江時報社林育珊) 二齊校友會1月26至28日在臺南市南區龍崗國小,舉辦第29屆返鄉服務隊「春日部防衛隊之小新Fun寒假」,透過社區服務與晚會等活動形式,帶領一至六年級的學童們,認識性別平等以及環保等重要議題。 本著「服務、回饋」的服務隊創立精神,期盼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因此在活動規劃上,將培養國小學童對性別平等之正向發展,以及對自身或他人的了解和同理,學習建立健康心態,並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課程內容也配合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使學生意識到節能減碳對地球環境之影響,加強對環保的認知及重視,亦透過社區服務,培養服務員回饋社會與家鄉的精神。 隊長、資圖三柯亭綺表示:「籌備過程中,除了和學校接洽,同時還要顧全整個服務隊,遇到的挑戰都無法預期,非常考驗自己的抗壓力,幸好大家在營隊期間都全力付出,順利完成任務。結業式後,參與的學童都主動來給服務員一個擁抱,並且都捨不得離開,讓小朋友在營隊中玩得開心就是我們最主要的目標,相信所有服務員都會對這次返服有著深刻且美好的回憶!」(文/淡江時報社邱若惠) 機器人研究社1月24至26日在淡水校園舉辦寒假高中生營隊,共有32名來自各地的高中生報名參與。本次以邁向多元發展為主題,讓參與學員透過課程學習,能自主操作機器人,並從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在課程部分,機器人研究社希望透過活動來提升高中生對於機器人的觀念與知識,因此安排了製作EV3樂高機器人、操作Arduino、3D繪圖、3D列印,以及雷射切割等豐富課程,此外,還安排許多課外活動,如晚會及大地遊戲等,學員們皆表示很有收穫,對於服務員的表現也都充滿感謝。 社長、電機二翁坤澤表示:「本次活動受疫情影響,許多事先規劃好的內容,在籌備期間仍須不斷調整,今年的準備時間較緊湊,在人力短缺與時間不足的雙重壓力下,要完成預定的事項與活動成效,對服務隊而言相當困難,感謝營隊成員齊心協力,共同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文/淡江時報社陳品樺) 彰化校友會1月26至29日在彰化縣田中鎮東和國小,舉辦「科不科以在這個東季和你相遇」寒假育樂營,以「科學的變遷與演化」為主題,由14位服務員引領42位學童一起發現科學與生活結合的趣味,也藉由團康活動和生活教育競賽,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 為期4天的科學之旅,以地球的起源、氣候、力、光影與顏色為主題,設計了許多手作課程,並舉辦趣味競賽和創意市集,讓學童在玩樂之餘,實際將課程所學應用在生活中。 隊長、英文二王瑋蘋表示,這次服務隊能順利出隊非常慶幸,面對疫情,東和國小對於進校人員的管理上特別嚴謹,因此隊員們在執行防疫措施上都務求確實。雖然有兩位服務員因故未能一同出隊,還好由其他幹部支援而克服人力不足的困境,疫情讓活動無法百分之百順利進行,但學員們都很投入,有達到玩中學的效果,大家就很滿足了!」他也提及:「有些服務員在教課上,因小朋友的秩序問題而受挫,但在營隊結束時,小朋友問『你們會不會再回來?』天真無邪的表情,加上突如其來的擁抱,讓大家都很感動。」 服務員、管科一黃嬿雅分享,「有個小朋友拉著我的手說:『姐姐,我好希望你們可以再多陪我幾個4天!』當下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有做到身為一個服務員和一個大姊姊該有的樣子。」服務員、俄文一洪芮琪表示,原本擔心自己的語氣和表情會太嚴肅,讓小朋友們興趣缺缺,後來發現,小朋友們反應都很熱烈,也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真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文/淡江時報社戴瑜霈) 軟網社1月27至29日在本校網球場舉辦「軟網總動員」活動,由19位隊員帶領四至六年級小學生一同認識軟式網球的魅力。 隊長、水環三雲玉婕說明,本次活動內容主要以遊戲結合教學,讓小朋友學習軟網的基本動作及規則,並藉由營隊來推廣軟網這項運動,在最後一天,營隊邀請家長偕同小朋友一起到場體驗軟網,以增進親子互動,後來因氣候不佳改在活動中心進行,原以為活動場地較小,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體驗,但出乎意料地,大家都玩得很開心,雲玉婕分享,「還有家長特地表達感謝,直稱讚這次活動辦得很好,小朋友都很喜歡,並且反映下次還想再參加。這些參與者的回饋,讓我非常感動。」 這次活動能順利舉行,除了感謝課外活動輔導組的大哥、大姐,以及輔導員的耐心指導外,還有全體夥伴的付出,大家都從中獲得了感動與希望,所以每個人都不後悔參加這個服務隊。(文/淡江時報社鄭佩維)
【淡江時報記者姜羿帆報導】110學年度淡江大學全國羽球邀請賽2月19至20日在紹謨紀念體育館開打,選手分別來自31所大專校院,男女組各有15隊參賽,本校奪得男子組冠軍,守住主場勝利。 羽球代表隊教練、體育處副教授黃貴樹說明,本次全國羽球邀請賽是以團隊賽的形式辦理,這場賽事是三月份分區錦標賽前的大型比賽,原名「北區大專院校羽球邀請賽」,已舉辦超過四十年,是歷史悠久的賽事。去年受疫情影響而停辦,今年復辦比賽但需確實執行政府的措施,要求選手們提供已接種兩劑疫苗的小黃卡或PCR陰性證明,選手除了要在賽場上搏得好成績,賽場外也得確實做好防疫。 羽球隊隊長、航太三劉珅有表示,這次比賽勁敵很多,面對各校好手雲集,賽事強度甚高,即使近年補入強棒選手,但各個學校一般生的程度也不遜色於體育專長生,在對上臺灣大學的冠亞軍決賽,一度陷入苦戰,直到第五點才分出勝負。 劉珅有特別點名優秀學弟,他表示:「我們的學弟都很不錯,尤其觀光一鄧楚睿和資管一張祐綦。練球時,鄧楚睿總是自動自發,甚至感染其他隊友一起投入;張祐綦則是新生盃冠軍得主,實力極佳,除了激發隊友的好勝心外,更不吝嗇的分享技巧引導隊友一同進步。對於球隊,期許隊員們都能持續保持最佳狀態,在未來的賽事繼續為校爭光。」